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如何解決六國貴族,大秦的問題也就差不多了,所有問題總結起來無非內憂外患。
外患並不顯著,如今的大秦剛滅六國不久,武德正值巔峰,是北方的匈奴敢打過來,還是南邊的越人敢殺過境?
主要還是內患,大秦崩於內,未崩於外,大漢亦如此,東漢末年雖諸侯爭雄,但還不是按著外族打?
李念道:“關於‘焚書坑儒’,實則是大王和大秦未能掌握輿論權。‘輿論’者,大眾之言也,看起來似乎並不重要,但三人成虎,人言亦可殺人。”
“大秦如今的輿論權主要掌握在儒生方士手中,因而他們可以譏謗朝政,非議大王,而民眾無可辨彆真假,久而久之,大王和大秦於民間的聲望自是如同蛇蠍。”
明末時的東林黨也是這麼群人,喜歡三五成群抨擊朝廷的政令,好似在為百姓發聲鳴不平,每個人都是大大的忠臣,實則等滿清到了,降的比誰都快,那位著名的水太涼就是東林黨領袖。
這些人掌握社會輿論,對明末時大明朝廷的政令執行產生了極大的阻礙。
明朝滅亡,絕對有東林黨一口鍋。
儒家作為當今百家中的顯學,雖未達到後世王朝皆習儒的地步,但相比於其他百家,儒生算是極多。
在這種情況下,儒生自然相當於掌握了大部分社會輿論。
李念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住不讓所有人說話,不可取,畢竟有些人是真心實意提出建言、為國更好,但讓所有人隨便說話也不可取,因為有人會編織謠言,讓民眾驚恐,國家動蕩。”
“因此,要想避免‘焚書坑儒’的影響,大王須得管控輿論,並建立屬於大王和大秦的喉舌,此喉舌並非是向大王建言,而是代大王和大秦向天下萬民發聲。”
“管控輿論,即要讓民眾明白何言可說,何言不可說,最主要是杜絕謠言,製定相關律法讓那些想造謠之人知道後果,不敢再造;建立屬於大王和大秦的喉舌,是為搶占輿論陣地……”
聽到這,嬴政笑道:“又是那句‘輿論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此言出於何人之口?”
這問題讓李念沉默了下,隨後才道:“那一位是臣所來自的後世之國建立者之一!”
建立者之一?恐怕是建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吧?不知道這位後世之國的建立者是否對寡人有過評價?會如何評價呢?
嬴政心裡想著,卻暫時沒問,他聽李念繼續道:“大王和大秦不搶,就會被彆人搶到,從而以謠言誤國誤民。”
“在臣所來自的後世,有電視、網絡、報紙、廣播等輿論傳播手段,以大秦之況,倒是可在紙造出後辦報,但大秦之民識字者不多,收效未必大,但可用大秦官吏或專門之人與民宣講。”
“講大秦政令對民眾的好處,並辟清某些謠言,再有侯生盧生之輩,民眾也不會輕信他等。”
“以上便是臣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之法,然臣隻是空口虛言,還得大王與大秦諸公據大秦情況定奪。”
嬴政點點頭,他其實還有許多事想問李念,尤其是稱皇帝的流程怎麼搞、大秦官製怎麼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