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沈君庸這個弟弟,在沈家諸子之中,也算是十分特立獨行的了,雖然聰明絕頂,天資公認是同輩第一,但也確實是沒少讓人操心——喜遊蕩、喜抬杠、厭科舉、厭應酬,雖然有兄弟姐妹多人,但親近者唯獨同母姐姐沈宛君,便對父親也是時常頂撞,在老成君子看來,他的行為無異於將自己的天賦肆意浪費,不能不說是讓人痛心疾首的憾事。
反而,因自幼他生母去世,留在家鄉由姑姑扶養,和父親關係生疏,並不親近,便連父親也管束不了他,和如今的沈老夫人之間,也多是麵子情,除了沈宛君的話,他還多聽幾分之外,彆人幾乎無法扭轉沈君庸的心意,漸漸地親戚之間都少了往來。他便更加肆意妄為了,仗著自己來買之後,寫了不少叫好的雜劇,手頭十分寬綽,前些日子還帶著張華清南下去呂宋遊覽了一圈,也是剛回來不久,和葉昭齊還在壕鏡見了一麵哩。
若是他一門心思寫戲劇,那也算是走上正途了,可沈君庸實在是愛折騰——這對姐弟是很不相像的,沈宛君頗為擅長為人處世,在外有侍姑美名不說,和繼母的關係也頗為和睦,處得如同親母女一般,現在奉養在家中,如葉老夫人一樣關照,對於異母的兄弟姐妹,也是關心有加,多方援引他們來買安身。
她做事更是有規劃,有毅力,定下來了走戲社的路子,便如蜜蜂一樣辛勤勞作,七年來築出了廣大基業,可沈君庸呢?做人做事完全是興之所至,到了買地之後,除了兼職寫劇本這個不說,先後做了二十多份工作,每份工作都乾不長久:自己開海貨店,做海商的文書,教書、考農業專門學校,想做田師傅——還真做成了一段時間,甚至還想去做水手、做醫生,去工廠做紡織工……
雖說都是自己辭職的,但有些專門學校,因為去上學有錢拿,無理由退學是要扣分的,沈君庸也滿不在乎,把自己的政審分搞得亂七八糟的,要不是張華清自己收入頗豐,沈君庸也寫雜劇,沈宛君真是要被愁死,不知道這兩口子的日子該怎麼過下去了!
說到這對夫妻的婚姻,也是讓人發愁——張華清是姐弟倆的親表妹,沈君庸的嶽母也是他的姑姑,因兩人生母過世之後,姑姑帶著表妹住進家中照管他們,三人是真正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沈宛君和張華清的感情因此極為親厚,她和沈君庸的婚事也因此順理成章:自小一起長大的親表妹,總不至於還欺負她吧?又是姑血回流,婆家這裡都是自家的親戚,就算和丈夫關係平平,張華清在妯娌親長處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也是極為突出的優點。
但是,這樣的認識在眾人來買之後,又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買地,大家才知道,原來沈君庸和張華清的血緣關係實在太近,會導致孩子容易出現體弱這些問題,當然,不能說他們曾經的幾個孩子,都是因為血緣關係太近而夭折的,或許完全是因為彆的原因,但在沈宛君看來,既然會有這樣的危險,那就不該再要小孩了。
如果再要,孩子生出來即便眼下是健康的,日後擇偶也會很難——門當戶對的人家,誰不想要個健康的女婿呢,父母是近親,肯定是扣分點。而且,雖然買地這裡醫療條件好了,張華清的身體也比之前健康了許多,但生育還是傷筋動骨的事情,沒有必要再賭一次,看孩子是否健康,趁著大家都還不算太老,和平分開,各自趕緊再婚,還能趕得及再生一兩個孩子,傳承血緣,也是為了養老的考慮。
這樣的想法雖然有些過於冷酷,但確實是一心為了夫妻二人打算,而且沈宛君是為張華清著急——沈君庸五六十歲了都還能再生,張華清卻不然,拖得越晚,對她來說也就越被動,到時候要再離婚,她能分到什麼?錢財上,也占不了沈君庸什麼便宜,對她來說就太不劃算了!沈君庸再娶個小的,不幾年嬌妻愛兒,熱熱鬨鬨的,張華清這裡,就隻有叫養女葉瓊章過去伺候,雖然葉瓊章對她的感情也極為親厚,自己更不會撒手不管表妹,但那和擁有自己親生的孩子,親親熱熱感情投合的丈夫,到底還是不一樣的。
理是這個理,可自古以來,夫妻之間就隻有勸和不勸離的,外人壓根都不該多嘴,便是沈宛君也不敢深勸,提了幾次,夫妻兩人都說自己知道了,但卻又遲遲不離婚,也不見他們生孩子,好像就僵持在這兒了——要說感情多好,又不像,說感情不和吧,也不見吵嘴,反正沈君庸自從來買之後,外出遊蕩便都帶張華清一起,沈宛君見他們似乎真沒有離婚的打算了,無可奈何之下,隻能反過來又催促他們,不管怎麼樣還是生一個——他們不耐煩帶孩子,送到葉家來,這邊一大家子人來幫他們一起照顧,這總可以了吧!
