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知道大多數官員,尤其是言官,都是收了好處拿錢辦事,索性直接扣俸祿。
反正調兵禦令已經下達,我隻需拖著就成,挨罵就挨罵吧,至少不用發俸祿了。
他的這一招很絕,世家出身的官員是有錢,但也架不住給那麼多官填補虧空,一天就一個月的俸祿,地主家也經不起這麼造啊!
不給錢,誰給你辦事?
給錢,又給不起。
雖然言官的俸祿不算高,但人多啊!
很快,內部就產生了分歧,幕後大佬就扛不住了。
群臣隻跪了三日,便老老實實回去乾活了,不過彈劾朱棣的奏疏,卻是一封接著一封。
朱棣一律留中不發,同時,又以宣紙采購出了問題,把官員寫奏疏的宣紙供應減半。
娘的,想天天彈劾我?
可以,自己花錢買宣紙去!
這時代的宣紙可不便宜,有買宣紙的錢,買斤肉,包頓肉餡餃子不香嘛,沒過幾天,彈劾奏疏就少了大半。
雖然仍有彈劾的,但已經形成不了輿論。
這次朱棣沒有打破規則,卻也打贏了這場輿論戰。
群臣暫時老實了,朱棣也有了笑臉,不過,半個月後,他再次鬱悶起來。
韃靼跑了,根本沒來攻打大明。
朱棣被虛晃一槍,氣得直罵娘,群臣卻是暗暗竊喜。
~
禦書房。
“韃靼有取死之道,這一仗,朕必須要打!”朱棣一上來就定了調子。
蹇義、夏原吉對視一眼,默不作聲。
小胖也沒吭氣,他知道父皇一旦決定的事兒,根本勸不住,好在國庫也不缺錢了。
朱棣看向李青,“你有什麼意見?”
“臣沒有意見。”李青問道,“皇上打算什麼時候發兵?”
“明年吧!”朱棣目光湛湛,“這一次,朕要一絕後患,徹底將他們打怕,打服!”
聽聞今年不發兵,夏原吉、蹇義心裡稍稍鬆了口氣。
夏原吉拱手道,“皇上,玉米有了種植經驗,現已開始在山河數省多地種植,永樂豆的種植技巧還未普及,懇請皇上撥一筆錢,讓地方官府培養佃戶,教授百姓種植技巧。”
頓了頓,“百姓對新作物有一定的抵觸心理,臣建議,朝廷可以做出承諾,若收成達不到種植常規作物,損失的部分由朝廷彌補;
這一來,百姓旱澇保收,自然也不會鬨出亂子。”
朱棣點頭:“可以,你回頭估算一下,遞個折子上來。”
“皇上聖明。”夏原吉神色欣喜。
蹇義清了清嗓子,訕訕道:“皇上,臣也有本奏。”
“說吧!”
“一是關於宣紙,二是關於俸祿。”蹇義支支吾吾道,“官員清廉,沒多餘的錢來買宣紙,俸祿也……還望皇上明察。”
朱棣冷笑一聲:“宣紙可以照常供應,俸祿以後也照常發放,朕宅心仁厚,之前的事兒就不計較了。”
蹇義:“……”
這也就是說,罰的俸祿是真不給了。
“皇上,其實……”
“天子一言九鼎,豈可出爾反爾?”朱棣打斷蹇義,他就是要讓群臣長長記性。
蹇義:-_-||“皇上聖明。”
“沒彆的事兒,你們先退下吧!”朱棣擺了擺手,“李愛卿留一下。”
~
“李青,朕總覺著,這次有些韃靼寇邊有蹊蹺。”朱棣皺眉道,“太快了,朕剛準備揍他們,他們就跑了,會不會是朝中有人通敵?”
“這個……應該不會。”被朱棣這麼一說,李青也覺得有些快,從韃靼寇邊,到朱棣決定出征,再到韃靼跑路,消息送回;
前後不過二十天,確實有些不符常理。
但李青還是不認為,不有人會做出這樣的事兒。
“朕倒覺著很有可能。”朱棣哼道,“連三大殿他們都敢燒,還有什麼他們不敢做的?”
