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自從太子再次掌握監國權利之後,不僅對上朝時間做出了延遲,而且還把朝會周期改為每隔一天一次。
這讓朱棡覺得自己的大哥朱標,一旦當了皇帝肯定會是個體恤臣下的明君。
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後,出於遏製功臣派勢力,以及確保辦事效率等原因。
明朝開始考慮建立休假製度,於是官員們每年有了五天的假期時光。
除了上述假期之外,明朝的文武大臣在去世時若生前業績突出,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認同。
在他死後朱元璋會出於籠絡人心的需要為他“罷朝”,出現這種情況時,官員們也會得到一個難得的假期。
畢竟皇帝都不上班了,大臣自然也不會在空蕩蕩的朝堂中等候。
於是官員死的越多,活著的官員便越能享受假期。
當然這樣的奇葩場景,在洪武年間上演的也不太多。
另外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有事需要處理時,必須向老朱提交書麵申請,由皇帝批準後方可執行。
那麼萬一朝廷離不開這個人,他又想走時怎麼辦呢?
在明朝這種情況叫做“奪情”,也就是說皇帝出於某種需要,強行命令官員留任。
因此朱標更改上朝的周期,對於文武百官來說,無異於是一項皇恩浩蕩的德政。
雖然不上朝不等於不工作,但至少也要比每天提心吊膽去奉天殿要輕鬆一些。
“夫君今日閒來無事,不如去相國寺陪妾身上炷香如何?”
看著走進書房的謝鈺兒,朱棡放下手中的毛筆說道:“你一提起相國寺,我想起了那個姚廣孝。
真不知道他現在情況怎麼樣,究竟有沒有順利到那些東南亞的海上諸國?”
明朝的航海技術繼承元朝,而元朝則繼承於宋朝。
由於蒙元帝國“跨海征服”的軍事需求,使得元朝造船業發展獲得極大動力。
當元朝軍隊南下征服南宋時,采納了南宋降將劉整的計策,造戰艦,教習水軍,奪彼所長。
這才有了戰襄樊、取荊江,順江而下,直取建康、臨安,滅南宋。
元帝國從水軍建設中嘗到了甜頭,特彆是忽必烈時期,征服琉球、日本、高麗、戰爭、爪哇等國都采用了水軍。
數千艘戰船,數以十萬計的兵力。
這種大規模的跨海行動,對戰船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疑是造船業最大的推動力。
另外元朝的漕運需求以及海外貿易的發展,對造船業也是一種極大的促進力。
京城元大都糧食需求量大,主要的糧食供應區是江蘇、浙江地區。
運輸的最主要途徑,就是經過大運河的水運。
因此元朝統治者對漕運的極為重視,以及承襲南宋海外貿易的再度繁榮,使得造船業蓬勃發展。
然而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後來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朱棡早就想要設計鐵甲艦的圖紙,準備進行生產擴充大明的海上力量。
他之所以費儘心機搞出土法高爐,不僅是為了生產出打字印刷機所需要的鋼材,而且也是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相關專業工人。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鐵甲防護戰艦,來自《亞曆山大遠征記》中記載的公元前332年。
亞曆山大進攻提爾城時,提爾人使用的一些裝上鐵甲的戰船。
馬其頓人也曾如法炮製了一些鐵皮船,後世知名的鐵甲船,還有日本的鐵甲船和朝鮮的龜船。
朱棡相信能造出來的鐵甲船,大名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然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設法提高鋼材的產量。
畢竟一艘鐵甲艦所需要的鋼材,至少需要上百噸之多。
這還是因為早期的鐵甲艦,采用堅固的木材組成船體,隨後再覆蓋上鐵板作裝甲。
如果是一艘真正的鐵甲鐵殼船,至少需要1500噸鋼材。
考慮到朱元璋是個實用主義者,朱棡就必須為這些鋼材產量找到銷路。
除了生產打字印刷機和一體式鎧甲之外,後裝式銃械也是消耗鋼材的一種主要途徑。
然而除了這些特殊用途,朱棡還必須考慮剛才在民間行業的市場需要。
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工匠,隻有掌握了擁有大量高超技術的匠人,朱棡心中的夢想才能夠早日實現。
然而大明的識字率實在是低到令人發指,匠戶很難擁有求學的機會。
隻有想方設法全力推廣《洪武字典》,才能讓更多的匠人有機會掌握技術知識。
想到這裡,朱棡忽然覺得自己應該搞一場“大明商務書局征文大賽”。
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一些善於寫和話本的文人吸收進來。
“夫君,剛才主持說妾身抽到的是上上簽,咱們今年肯定能喜得貴子。”
看到謝鈺兒從不遠處走過來,臉上還戴著喜悅的神情,朱棡的思緒也因此被中斷。
“其實生男生女對於孤來說都一樣,甚至我更喜歡女兒。”
朱棡雖然沒有瘋狂到要在明朝推廣“男女平等”,但他的確沒有什麼重男輕女的思想。
誰知謝鈺兒卻並不這麼想,“妾身認為還是生個男孩比較好,畢竟隻有這樣才能繼承晉王的爵位。
另外如果你將來要去海外發展,男孩對抗災難的能力,也要比女孩更強一些。”
朱棡想要前往海外就蕃的想法,一直都沒有隱瞞過自己的家人,謝鈺兒自然也略知一二。
隻是他沒想到對方這麼早,就開始考慮海上航行的風險。
“其實咱們沒有那麼快就離開大明,至少在鐵甲船造出來之前,姑和你還要繼續留在這裡生活。”
其實在烏斯藏地區、北元和中南半島,這三個地方被徹底納入大明版圖之前,朱棡都不會考慮離開大明。
況且如果沒有足夠多具備遠洋能力的大船,貿然下南洋基本上等同於九死一生。
考慮到相國寺這種地方人多眼雜,朱棡很快便將話題轉移到了其他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