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活軍自製的木輪自行車,大概是和顯微鏡一起推出的,聽說都是得益於高爐的溫度又有進展,也就是說,買活軍的合金技術再度進步了,在模具、鏜床、銑床上的精確度,也又一次的得到了提升,於是,本來隻能手工打製,每一台的機簧都有所不同的顯微鏡,現在便可以實現量產了。
這在實際應用上的意義是很大的,隻有量產的東西才能普及到一線,因為壞了的話,可以方便地找到同型號的零部件來修,而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也可以拿起就用,不需要每換一台機器,就要經過漫長的適應期。
買活軍這裡的東西,要說隻有一台的話,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但對大眾,尤其是對醫生來說,隻有一台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所有人什麼時候都能用上——隻要有一個人用不上,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這用不上而死去。
因此,醫生這個群體,哪怕是在買活軍治下,也是最緊迫、最著急的一群人,當然,也有許多醫生滿足於知識上的一點進步,但更多的醫生卻因為看到了技術的可能,而感到分外的焦躁。專門學校的一些老師便是如此,他們雖然是醫生出身,但卻又拋棄了這個職業,不再實地接觸病人,而是回身搞技術,搞發明創造去了。
甚至連武十三郎都有這樣的想法,在曆史上的這個時刻,先進的,能普及的醫療器械,先進的生產工藝,甚至於說先進的,培養新式醫生的體係,這才是真正‘活萬人’的上等醫術,一個青黴素,一個牛痘,不知道就救活了多少人,和辨證切脈相比,這種技術上的進步,所能影響的範圍實在是要大得多了!
木輪自行車,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一位前任醫生無意間實現出來的——不能說發明,因為自行車已經有了,隻是買活軍本來沒有自產它的能力。最開始,是連鋼製的輻條都無法打造出來,機器沒有那樣的精度。
之後則是滾動軸承、飛輪,甚至連至關重要的東西——座墊下的小巧彈簧,買活軍一開始都是無法製造的,這些東西要求的都是模具和機床的精確程度,就像是蒸汽機,蒸汽機要做得小,部件跟著小型化,對這些東西也都有要求。
鐵水的溫度越來越高,合金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機床上所用的車刀鑽頭也就越來越鋒利,熟練的車工越來越多,彈簧、飛輪的量產速度也就越來越快,越做越小,對於一般的百姓來說,他們看不到全貌,隻能看到機械廠拿出的產品越來越精細——雖然和仙器相比,還是有那麼些拙劣與粗獷,甚至價格也便宜不到哪裡去,但有一點是好的,那便是買活軍能夠自產的機械產品,任何人都可以來買,是不必考核政審分的。
譬如這木輪自行車,空心鋼管的車身,輻條也是鋼的,還有能活動的車頭,這東西造價不低,售價也不低,在五十兩銀子上下,但即便如此,那也比兩千兩銀子的仙自行車要便宜了多少倍那!現在,凡是新占之地,發放給衙門的自行車都是這種,仙自行車便再也不發了,凡是之前發放的仙自行車,如果壞到不能修了,也要換成這種騎起來難免還是有些顛簸,也要比仙自行車更沉重得多的土車。
這種土製木輪車有什麼好處呢?大概也是有的,因為用的都是鋼管,份量十足,比較皮實,壞了也容易修,實心的木輪子,騎在水泥路上有輕微的顛簸感,騎在石板路上那是給屁股做按摩——但實心的木輪子在土路上騎,不必擔心被小石子劃破輪胎,走遠路更能放心,壞在路上的可能性不大,對要下鄉的郵遞員來說,是個好消息。
當然,如果沒有彈簧的話,土製木輪車恐怕也是很難普及的,彈簧的減震,在很多地方已經顯示出了自己的作用。如今很多地方,載客馬車都已經安上了彈簧,那些要走遠路的人,寧可多掏一些路費也願意坐這樣的車,因為有了彈簧,在水泥路上行駛的馬車,甚至平穩到了可以在上頭寫字的地步,舒適度絕對是沒有彈簧的車子無法相比的。而在買活軍之外的地方,乘車走官道的感覺,現在買活軍這裡的活死人,很多已經接受不了了。
就木輪車來說,還有相對更便宜一些的車子,主要是軸承和飛輪用的是次一等的機床,比較脆弱,便走不得鄉下,這樣的車子隻要十兩,在城市百姓中非常暢銷,因為他們現在每日都要移動,從家裡去上課、上班,對於代步工具的需求自然比以前旺盛得多了。而且,雖然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但貨也不多,供不應求,銷售依舊火熱,武十三郎他們騎的還是醫院的公產,專給大夫在兩個醫院之間趕路用的,他們自己想買自行車,暫還排不上號呢!
