最新網址:朱棡一行人剛回到縣衙,那名負責吏房的縣吏,便跑過來來了個惡人先告狀。
“晉王殿下,你總算是回來了。
鄭知縣非要對顧明傑動用大刑屈打成招,小人攔都攔不住。”
由於古代講究“無口供,不定罪”的原則,因此為了避免地方官采取強製手段逼供,導致冤假錯案激起民變。
曆朝曆代的法律,都對官員用刑作出了詳細規定。
比如唐朝就有這樣的規定:諸拷囚不得過三度,數總不得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過所犯之數。
《唐律》不僅對用刑的條件作了規定,而且還特彆規定了在用刑時的部位、次數、頻率,以避免地方官隨意對犯人用刑。
同時如果地方官在用刑時,意外導致犯人死亡,那麼他是要被判流放一年的。
雖然明朝在朱元璋的統治思想下講究小罪重典,但實際上這隻是對官員的震懾。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老朱反而更多照顧到其切身利益。
比如《大明律》就規定隻有滿足4個條件,才能對犯人用刑。
即犯了重罪,贓仗證佐明白;不服招承,明立文案。
宜興負責吏房的縣吏,顯然是知道這條法律,還特地拿出來給鄭克元挖坑。
可堂堂晉王殿下,還能被一個連品級都沒有的縣吏給忽悠瘸了?
隻見朱棡厲聲喝道:“張龍,趙虎何在?”
他話音剛落,兩名身穿隱龍衛專用夜行衣的魁梧漢子,便形同鬼魅一般出現在眾人麵前。
“隱龍衛指揮使張龍,見過晉王殿下。”
“隱龍衛副指揮使趙虎,見過晉王殿下。”
朱棡擺了擺手,語氣沉穩地說道:“免禮!
張龍,現在就把你在鄭知縣離開之後,所看到的情況如實說來。”
隱龍衛指揮使張龍麵色凝重,認真地回答道:“回殿下,當時負責吏房的縣吏,走上前對顧明傑動用了刑罰。
不到一盞茶的時間,顧明傑便忍受不了痛苦,將所有的罪行都一五一十地招供了。”
聽完張龍的彙報,朱棡心中不禁燃起一股怒火。
他咬牙切齒地說道:“好一個惡人先告狀啊!如果不是本王早就有所防備,恐怕真要被你這個小人得逞了。”
說罷朱棡立刻下令,讓人幫助陳壽六起草訴狀。
準備將顧明傑、宜興的吏房縣吏,以及前任知縣杭思鼎一同告到禦前,讓他們受到應有的懲罰。
待到一切事情都處理完畢後,朱棡轉頭看向陳壽六。
他一臉關切地詢問道:“你如今可還有什麼困難之處?
若是有需要,儘管提出來便是。”
陳壽六點了點頭,感激涕零地將自己眼下所麵臨的困境一一道出。
朱棡沉思片刻後,當機立斷做出決定。
他不僅主動邀請陳壽六跟隨自己一同回到京城,而且還承諾會替他安排一份合適的差事。
雖然宜興距離應天府足足有300多裡的距離,但由於朱棡一行人路上並未多做停留,因此隻用了三天的時間便返回了京城。
朱元璋聞訊第一時間,就把朱棡召進了坤寧宮。
“今天找你來一共有兩件喜事,第一件就是老大沐英和老二朱樉,兩麵夾擊徹底攻破了烏斯藏。
你二哥目前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封賞的了,倒是沐英從12歲開始就跟咱四處征戰,的確可以稱得上勞苦功高了。
咱打算封他一個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老三,你覺得怎麼樣?”
至正十二年,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當時的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留。
當時朱元璋與馬皇後膝下無子,就認沐英為義子。
於是沐英改姓朱,在老朱夫婦身邊生活。
朱元璋夫婦對待沐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兩人不僅教沐英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
沐英隨軍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辭辛勞。
至正二十二年,年僅十八歲的沐英,便開始擔當軍事要任。
先是被老朱封為帳前都尉,參與鎮守鎮江。
後來他又被提拔為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水軍和陸軍取福建。
沐英領兵自西進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分水關,占領崇安。
隨後他又攻破閔溪十八寨,俘虜“閩三忠”之一陳友定的部將馮穀保。
朱元璋命他恢複沐姓。
之後沐英奉命移師鎮守建寧,節製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洪武三年,沐英被授鎮國將軍,任大都督府僉事。
次年,他又被升任大都督府同知。
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
沐英年紀雖輕,但聰明敏悟。
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解決問題明快,毫無遺漏。
馬皇後多次稱讚沐英的才乾,朱元璋也十分器重他。
洪武九年,朱元璋命沐英乘船前往關陝。
體察民情,布施恩惠,又命他練兵準備征戰。
同年十一月,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朱樉出征烏斯藏。
有這些赫赫功勳在身,誰又敢說沐英配不上西平侯呢?
“兒臣對此沒有任何意義,現在隻關心第二件喜事,還請老爹不要再賣關子了。”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到底還是已經成家立業了,可好不容易回來一趟,配合一下咱這個當爹的就不行嗎?”
朱棡聞言一本正經的說道:“成長過程中,是很容易犯錯的。
人畢竟就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輩子都隻做對的事。
你能意識到自己做錯時,那就已經是在進步了……”
朱元璋起初還在點頭,可後來越琢磨越不對勁。
還不等朱棡把話說完,他便一個巴掌扇在了這個逆子的腦袋上。
“你這個臭小子,簡直是道反天罡!
咱可是你老子,有這麼跟自己爹說話的嗎?”
不知什麼時候走進來的朱標,揉著有些發酸的脖子說道:“標兒倒是覺得三弟這番話沒有錯,至少在母後生病期間,您納熊氏為妃就不對。
那段時間很多大臣都上奏本說,此舉是在動搖國本。”
自知理虧的朱元璋,摸了摸鼻子說道:“那咱不是及時改正了嘛,況且如果拋開事實不談的話,你和老三難道就沒有錯嗎?
身為距離咱最近的兩個兒子,難道你們就不能站出來勸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