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反正沈君庸也不發話,這驢脾氣隻能順毛摸,沈宛君逼急了也怕他翻臉,不知不覺這就又擱置了幾年,這幾年間,沈君庸又換了好幾份工作:現貨交易所的抄寫員,就是每天在那往大黑板上抄行情的底層吏目,然後他自己下場炒現貨,場外交易所剛開張的時候,他還混進去做了某個大商家的賬房,專門負責幫他打算盤,寫單子……
回來之後就寫了《論大交易所模式的得與失》,往《買活周報》投稿,這些年來,他乾一行就往往會寫一篇文章來針砭這一行的利弊,去遊曆回來,就寫文章論述某地的軍事價值,以及依托此地行軍布陣的思路,這些文章中,一多半是不能被《周報》刊登的,哪怕有沈曼君做主編也沒用,但其中不少登上了《吏目參考》,尤其是關於田師傅、農業專門學校的幾篇文章,明顯是受到了上頭的重視。
不過,要說因此得到什麼機會,被聘請進官府做事呢,那也沒有,買地這裡因為一篇文章而入仕的事情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不考吏目而獲得社會地位的,最出名的是張天如,但他也最多是被邀請參加立法委員會,作為專家顧問的身份參與,並沒有實職,之後會不會因為顧問而享有一份津貼,目前還不知道,但要說因此獲得什麼直接插手政務的權力,那是毫無可能。
很顯然沈君庸之前的文章,雖然引起了一定的重視,但卻還不夠稀缺,直到他開始發金融領域的文章,待遇才陡然間截然不同起來——那篇《大交易所模式的得與失》,不但登上了《吏目參考》,而且受到了衙門的特彆褒獎,還傳達了謝雙瑤批的條子:寫得很好,很有思考,立足實際,能結合買地獨特民情,這樣的文章以後要多寫!
軍事方麵的投稿,登都沒有登,很顯然買地壓根不缺軍事實乾人才,那些家學淵源的世代將門,本來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針對性的武將培訓,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等到子侄來買之後,這個問題立刻消失,高質量的軍事論文猶如雨後春筍,還輪得到沈君庸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發言?他雖然也去報過名,但年紀大了,畢竟沒有被挑選入伍,永遠不會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買地的軍事體係,不可能和軍隊裡的秀才去比文章質量的。
但金融方麵,一篇文章就激起這麼大的反響,很明顯買地是急缺這方麵的人才,有了這樣的批注,沈君庸之後的發展路線,在沈宛君看來已經是完全了然了:讀數學,尤其是要精研數學,因為金融似乎和數學的關係很緊密,在保證雜劇創作帶來現金收入,讓生活優裕的前提下,多接觸交易所,多發文章,但不要去炒現貨期貨,不要參加交易,保持一個局外人的身份——
如此,將來交易所要擴大規模時,說不得順理成章他就是顧問委員會的一員,這不,名頭跟著就來了?和沈曼君是一個道理,錢上不操心,名頭響當當的,在自己的工作上出類拔萃,是領域內的頂尖專家……沈家在戲劇、文藝這一塊,已經是龐然大物,她和葉仲韶的頂尖也就是如此,要說入仕什麼的,就得看下一代昭齊、蕙綢、瓊章三姐妹了!