有了自行車,在兩個醫院之間穿梭那就方便了,自行車沿著路邊的自行車道飛快地踩著,不斷地按著鈴鐺,提醒越線的百姓們避讓——買活軍的馬路上現在劃了車道和人行道,用白線區分,行人和車輛是不許互相占道的,倘若是在車道上被撞,不但車輛不負責,行人還要賠償車損,因此百姓們讓行得都很主動,一聽到鈴聲,便立刻挑著擔子回避到了一邊去。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慢慢地往城裡的市場走去。
七點多八點,城裡的早市都快散場了,這時候進城,應該是遠處村裡來賣貨的,趕今天的晚市,隨後憑著村裡開的條子,到買活軍官營的‘村民進城客棧’中,用兩文錢便能住一晚上,還能洗個澡,第二天趕了早市之後,如果把貨物賣空了,那還能辦點自己的事情,譬如很多人便會選擇到醫院來看看,為自己看病,也開些成藥回村,多是一些止瀉、退熱的成方,這些村民多數在村裡都是有職務的,是用村裡的公款來買藥,有時候村民自身,便是來學校裡進修過的赤腳大夫。
當然,這樣的醫生水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很高,但,至少要比以前好,武十三郎來了買活軍這裡以後,已經明白了其中的意義:隻要比以前好一點,就能救活許多人的命。
沒有大夫的村子裡,有了一個赤腳大夫,原本懂得一些似是而非的醫理,半巫半醫的老農、農婦,來專門學校進修過之後,學會了新的衛生守則,帶回了產鉗和《赤腳醫生手冊》……每多一個這樣的赤腳大夫,便會有許多條生命因此活了下來,買活軍就是這樣,通過嚴酷的規矩和不斷的,幾乎是強製性的教育,一批又一批地在這片土地上,和閻王爺在搶人那。
因此,買活軍的醫院,一向是人滿為患的,而且他們的醫院賣得最好的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主要由甘草、陳皮這些萬金油的藥材製成的養生丸,有些甚至就隻是麵粉糖丸子——
這倒不是醫院坑人,而是很多時候,百姓來看的病,或者治不好,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吃藥,但百姓們是不願白跑一趟醫院的,既然支付得起藥費,多少也願意開一些便宜的藥回去吃,因此醫院便開一些低價的藥丸子給他們,隻賺一點點極便宜的利潤,讓他們帶回去吃了養生用,很多百姓吃了以後,都覺得身上見好,於是這些養生丸便更加暢銷了,還有人多買一些,私下賣到鄰省的村子裡去的,聽說到了外省,要一百多文一小包呢。
歸根結底,這也是因為現在的醫院對大多數疾病都無能為力,譬如腰酸背痛,這些多數都是活乾太多了,身體耗損,需要減少勞動,同時多做些導引操,但這樣的醫囑對病人來說沒什麼意義,因為他們不乾活,誰給他們飯吃呢?
還有些病,純粹是營養不良,又或者是陋習留下的痼疾,這也不是醫生開藥能解決的,有些百姓拉肚子來就診,夏天尤其的多,一問,全都是因為吃了酸壞了的白米飯——彆說喂豬,一來怕把豬給喂壞了,這比人吃壞了還難受,第二個,白米飯喂豬,這怎麼舍得?這是要遭天譴的!
百姓們哪管這飯是不是壞了,哪怕發酸也照吃不誤,還真彆說,十成裡九成人吃了沒大事,隻有一成人,吃了鬨肚子,這也是因為有醫院了,還不貴,便來看,否則都是自己挺過去算數,哪有小病小痛就找大夫的道理?
