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今日第二更:0232章!2/4!
……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為祭祀、戎為兵戎,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十分重要的,體現出了每個時期的人們認知過去和感悟未來在當下的重要性。
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失去開拓進取之心。
而立廟,就是特地用於祭祀,緬懷先祖的方式方法!
在古代,不是誰都可以立廟的,在一開始,隻有四種人可以立廟。
宗廟製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得立廟!
而在虞朝至商朝期間,其實一直是五廟,天子五廟分為:考廟(父)、王考廟(祖父)、皇考廟(曾祖父)、顯考廟(高祖父)和太祖廟(先祖),用於祭祀祖先之用,也就是所謂的親四、始祖一!
至周朝才有了七廟製度,設廟、祧、壇、墠而祭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在原本的親四、始祖一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文武不遷!
後稷為始祖廟,文王為昭祧廟,武王為穆祧廟,便也形成了三昭三穆的格局,偶數為昭,奇數為穆!
後世則是成了太廟居中,左昭右穆。
此為天子七廟的一祖二宗四親廟,一祖二宗為“不遷之廟”,四親廟則依次迭毀又新建!
也就是說,周朝除了始祖後稷和文王、武王之外,隨著代代相傳,由於親疏遠近關係和祖宗增加,其餘被祭祀的四位先祖,是會被祧出去的,放在後世就是被請出太廟,和其餘遠祖合祀於“祧廟”!
這就是所謂的遷祧製度,而這個製度從古至今,除了漢朝十一廟和明朝增設到九廟之外,各朝各代都是沿用且嚴格執行的,像是明朝,就有兩位不祧之祖,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所以在嘉靖時期,就把明仁宗朱高熾給祧了出去!
唯獨到了蟎清,恬不知恥地廢除了遷祧製度,或者說,他們把自家的所有皇帝,都看成了和朱元璋、朱棣一樣的百世不祧、萬世不祧的不祧之祖。
太廟祭祀的皇帝,也來到了十一位,包攬了從努爾哈赤到光緒的各個皇帝!
其實這個製度放在現代也是一樣,家中祭祀,爺爺輩在時,最多也就祭祀到他的高祖父,爺爺輩若亡故,自身需要受到祭祀之後,那他的高祖父就不再受到單獨祭祀,以此類推,是按照親疏遠近的關係選擇不單獨祭祀更遠的祖宗了。
而若祖上出現名人,則不管相隔幾代,都會祭祀不斷,放眼現代,那些有族譜的家族祭祀就是如此,畢竟這是整個家族的榮譽。
親儘而毀,不外如是!
而從先秦時期一直沿用的宗廟製度,到秦朝一度被廢,因為秦人既不重視、也不提倡祖先崇拜,還認為逝去祖先的亡魂會化為厲鬼,危害世間,這大抵是緣於秦人不慕往世,隻重視現實的緣故。
但礙於政治,以往的宗廟製度在秦始皇時期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做到了上承殷周之傳統,下啟漢唐之先聲!
所以導致秦始皇自己,既無廟號,也無諡號!
至漢朝,“七廟製度”已經趨於成熟,根據古製,廟號製度也逐漸成形。
參考周朝的三位不祧之祖,漢朝對於那些有大功於社稷的帝王,,也不再廢除他們的廟宇,而後人為了永遠地記住和祭祀這些帝王,便為這些帝王追加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廟號製度效仿於商,初時隻有“太、高、世、中”四個廟號。
再結合《孔子家語·廟製》所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所以遍觀漢朝,有七位皇帝獲此殊榮,以另外的一種形式,產生了新的天子七廟!
外加四親廟,在東漢末年也有了所謂的二祖五宗四親廟的十一廟格局!
這二祖五宗分彆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皇帝·劉恒、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世宗明皇帝·劉莊和漢肅宗章皇帝劉炟!
漢朝七位皇帝的廟號,也被後世公認為含金量最高的廟號,因為在漢朝結束之後,廟號製度,就被玩爛了。
如果要追查元凶的話,那就得問史上第一個在生前給自己設立廟號的魏烈祖明皇帝·曹叡了!
曹操在世時,按照周禮,明麵上設諸侯五廟,即一位始祖和曹操的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
在曹丕篡漢之後,追封他為魏太祖武皇帝,所以原有的諸侯五廟,自然也升級到了天子七廟。
曹叡又追封曹丕為魏高祖文皇帝,他自己更是生前就直接定好自己的廟號:“景初元年,有司奏:帝為烈祖,與太祖、高祖並為不毀之廟。從之。”
曹魏不再遵從“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的原則,“祖號之濫,實肇於此”。
自此,廟號製度被破壞,由於三國時期的皇帝不再和漢朝皇帝一樣,在諡號前麵加“孝”字,所以諡號製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到唐朝雖然又加回了“孝”字,但諡號動輒一二十個字,所以可以發現,在唐朝之前,後人稱之前的皇帝為諡號,比如漢文帝,到了唐朝之後,就開始稱廟號,比如唐太宗!
可實則,兩個人都是太宗文皇帝!
生前為自己定下廟號,這絕對是不合禮法,且讓後人恥笑的一件事情,可曹叡如此做,也是迫於無奈,究其原因,他沒有親生兒子!
兩漢惜“祖”如金,凡廟號得承認的皇帝,可一直享受祭祀,曹魏卻連出三祖!
曹叡怕的是自己死後,不得尊重,繼任皇帝曹芳不給他加廟號,如此,按照遷祧製度,四世過後,他便會被遷祧出廟,唯有“祖宗之廟不可毀”,所以這麼做,也隻是為了能讓自己生前就成為祖宗,得到永世祭祀!
所以在曹叡時期,已經完成了曹節、曹騰、曹嵩,外加曹操、曹丕和自己的“六廟”製度,再下詔“三祖之廟,萬世不毀”,結果也如曹叡設想中的一樣滿意,曹芳繼任皇帝之後,沒有和後世嘉靖帝一樣出現“大禮議事件”,畢竟說起來,曹芳是曹彰的孫子!
可惜的是,曹魏政權,隻持續了五世,便被司馬家篡位了。
曹叡所謂的“萬世不毀”,也和當初秦始皇的那句“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一樣,成了曆史的笑料。
以上,可以看出,曆代哪怕是皇帝,對於死後立廟的重視,而除了曆代帝王之廟外,古今能以非帝王之身立廟者,那才是得到曆史的認可的。
最負盛名的,像是祭祀孔子的文廟、祭祀薑尚的武廟、祭祀關羽的關帝廟、祭祀嶽飛的嶽王廟、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而這些廟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陪祀人選。
像孔子文廟的十哲七十二賢,薑尚武廟的十哲七十二將,關羽關帝廟則更似天子七廟,除了關平、周倉、王甫、趙累外,還有他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乃至夫人像!
所謂配享太廟,這可以說是對開國功臣最大的褒獎了!
陪祀曹操廟和陪祀曹丕廟的這些功臣,雖不像是武廟十哲七十二將、雲台二十八將和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一樣為後世津津樂道,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陪祀曹操廟的二十六功臣,分為五批入祀。
第一批三人: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
第二批二十人: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
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鐘繇、太尉·華歆、司空·王朗;
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後將軍·朱靈、後將軍文聘;
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
第三批一人:尚書令·荀攸;
第四批一人:太傅·司馬懿;
第五批一人:軍師祭酒·郭嘉
或因政治需求,或因軍功,或因政績,這些人,組成了曹魏最重要的班底。
而陪祀曹丕高祖廟的,僅四人,分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