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 第兩千九百二十七章接著忽悠

第兩千九百二十七章接著忽悠(1 / 1)

推荐阅读:

神通希望建立一座大家和諧相處的城市,這願望顯然不現實,但也符合他事事都追求兩全其美的性格。

建立城市得先完成原始累積,這點完全是依靠大家對神通的支持,以及便利的交通環境。並不是因為普通人和禦術師住在一起,原始累積就完成了。這年頭普通人也沒什麼文化,還是需要先花錢普及教育,然後才有可能發展。

一旦大城市的基建、教育、醫療建立起來了,必然就會引來周圍的外來者。這些外來者或是來淘金,或是來定居,城市的有限條件是無法包含每一個人的。

如果先建設了一千人的公共設施,那麼就會引來一千一百個人,後來的一百個人是不包含在裡麵的。如果建設覆蓋一萬個人的設施,就會吸引一萬一千人,以此類推……總有一部分人是不被包含在公共設施中的,無法接受教育和醫療的保護。同時因為不斷有新人進來,所以城市裡的資產價格也會居高不下。

但大城市代表了信息的優先,信息優先就代表了機遇,就會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人。

所以要阻止城市化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做到,也隻能先富帶動後富了,依靠地理環境先發展起來的城市去開發其他沒有地理優勢的地方。如此才能確保矛盾能夠得到緩和。

不過神通顯然並沒這樣的想法,他隻是天真地認為建立一個和諧的城市就行了。

“那麼為什麼大家要住在一起?難道沒有其他的目標麼?沒有目標,那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利益,禦術師有禦術師的利益,如果無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那麼這座城市就會充滿各種各樣的衝突。最終神通安也止步於二流人才,無法成為一流。”

杜蘭的要求還是很高的,表示安如果隻是為了和諧而和諧,那是不可能的。和諧是為了一個更偉大的目標,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妥協的偉大目標。

“你的要求還真是高。”傑已經完成了複仇,在戰爭中打敗了火烈國,但他對未來還是迷茫的。對安的目標也是認可的,一個大家都能和諧的城市,可是現在聽了杜蘭的各種講解,他發現想要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其實是文化,要讓大家能互相信任的文化。

普通人和禦術師為什麼要互相信任?怎麼互相信任?這些問題神通沒有解決。

就好像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和野人怎麼能互相信任?光靠商鞅的南門立木肯定是不夠的,法條雖然可以規定利益從貴族輸送到野人手裡,但無法確定雙方就真的能互相信任。

商鞅的做法是擴張,隻要利益足夠,大家一起分贓。也就無所謂信任和不信任了,大家都是一根繩子的螞蚱。

可擴張並不是永遠的,最後還是要靠孟子的義。當擴張結束,就要依靠正義來進行資源再分配了。舍生取義,把義當做最高標準。舍棄貴族的祭壇和禮儀,用正義規範貴族和野人,確保兩者之間的互相信任,同時把義當做是分配標準。

麵對普通人和禦術師之間的信任危機,安是搞不定的,安會製定法律,也會依靠自己的道德品格去做榜樣,但並沒有創造讓雙方都接受的文化。那麼等到利益不夠分的時候,等到安死去之後,矛盾會集中爆發。

因為並沒有信任的基礎,雙方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神通之所以被信任,完全是因為過去幾百代神通的累積,就算安失蹤一百年,一旦回歸,大家還是能繼續信任他。要知道初代神通的結局可是很淒涼的,他的一生都想要創造和平,但最後和平並沒有降臨,他也是一把年紀還要征戰沙場,最後死在了戰場之上。

神通獲得的信任也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曆代神通以身作則才辦到的。

可惜創造一套文化太過艱難,要得到大家認可,要讓大家都接受一種價值觀是很困難的。老話說得好,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把彆人的錢變成自己的,之二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彆人的腦子。

這個世界又沒有什麼洗腦裝置,沒有按一下就直接讓大家都相信同一個思想的好事。

“天時地利人和,我認為現在就是新文化誕生的時刻了。”杜蘭認為現在就是新文化誕生的機會,神通如果能抓住機會,後麵能減少很多的麻煩。

傑不是很懂,當然也不知道怎麼發明文化。說起來文化到底是個什麼定義?

“讓大家能接受分配關係中存在的不公平,能夠讓分配關係裡的不同階層互相信任展開合作,能達成這個目標的儀式、文字、意識形態就是文化。”杜蘭表示文化是必須的。

這還真是很難去實現,反正傑是搞不定。

安也搞不定,雖然城市建設很順利,也有很多人願意過來定居,但整體而言,現在大家都是看在神通的麵子上。等到大家的實力上升,對神通除魅之後,神通的威懾力就會減小很多,到時候不聽話的人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

同時城市發展之後,來城市發財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可不止是老實本分的打工仔,還有一些想著暴富的犯罪分子,這些存在都會讓普通人和禦術師加深矛盾。

矛盾加深之後,普通人和禦術師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就會製造對立,就會有猜疑鏈。有心人還會推波助瀾,破壞和諧,最後就是戰爭和悲劇。

“所以現在首先要讓大家先獲得一個新的身份,然後要對弱勢群體進行關愛。”

“為什麼要關愛弱勢群體?”傑問道。

“來了來了,這就是文化創造者必須回答的問題。”杜蘭非常高興傑提出了這個問題。反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弱勢群體為什麼要相信強勢群體?

這個問題,孔子都沒回答出來,還是孟子回答的,所以孔孟之道才被聯係在一起,因為孟子對孔子的仁進行了補充。

為什麼要仁?為什麼要義?單從利益出發的話,確保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何必關心弱勢群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單從利益出發隻要君君和父父就行了,臣和子完全可以被忽略。為什麼要仁,為什麼君要在意臣,父要關心子?

孟子認為這是因為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人一出生就有這四個開端,所以人性本善,大家都應該互相信任,仁義禮智也都是內心自發形成的,每個人都有。因為人性本善所以關愛弱勢群體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好像看到牛被殺會傷心,看到孩子掉井裡會著急一樣,都是人的本能。隻是人長大了,被利益蒙蔽了雙眼,所以才會對關心弱者有疑問。

後來凡是想乾大事的人都會標榜自己講義氣,主要的表現就是關心比自己弱的人。而弱者也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守護強者的規則,形成互補。通過這種互動的行為建立信任關係,這就是義。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