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須得引導民眾,讓民眾知道什麼可學,什麼不可學,使民眾成為對大王對大秦有用之人,而非有害之人。”
嬴政道:“卿上次所言那‘忠君愛國,遵紀守法’?”
李念點頭:“正是,‘忠君愛國,遵紀守法’是前提,也是根本,後世有許多人學識很高,卻連愛國都做不到,反為敵國搖尾呐喊,說祖國種種不好,他國的空氣都是甜的。”
雖聽不懂“空氣”是何意,但嬴政知曉這一定不是好話。
“教育還和國家思想有關。臣先前問大王,大秦有什麼理滅掉其他六國,一統天下,憑何讓六國之民、乃至天下之民相信大王治理他們是正確的?”
“這個‘理’即國家思想,大秦立國之理,大秦治理天下之理,大秦國祚得以延續之理!”
“得位正名,大秦現已得‘位’,然‘名’卻未正,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對大秦的國家思想,臣在上次與大王解惑時也已提過:七國乃一家,同為華夏兄弟姐妹,彼此攻伐致生靈塗炭,大秦滅六國、終亂世,讓天下太平,蒼生少塗炭,有大功於我華夏。”
“如此功績,天下萬民當感謝大王大秦,此不正是大秦立國之理、大秦治理天下之理?”
大秦滅六國是因為這六個家夥導致了亂世,讓天下生靈塗炭,大秦是為了眾生才滅了六國,而大秦終結亂世,給眾生帶來了和平,所以眾生就應該聽我的,接受我的治理。
“在教育中必須得加入國家思想,讓人們知曉大秦滅六國的正確性和必然性,大秦治理天下才會被民眾認為理所應當,民眾也才會甘願接受大秦治理,進而擁護大秦的治理。”
“國家思想教育還必須堅定地執行下去,如今的六國之民也許和大秦有仇,難以再改變,但他們的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呢?”
嬴政秒領會李念之意,國家思想教育不可放棄,這一輩的六國之民也許不會信這些,但可以改變他們的子和孫嘛。
這是要將六國之民轉化為大秦子民,抹掉他們身上原先的六國印記,印上大秦和華夏的記號。
從此以後,大夥雖地域不同,來自五湖四海,但都是大秦人,都是華夏兄弟姐妹!
“大王將大量軍隊駐守邊疆,致使國內兵力空虛,這之中其實涉及兩個問題:一為外敵,二為內亂。”
“對內亂,臣的建議是在大秦境內留駐足夠的兵力,將大秦全境按地勢、人口數、後勤供給難易等分配駐軍兵力。”
“大王若擔心有將軍長期駐於一地會造成當地士兵隻知將令,不知王命,可定期對駐守的將軍進行輪換,如每過三年或五年,換一任駐蜀大將,官員其實也可如此。”
李念又補了一句:“當然,臣這建言未必適合現今的大秦,還得大王定奪。”
古人又不傻,怎會不知道讓一個大將長期駐守某地的後果,但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定期更換將領?
還不是因條件不允許,無論是士兵的素質,還是道路難走……都不支持這麼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