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傻子怪才傳奇人生 > 第576章 三疊泉與雙劍峰

第576章 三疊泉與雙劍峰(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晝夜流淌的玉簾泉瀑布,似乎還向遊人訴說一個久遠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在玉簾泉發源的石鏡峰頂上,有枚鋥亮明淨的圓石,石麵平滑如鏡,可照見遊人須發,這塊圓石,便是玉真仙子用來梳妝打扮的寶鑒變來的。

有一天,玉真仙子將寶鑒懸掛在石鏡峰頂上對鏡梳妝,那知鏡中竟映出山南群峰迭嶂,清溪泉瀑,玉真仙子喜出望外,便迅速喚來其他眾仙子共觀賞鏡中之美景,可那知一瞬間功夫,寶鑒不複存在,變成了一塊圓石嵌在山崖之上。當地群眾因此將這座嵌有寶鑒的山峰,取名為石鏡峰。從此,石鏡峰聲名大震,各地名流高僧紛至遝來,李白、王羲之等亦曾到此遊過。

今日玉簾泉瀑布之下的深潭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可容10餘人。洞口有石屋殘跡,傳說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此讀書習字,那輕盈漫灑的玉簾泉水飄下而彙成於美麗的石鏡溪,宋代詩人王十朋有《石鏡溪》詩讚曰:

山上有鏡石為台,雲霧深藏未肯開。

彆有一溪清似鏡,不須人為拂塵埃。

溪流中有段養鵝池,王羲之當年曾在此放養群鵝,以此為樂。王羲之每天在溪邊池畔留連,細細觀察著群鵝戲水之千姿百態,大概想從中悟出書學之道。有時還依照鵝在戲水的動人姿態,畫上幾幅栩栩如生的群鵝戲水圖。

那知白鵝躍出畫麵,淩空飛天而去。於是放鵝洞之名由此得來,洞中據說還有一個鬥大的“鵞”字,為王羲之親筆所書,近代有人還說在草叢苔壁中,發現了斑駁難辨的“鵞”字,弄得後來的遊人,每到此洞便四處尋覓。其實,這字今已不複存在了。

此外,在玉簾泉瀑布風景區,還流傳著杏林春暖,複生鬆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廬山瀑布群是有曆史的,曆代諸多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讚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已成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舊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台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白練懸掛於空中,三疊分明,正如古人所雲:“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

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濕意撲麵。除三疊泉瀑布外,廬山瀑布群還有開生瀑、石門澗、玉簾泉、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等。廬山瀑布群便是以不同的風貌向世人展示她的萬般風情。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隻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廬山瀑布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

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99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

秦始皇無可奈何,隻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99條鞭痕,後來就變成99道錦鄉深穀;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杆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然而,三疊泉瀑布的發現,在廬山眾多的瀑布中,是比較晚的。直至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個砍樵人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之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親自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歎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

所謂秀峰,實際上是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諸峰的總稱。著名的廬山開先瀑布就在鶴鳴、龜背二峰之間,它是同源異流的東西兩瀑。東瀑自鶴鳴、龜背兩峰之間奔流而出,由於受到兩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過程中,水流散開,形若馬尾。故名馬尾瀑。西瀑自黃岩山巔傾瀉下來,跌落在雙劍峰頂的大龍潭中,再繞出雙劍峰東,緣崖懸掛數百丈,名黃岩瀑,漸與馬尾瀑合流經青玉峽狂奔至龍潭中。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兩首,就是描繪這裡的瀑布景觀,其一曰: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遊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但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則更為世人所熟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龍小宏望著瀑布,眼前產生了幻覺。他好像看見了恒山。於是,他對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建議:“我們去恒山看一看吧。”

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黃梅導遊、楊揚導遊、許小玲、王麗君、田幻想、龍小宏、方豔紅等來到北嶽恒山。黃梅導遊介紹:“北嶽恒山,為我為五嶽名山之一,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恒山山雄地險,橫貫塞上,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南接五台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綿延,奔騰起伏,橫跨250千米,號稱108峰。

楊揚導遊說,主峰位於山西渾源縣之南,由兩座山峰組成,東為天峰嶺,西稱翠屏山,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號稱"入天北柱"。兩峰對峙,聳入雲天,萬年的沉默摒棄人世諸般滾滾紅塵;兩旁絕壁,刀削斧劈,天工開物終顯造化之偉力;中間為金龍峽,渾水從峽中奔流,歌唱著大自然本真清純的生命韻律。峪穀極為幽深,蔚為天險奇觀。”

黃梅導遊說,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為五嶽的第二高度。

張洪德教授說,恒山以道教聞名,據《雲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於此。古有18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餘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裡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於張喜文史作家說,曆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聖。曆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恒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張洪德教授說,恒山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

黃梅導遊說,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曆來有恒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恒山後,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人由此讚歎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裡黃沙散夕陽。"

劉傻子教授說,在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時,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

黃梅導遊說,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楊揚導遊說,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

劉傻子教授說,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恒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征。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岩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