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 311京西稻(三合一,求票)

311京西稻(三合一,求票)(1 / 1)

推荐阅读:

第312章311京西稻

1959年8月9日,星期天,晴。

今天是唐家種白菜的日子,張桂芳知道外麵什麼情形,打算將院子裡全部種上白菜,但被唐植桐阻止了。

儘管現在種蔥有些晚了,但唐植桐還是建議種些蔥。

蔥這玩意,不敢說是調味品之首,但想要做菜香,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蔥。

也許有人會說,蔥這東西用的少,一顆就能用好幾次,買點就是了,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明年很難買到。

夏秋是蔬菜集中上市的季節,現下蔬菜雖說比去年難買,但至少還是能買到的。

等到今年冬天白菜上市的時候,短缺一下子就會凸顯出來,然後白菜會一躍成為二類物資。

隨著各地秋收、秋種的情況傳進京,農產品短缺已成定局,相關部門緊接著就會把其他蔬菜也列為二類物資。

蔥、薑、蒜也是蔬菜中的幾種,屬於管製行列,相關票據順理成章的出場了。

這裡麵最主要的是菜票,是居民購買蔬菜的憑證,但菜票買不到蔥,想買蔥、薑、蒜得有“蔥票”,但蔥票比菜票還要稀有,是街道用來重點照顧基層革命軍烈屬的。

有時出現憑票也無菜可買的情況,但仍可持票買到醃菜或鹹菜,這個咱到時候再說。

說回種白菜。

種秋白菜的最佳時節是秋分前後的三五天,頂天也就十來天的工夫。

種白菜並不難,唐植桐昨天已經把院子裡的地平整了,今天刨坑、埋土、澆水即可。

“每個坑裡放三個白菜種,彆多,也彆少。等發出芽來要間苗,咱還能吃一頓小白菜。”由於小王同學不讓婆婆下場乾活,張桂芳樂嗬嗬的搬個馬紮坐在旁邊,看著兒媳帶著倆閨女點種。

“好嘞,媽。鳳芝你負責往坑裡放種子,一定要放在坑的最下麵,鳳珍負責跟在後麵埋土,我負責澆水。”小王同學把兩個小姑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她倆都是輕活,自己拎著水桶澆水算是這裡麵最重的了。

唐植桐則樂嗬嗬的聽著,不緊不慢的刨坑。

去年的時候,上麵提出了一項農業管理方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意圖是好的,但在執行層麵上出了問題,本意是往左輕打方向盤,結果被人一把打到了底……

不少地方都重肥、大密度種植,唐植桐沒走極端,還是按照科學的法子來,刨坑時留意了一下深度,大概有10厘米的樣子,還有行距、株距,行距以20厘米為佳,株距以15厘米為宜。

唐植桐加入組織後,有權限看到了一些內部資料,今年4月29日有一封信,內容簡單明了,能撥開一絲絲迷霧。

誰是誰非,唐植桐不敢去說,還是專心過好自己的日子最為緊要。

唐植桐乾活麻利,沒費多少功夫就把院子裡的坑刨好了,接下來,唐植桐又在留出的蔥地裡,把蔥給種好。

乾完這一切,小王同學和鳳珍、鳳芝還沒有種完白菜。

唐植桐不催,也不摻和,洗把手,進屋準備做午飯。

大魚大肉就甭想了,唐植桐暫時也不敢拿出來,今兒就簡單吃一點素的,西紅柿炒雞蛋。

米飯是與西紅柿炒雞蛋的靈魂搭檔,不二之選。

在做菜之前,先把米飯放高壓鍋裡燜上,淘米的時候唐植桐從空間裡薅出一把京西稻偷偷摻裡麵。

京西稻的曆史不算悠久,但絕對是農作物培養上最用心的一個品種。

京西稻其實是個早熟品種,早在康麻子時就是農曆六月中旬收割,而其他品種都得過了白露才成熟。

康麻子祖孫三代都很關心自己的口糧。

康麻子開了個頭,在豐澤園開辟了幾畝水田,種稻觀察,選育出了一種80多天成熟的早熟稻種,這就是京西稻的雛形。

雍老四甚至親自下場耕種,還讓畫師作畫留念,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套,23張耕種圖,23張紡織圖。

蓋章狂魔上位,沒有他爹下地的雅興,但依舊很關心京西稻的培育,下江南的時候從當地帶回了新品種“紫金箍”,定型流傳至今。

除了新品種,這位一輩子寫了兩萬多首打油詩的詩人,還寫了好幾首關於京西稻的詩:

