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帝秦設計師 > 第27章 與始皇論儒、墨、道

第27章 與始皇論儒、墨、道(1 / 1)

推荐阅读:

為自己辯解了一句,李念才正式講道:“諸子百家,除少數學派外,都有各自的政治理念,也即是治理天下的想法,如儒家複周禮,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非攻……”

“春秋時人心思變,百家諸子尋求更好的治理天下之法,從而提出各種主張,這並無錯,問題在於諸子提出的這些主張忽略了某些因素,以後世的話說便是:忽略了客觀因素,過於主觀。”

“如儒家的複周禮,儒家認為恢複周時的禮樂製度,天下就能太平安康,卻不想人們希不希望回到周時那種環境?所以春秋時,孔子才四處碰壁,學說不被采納。”

“道墨兩家也是如此,墨家的‘兼愛、非攻’,好不好?當然好,對陌生人也像對自己親人一樣!”

“如果我是陌生人,遇到信奉‘兼愛’的墨家弟子,定會十分心喜,但我要是墨家弟子的親人,又會如何作想?怕是更希望親人能更親近自己一些。”

說完儒墨,李念又說到道家:“道家,黃老之學‘無為而無不為’,倒比墨家和儒家更為可取,可‘無為’是何時無為,何事無為,何度無為,何量無為?”

“‘無不為’亦是如此,何時無不為,何事無不為,何度無不為,何量無不為?博學明智之士或許能把握好其中的度,可天下間哪有那麼多博學之士?”

黃老之學聽起來非常不錯,什麼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王侯盲目行動,主張發揮臣民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

可其中的“時”怎麼掌握,又誰來決定?是由君王,還是臣民?是由飽學之士,還是由目不識丁的庶民?

又怎麼知道這個“時”掌握得準確與否?每個人、每個階層把握的“時”都一樣嗎?不一樣又要怎麼做?

簡單說,以黃老之學治天下,缺乏相對統一的標準和製度,大家夥兒都太過自由,但這不利於天下穩定和皇權穩固。

漢初時發生諸侯王之亂,文帝時濟北王和淮南王叛亂,景帝時“七國之亂”,以及地方豪強壯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為諸侯王和地方豪強發展提供了條件。

權欲旺盛又雄才大略的漢武哪能忍得了這,自然而然采用了自我改造後的儒家,一腳踹了黃老之學。

“若以黃老之學治國,於國朝初建,百廢待興時尚可,但時日一久,禍必生焉。”

人隻能相對自由,而不能有絕對自由。

李念講給嬴政的回答卻是:“因黃老之學對天下的約束過於鬆散,而人心**無儘,災禍自生,反不利於天下承平。”

實際就是隨著王朝社會穩定,經濟複蘇,黃老之學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儒家思想若想達成,須天下皆為君子;墨家治國之法想成,須人與人間不分親疏遠近;黃老之學想成,須人人遵紀守法,不生貪欲,不生妄念。若能做到,都將天下大同!”

儒家、墨家、道家治國理念各有差彆,但以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看,都是天下大同,烏托邦式的美好世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