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傻子怪才傳奇人生 > 第630章 鄭先生下西洋貢獻

第630章 鄭先生下西洋貢獻(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劉傻子教授說,宣德七年七月初八,鄭先生船隊抵達滿刺加國,先送巫寶赤納回國複命,然後前往暹羅國宣讀明宣宗的敕書,告誡其“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具體如何交涉,不得而知,但鄭先生往返滿刺加和暹羅兩國之間,忙了一個多月,才調解妥當。八月十八日,船隊到達蘇門答剌,然後去阿魯、那故兒、黎代、南渤利等國訪問。

黃梅導遊說,前幾次下西洋,鄭先生已在這些國家舉行過封王儀式,賜其國王或酋長璽書、彩幣、禦窯瓷器等物。事實上,鄭先生船隊,又名取寶船,他所率領的部屬,本就是押送朝廷物資的軍隊,從西洋各國獵取珍珠、瑪瑙、香料、奇禽異獸等“寶物”,運回國之後,主要是供皇帝和貴族享受。這些寶物,並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庫收入。

沈明貴給劉傻子出難題說:“劉傻子,我想考考你,你說說,在鄭先生下西洋的船隊中有幾種類型的船舶。”

劉傻子聽到穿越號機器人手機與他溝通,便說,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海洋專家高敏說,鄭先生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可以說,鄭先生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

文史作家於張喜說,阿拉伯旅行象伊本·白圖泰的遊記中早已記錄中國巨大的12艘帆可載千人的海船。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先生首次出海寶船為“二千料”,據推論,折合長約為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先生使用海道針經,結合過洋牽星術,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鄭先生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鬥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鄭先生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的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係。

夏青教授說:“鄭先生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天文航海技術。很早以前,中國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先生船隊,將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

黃梅導遊說:“二是地文航海技術。鄭先生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

楊揚導遊說:“三是《鄭先生航海圖》。《鄭先生航海圖》記載了五百三十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三百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十六個,還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

劉傻子教授說:“鄭先生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先生下西洋的偉大航程。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

張洪德教授說:“和曆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他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

夏青教授說:“鄭先生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是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

從1405年開始,在二十八年間,鄭先生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兩百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七次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曆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三千八百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

張洪德教授說,今天,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先生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其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係,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

劉傻子教授說:“這一盛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歐陽旭副教授說:“這些記載,都代表了華夏的航海探險的輝煌,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鄭先生下西洋的曆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先生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先生下西洋期間所做的海外政治乾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裡迷蘇剌,於1409年,鄭先生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張洪德教授說:“當鄭先生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時。國王親自迎接,設宴款待。鄭先生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送給明朝皇帝一隻珍貴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

華夏的絲織品、瓷器受到一些歐洲國家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航海知識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以及明初工商業的恢複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先生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條件。

明初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本身具有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係,擴大海外的貿易和來往的要求。明太祖於1389年編製的《大明混一圖》就是實例。明成祖朱棣進一步對外擴展海外貿易,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

華夏唐、宋、元朝以來,造船技術發達,中國古代羅盤與火炮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永樂帝明成祖,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宣揚大國國威。元朝時華夏的遠洋貿易,非常發達。擁有當時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還有大量的民船和商船,為後來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

鄭先生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先生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

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全麵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曆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曆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甚至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黃梅說:“鄭先生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首先,人數之多。鄭先生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四次。鄭先生每次下西洋人數在二萬七千人以上。明朝軍隊有五個衛,每個衛五千多人。從《武職簿》來看,他們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最高是二百多人。航海人數的多少,也反映了一種實力。

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麵物質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隊編製。根據中國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先生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是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先生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是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