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碟中這道菜為白色,分為好大塊,似乎才做出不久,其上還有些微熱氣。
看吃法應是夾住其中一塊,放入旁邊的蘸碟中,裹蘸之後食用。
那名前來稟報的內侍道:“李念公子說這道菜名為‘豆花’,李念公子也是今日才做出,他嘗過後,便做了這份獻給大王。李念公子還說豆腐的做法有很多,但現在不便,這豆花稍為合適。”
李念給嬴政送來的是豆花,雖說和豆腐都為豆製品,做法也差不多,但還是存在些許差彆。
這可是他花了幾天才做出來的,當然這其中不隻是單純做豆花的時間,還有製作工具的用時,也並非時時刻刻在做。
豆花或者說豆腐,按某些資料記載,據說為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所創,就是那位在武帝時密謀造反,事敗而自殺的淮南王,在《大漢天子》裡,他是被還是小孩子的霍去病給抓住。
傳聞淮南王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就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乾,便衝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鹵,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興,病勢好轉,於是豆腐就流傳了下來。
而黃豆和很多豆類在這時代被稱為“菽”,菽飯便是用豆類做的飯,是身份卑賤和家境貧寒者普遍食用的主食之一。
李念做豆腐的目的,主要是為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總要想辦法讓自己在這時代生活得舒服一點不是?
看著碟子中的豆花,嬴政對侍立一旁的蒙毅道:“寡人在此為政務費心竭力,這小子卻在搞吃食,也不知為寡人分憂?”
話雖是在訓責,但蒙毅未從嬴政的語氣並未聽出不滿。
看向碟中的豆花,蒙毅笑道:“李念這不就是在為大王分憂?”
嬴政聞言道:“也罷,寡人便嘗嘗這豆花是何滋味?”
拿起托盤中的筷子,嬴政夾起一塊那所謂的“豆花”,未想到那豆花竟然爛了。
這東西竟如此軟嫩易碎?
察覺到豆花易碎,嬴政收了些力氣,再去夾取一塊,這次成功了,將豆花放到那蘸碟中裹蘸,隨後放入口中,一股奇異的味道頓時衝入味蕾。
清淡柔滑,但又夾雜著蘸料中的辛辣,給嬴政一種從未品嘗過的體驗。
能吃得出這是菽所作,卻又有不同於菽的滋味,隻是總覺得此物味道還不夠完整。
嬴政轉念便想明白,定是缺乏了一些後世之物,使得此物雖能做出,但並沒達到後世該有的滋味。
他此時也知道了另一碟醬是什麼,原來是吳萸所做的醬,其中還加了蔥薑等一些調料,以佐那豆花清淡滑嫩。
吃過一筷子豆花後,嬴政沒立即繼續,他將方才看過的幾卷竹簡丟給蒙毅。
“蒙卿也看看,看完與寡人說說有何想法!”
由於李念的關係,蒙毅在嬴政身邊的地位比原本曆史上要更高。
因為李念後世來客的身份就那麼些人知曉,而其他人不是內侍,就是侍衛、宮女,唯有蒙毅是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