不催離,不催生,沈宛君這一次是一定要催沈君庸好好上進了,在她耳提麵命之下,沈君庸又接連發了好幾篇文章,都是和金融業有關的,圍繞錢莊、交易所、海關進行探討,而這幾篇文章換來的報酬也足夠豐厚:不但有了麵聖的機會,得了六姐的私人賜書,讓他‘多學學,多領悟領悟’,這會兒更是直接換來了一封係主任的聘書——謝六姐屬意他做中央大學的金融係主任,和葉仲韶一樣,從無到有地把金融係的架子給搭起來!
這身份……對應到敏地,起碼也是個國子監祭酒,實際上的重要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國子監祭酒實際上並不被監生視為是座師,可大學係主任,收下的學生卻是要一輩子尊重老師的,沈君庸這是真的混出頭了!沈宛君的驕傲,比丈夫收到聘書時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他們夫妻來說,戲社才是根本,係主任什麼的,錦上添花而已,本身的成就已經足夠高了,沈君庸的聘書卻是他終於得逢伯樂的證明!這個天資過人卻沒個定性的弟弟,終於要有所成就了!
她的心情,葉仲韶自然理解,和遠遊歸來的女兒,說起此事,自然也是有分享喜悅,引著葉昭齊祝賀舅舅的意思,葉昭齊尚且還不知究竟,被眾人這麼一解釋,喜得漲紅了臉,翻來覆去地要鬨舅舅喝酒,“好哇,好哇!舅舅,我們在壕鏡見麵時,你怎麼什麼也不和我說!我在《吏目參考》上看了那幾篇文章,也不知道是你寫的!”
沈君庸哈哈笑道,“幾篇劣文有什麼好說的,至於那聘書,早不知被我丟到哪裡去了,大學建成還遠著呢!誰知道到時候怎麼樣,這個係主任當不當得成,真當了再罰酒也不遲!”
他這話,不說還好,一說出口,沈宛君心底便是一突,她太熟悉自己這個跳脫放誕的弟弟了,沈君庸會這麼講,那還真指不定就推了聘書!又去彆的行當打小工了!
刹那之間,和女兒久彆重逢的喜悅都被衝淡了,若不是顧忌著小輩長輩都在場,幾乎立刻就要發作出來,眼下隻好將百般情緒都壓在心底,出言調開話題,壓根不和弟弟爭辯,隻是遞給丈夫一個眼色,見葉仲韶心知肚明地對她點了點頭,方才緩緩長出一口氣:這個災弟弟,真要是個傻子,倒也不指望什麼了,偏是如此玩世不恭,真是要被他氣死!
雖有這個小插曲,但所幸大家大族,最擅長的就是若無其事,葉昭齊眉眼靈透,也跟著轉了話題,不說這些,而是談起自己工作中的不少趣事,屈指算來如今到壕鏡做生意的商船,已經有多少國度,大家喜氣洋洋地吃完了飯,孩子們忙各自去做功課,葉昭齊和張華清、沈宛君等親屬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張媽一乾人上來收拾碗盤,葉仲韶便對沈君庸道,“走啊,君庸,一起去河邊散散步?那邊離錢街近,晚上借著月色燈光,比從前要明亮多了。”
見沈君庸心知肚明,不置可否的樣子,他也是一陣頭疼,卻仍是不得不給了遠遠眺望過來的妻子一個肯定的眼神,這才深吸一口氣,醞釀著與小舅子一起,漫步往河邊去了——他不得不出麵,今晚若是妻子和弟弟去河邊散步,君庸給不出個滿意的表態,葉仲韶都怕沈宛君會直接把他推到河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