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與始皇對話,雖也說了些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但都是在講彆的事時提及,說的比較雜亂,而這次,始皇專為滅亡原因而來。
李念回憶了下在腦中已打好的稿子,開口道:“以後世的角度看,大秦滅亡有很多原因,秦律嚴苛、軍功爵製失效、六國貴族包藏禍心、胡亥公子和趙高……這些確是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李念話鋒一轉:“但臣近日略有所思,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秦是第一個統一天下,還不想實行分封製的大一統國家。”
“這樣的國家在過去的曆史從未有過,因此大王和大秦眾臣都不知如何才能治理好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
“沒有曆史作為經驗,大王和大秦眾臣隻能自行摸索,恍若在黑夜中探尋前路,誰知前方是一腳泥濘,還是坦途大道?”
這是前幾日,李念看大秦眾臣竹簡的感悟,站在後世的角度,站在曆史下遊的他自然知道始皇的功與過、大秦的成與敗。
可若是站在始皇和大秦眾臣的角度呢?
大秦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第一個”意味著前所未有,意味著首次,意味著沒有先輩的經驗可作參考,一切都是從他們這裡開始,由他們去嘗試摸索。
所以,如何才能治理好這樣一個國家?
頒布的法令是對是錯?
曆史下遊的人們自然一眼能夠看清,可對處在這個時代的他們卻是一片未知的迷霧。
就好像後世某個幽靈,那也是世界曆史上頭一次出現的國家,前所未有,沒有經驗可作參考,隻能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
而探索並不一定會成功,摸著石頭過河,可能會腳滑溺死河中!
諸子百家亦是如此,他們也是一群尋路人,想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找出一條合適的道路,無論是儒家、法家,還是道家、墨家。
淳於越等人上書恢複周時分封製,是真就一定認為分封製好嗎?
是否有另一種可能,在他們知曉的曆史中,周是最好,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超越過周,所以才想大秦效仿周的道路?
這是對於變革的一種迷茫,擔憂變革會讓局麵變得更糟,於是才想複周禮。
畢竟變革的風險是未知的,但仿效周能國祚八百。
李斯這種聰明人看不出“焚書坑儒”的影響嗎?
當然能看出,隻是在他看來,那種影響比不上獲得的成效。
可惜後來的曆史證明影響比李斯想的大,但處在這時代的李斯又怎麼判斷得出影響能有這麼大?甚至被認為是始皇的暴政之一!
這便是時代局限性,處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古人並無法判斷他們某些作為是對是錯,尤其以後世作為標準。
李念繼續道:“因為是第一次,處在摸索中,大王和大秦眾臣對很多事也預判不到是好是壞,倒是大漢撿了個便宜。高祖在秦之後立漢,一些事有大秦在大漢前麵嘗試過了,讓大漢少走了許多彎路。”
“反正隻要開啟寫輪眼,照著大秦cpy就可以了,大秦做的對的保留,大秦做的不對的,放棄或者改正。我覺得大漢諸帝都應向大王道聲‘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