端起茶杯抿了口茶,他苦笑一聲:“朕老了,權威大不如前,這些年太子輔國,把大明打理的井井有條,百姓日子逐漸好了起來,這其中,文臣確實出了大力;
但同時,文官也得到了成長,隻怕朕駕崩之日,就是他們反擊之時。”
李青默然。
就目前這個情況,這幾乎是必然的,而小胖……也確實壓不住。
文臣現在跟小胖一心,是因為有朱棣這個‘惡霸’在,一旦惡霸沒了,他們則會成為惡霸。
“其實朕倒是有一個辦法,你看可不可行?”
“皇上你說。”
“直接傳位於太孫。”
李青搖頭,“皇上,哪有這樣的?”
“那你覺得太子能頂得住文臣反撲?”朱棣哼道,“他有治國的本事,卻沒當皇帝的本事,若讓他掌權,隻怕是還要遷回去,甚至還會推翻朕的諸多政策。”
李青無言以對,朱棣這話雖然偏激了點兒,但未必不會發生。
沉吟半晌,李青道,“不如折個中吧!”
“如何折中?”
“皇上千秋萬世之後,傳位於太子,太子登基後,過渡一下再傳位於太孫。”李青無奈道,“當年太祖傳位於皇太孫,是因為懿文太子英年早逝,可哪有太子建在,直接傳位給太孫的啊?”
朱棣搖頭:“一旦坐上這個位子,誰想再下去?
你這建議看似不錯,實則根本行不通。”
“皇上你想多了,太子對皇位並不是很執著。”李青道,“他甚至不想當這個太子。”
“朕不信!”
“……”
僵持了一會兒,朱棣最終同意了李青的建議。
他自己也覺得直接傳位太孫,多少有些不靠譜。
“權力交接至關重要,也最是容易出問題的時候。”朱棣神色凝重道,“你一定要看好了。”
李青嚴肅道:“皇上放心,臣竭儘全力。”
朱棣凝視李青良久,神色緩緩放鬆,歎道:“有你看著,朕也就放心了,大明的江山啊……不知會延續多久。”
“定能千秋萬世的傳承下去。”李青安慰。
“嗬嗬……”朱棣搖頭苦笑,剛登基那會兒,他的確是這麼想的,但現在他不這麼想了,皇帝也有太多的無奈。
“陪朕喝兩杯吧!”
“好啊!”李青笑著點頭。
……
酒菜上齊,君臣二人談笑風聲。
“李青,你在朝堂待了這麼久,也對朝局有了深刻認知,可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朱棣問。
“有一些,但……眼下不是施行的時候。”
朱棣斜睨了他一眼,“聽你這話的意思,得等朕死了才能施行?”
“啊哈哈……”李青打了個哈哈,卻也沒有否認,他確實是這麼想的。
“說來聽聽。”
李青為難道:“我怕我說了,皇上你會迫不及待地施行,反而會起反效果,江南官紳的利益已經嚴重受損,若是……
怕到時候反抗之猛烈,太子加太孫都未必穩得住。”
“說,朕保證不施行。”
你說話跟放屁一樣,誰信啊……李青翻了個白眼兒。
朱棣知道他的心思,無奈道,“朕也沒幾年好活了,你就當安安朕的心還不成嗎?”
“好吧!”李青點頭,“我有三計!”
“哦?”朱棣來了興致,給李青斟了杯酒,“展開說說。”
“第一計,對士紳施行推恩令,無論嫡庶長幼,都有平均繼承的家產的權利;
這一來,再有錢的士紳,傳承幾代人下去,影響力也會大大減小。”
朱棣精神大振,目泛異彩,壓了壓情緒,繼續道:“第二計呢?”
“改科舉製。”李青道,“南方有錢人多,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他們官員大多出自南方,洪武三十年太祖定南北榜,然,隨著建文新政的推行,基本名存實亡。”
“重新分南北考場?”
“不,分省考場!每個省,錄取的進士都保持一致,部分省份的人考不上進士,就退而求其次選用舉人。”李青解釋道:
“拿江.西來說,一個省幾乎占了大明三分之一的進士名額,這些人入仕途後,極大概率會形成一股勢力,分省平均錄取,便能極大程度的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
朱棣喜色更甚,繼續道:“第三計呢?”
李青稍稍猶豫了下,“第三計有些無情。”
“儘管說。”
“北方人少,南方人多,讓南方的人來北方。”李青道,“皇上知道洪武趕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