疑是山村是水鄉,禾苗低亞稻苗黃。綠楊十裡蟬聲沸,颯爽風中饘粥香。

誰知村北一川景,卻似江南三月春。

十裡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

紫金箍是個很特彆的品種,稻芒顏色紫紅而且比較長,可以有效防止鳥啄食,即便這樣,產量也不高,畝產隻有300來斤的樣子。

慈禧咽氣之前,就很愛吃京西稻。

時間一晃而過,1954年,京西稻被統一收購,並上調到專門的倉庫保管。

起初的本意是供外來友好人士食用,後來範圍就擴大了那麼一丟丟。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任何時期都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

上麵給種植京西稻的村民留了一部分餘量,種植的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5斤的大米口糧,並留下明年的糧種。

唐植桐空間裡的京西稻和稻種都是從這部分餘量裡麵來的。

京西稻的身份又重新煥發光芒,為了質量穩定,就勢必會統一種植、統一新技術、統一品種。

但剛開始嘛,沒人敢一下子一刀切,新品種需要試種、篩選,所以才會在58年還有紫金箍的老品種存在。

像什麼越富、秋光、上香1號等等,都是六十年代以後定型的品種。

不能說這些品種不好,畢竟好山、好水、好田,種出來的都不會太差,但唐植桐仍想著自己存一些老品種,等以後能承包了,自己整上那麼一片地,給全家食用。

產量多少無所謂,就為了體驗、批判康、雍、乾祖孫三代這一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批判!

由於用高壓鍋的緣故,米飯熟的比較快,很快香味就從泄氣口溢了出來。

儘管有高壓鍋鎖味,但香氣還是吸引來了外麵的姑嫂三人。

“哥,你做的什麼呀,怎麼這麼香!”鳳芝衝進屋,嗅嗅鼻子,問道。

“你猜?”唐植桐沒有告訴鳳芝,而是看向王靜文。

“是京西稻?”王靜文對這種味道記憶猶新,試探的問道。

“還得伱啊!你自己說,有啥是你沒吃過的?”唐植桐給小王同學豎起了大拇指。

“討厭!哪來的?”小王同學沒有生氣,同樣嗅一嗅,問道。

“在那邊培訓的時候,外出散步,看到有人賣,就買了一點。”唐植桐順口胡謅,種植區域就在頤和園附近,這麼說倒也能交代的過去。

昨晚夫妻倆剛溝通好,小王同學白愣了一眼唐植桐,沒有再說什麼。

唐植桐嘿嘿一笑,這事就算糊弄過去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隨著供應越來越緊張,自己帶回來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讓小王同學這麼慢慢適應,不是一件壞事。

唐植桐看過一些京西稻的資料,都是當事人口述的那種。

京西稻香味特彆濃,煮一鍋飯,整條街都能聞見,還具有顆粒分明的特性,民間稱其為“三伸腰”。

即京西稻做出來的米飯,涼三回熱三回,和新做出來的一樣。

還有一種幾十年後宣傳中的說法,叫“七蒸七曬,色澤如初”。

無論哪一種,都表明了京西稻不同於普通大米的特性。

京西稻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非常珍貴,哪怕是種植的農民,也輕易吃不上。

每年隻有春節、五一、八一這三個重大節日才在全家的飯桌上出現,每個人都能嘗嘗。

為了多吃一回京西稻,當地稻農還會做一種“二米子飯”,即將一點珍貴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塊蒸,吃過一頓,老想吃。

更多的稻農甚至不舍得拿京西稻做二米子飯,而是用來熬粥,熬出來的米湯都是青綠青綠的,米是米湯是湯,盛到碗裡頃刻間就會結成一層透明的薄皮。

這點,唐植桐很快就見識到了。

糧食緊缺的年代,淘米水沒人會倒掉,甚至不少家庭舍去了淘米的步驟,直接蒸米飯。

唐植桐淘了一遍米,淘米水沒有倒掉,熬了一鍋米湯。

做完這一切,唐植桐才開始做西紅柿炒蛋。

西紅柿炒雞蛋是一道非常家常的菜,外麵館子在賣,自己家裡也能做,但個中滋味卻相差很大。

究其原因,是飯館的廚師一般用重油猛火,而自家爐灶的火力不大行,所以做出來會有些差異。

在料油的加持下,唐植桐這道西紅柿炒雞蛋的味道也撓撓的。

在京西稻的加持下,哪怕隻有一個西紅柿炒蛋,一家人也吃的十分香甜。

就連唐植桐這種不常吃大米的人,都多吃了一碗。

就味道來說,京西稻的味道甩什麼五常大米好幾條街。

彆談什麼直鏈澱粉含量,好吃就是好吃,不用看數據,口感騙不了人。

不過唐植桐也理解,國內耕地有限,人口眾多,無論是菜,還是糧,都要以填飽肚子為緊要,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產量低的絕大部分都會被淘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