這些陋習,隻能靠報紙上的教育來慢慢地消除,醫生們隻能解決他們能解決的問題,即便如此其實也已很忙碌了,尤其是雲縣醫院,現在這裡是全國最好的骨傷科醫院,甚至於武十三郎覺得,哪怕是全天下,都沒有比雲縣醫院更讓人驚歎的所在了。
首先,麵向普羅大眾,收費並不昂貴的醫院這個概念,現在於買活軍之外便基本是不存在的,其次,能操作這麼多外科手術的大夫,武十三郎事前也沒有聽說過,主要是一般大夫行醫對象比較狹窄,很難有這麼多病例集中在一地。
便是軍隊裡,大概金瘡科的大夫也不太會去隨軍上前線,最多照管一下軍官,哪像是買活軍這裡,上千個小腳女娘聚著做手術,一開始隻有一個大夫敢做,到現在,十幾個大夫都被教出來了,便是武十三郎,再旁觀一段時間,可能也會有上手的機會,所有的大夫都要來學習這個手術,因為很可以預見到,將來這會是華夏國內非常常見的手術,大夫們經手操作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雖然到目前為止,折骨纏還不算是裹足的主流,但假使說,華夏國內有萬萬人的話,那麼哪怕一萬個人裡隻有一個裹足女,那也將有一萬人是折骨纏,而且,從人口比例來推算的話,折骨纏的女娘至少也有個幾十萬,如果都由一個大夫來做……那他活幾輩子恐怕都做不完那。
這個手術,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做的,天氣最熱時不能做,最近天氣轉涼後,在夏日暫停了幾個月的手術便重新開展了起來。武十三郎二人進入玻璃回廊的時候,裡頭已經聚集了五六個醫生,正隔著回廊仔細地觀察著手術室內的動靜——病人坐在床上,手術床邊放著兩個架子,上頭擺滿了瓶瓶罐罐,還有泡在消毒水中的手術器械——刀、鋸子,還有不可缺少的針線。
線是羊腸線,也是最近才實驗出來的縫線,因為醫學界的需求,現在買活軍這裡開始養羊了,不過數量不多,連縫線都是很昂貴的,但,沒有辦法,如果隻用烙鐵烙傷口,恢複期會很長,化膿感染的危險也很高。放足手術是會死人的,雖然不多,但幾千台手術做著,不可能一人不死。
烙鐵當然也是預備好了的,護士正在給它加溫,往烙鐵裡不斷地塞著燒紅的炭。這一切使得手術床上的病人非常緊張,這個瘦小的姑娘雙手緊緊地揪著床單,有一個護士專門陪在她身邊,和她說話——這個護士也是後來新設的崗位,主要的工作就是緩解病人的緊張。因為乙迷的時間很有限,在準備時間裡,病人隻能清楚地看到大家在忙活,這會很加劇病人的心理壓力。
“清點器械。”
手術就快開始了,從口型可以看得出來,主刀大夫正在發號施令——玻璃密封得好,聲音是傳不過來的。手術室裡的護士們都開始查看自己負責的器械,並且開始報數,確認無誤之後,護士便安撫著病人,讓她緩緩躺下,同時打開了一個密封得很好的小桶,從中取出一塊紗布,捂在病人口鼻處,並且吩咐她深呼吸。
真是……神奇……
見病人很快陷入沉睡,握著床單的雙手也逐漸鬆弛,即便已經見過了百餘次這樣的畫麵,武十三郎也不由得還是悄然感慨:世上真有這種能夠催眠的氣體,比傳說中的‘麻沸湯’還要更加效驗。這是沒有來買活軍處親眼見證以前,難以想象的事情。
成功的手術,其實程序都是類似的,沒有意外就是最好的消息。病人深睡之後,護士開始進行麻醉測試——其實就是刺激如手心、小腿這些部位,查看肌體的反應,確認病人完全被麻翻過去之後,她在口鼻處換了一塊濕紗布,又拿過一塊紗布蓋住病人的眼睛,隨後便開始拿住她的手腕——監控脈搏,回頭對醫生們說了一句話,從口型看,‘心率下降,深度睡眠’。
醫生們便立刻開始行動了,他們一把掀開床單,露出了遮在下頭的雙足,那上頭已經畫好記號了,護士又擦了一遍酒精,主治大夫便操起一把小鋸子,飛快地鋸入血肉之中,鮮血立刻就飛濺到了床邊的鋪好的油布上,當然還有醫護們的油布外套上也免不得多添了血跡,但沒有任何人止住動作,主治大夫一腳蹬在固定在地麵上的床腳借力,拉扯著鋸子,十幾秒之間便把骨頭鋸斷,隨後拿起一把刀,手起刀落,便把還掛在腳邊的幾根腳趾,和腳掌的一小部分切了下來!
如果是敏朝的百姓們闖進此刻的手術間,他恐怕會嚇瘋的,不單單因為場麵的血腥,也因為醫護們都戴了口罩、眼鏡,戴著帽子,穿著收口的油布服飾,看起來怪異至極,而且行動非常迅速——手術的要點,就是要眼明手快。
主治大夫手起刀落之後,護士立刻拿起止血鉗,鉗住血管,觀察流血情況,片刻後搖了搖頭,示意醫生上前行血管結紮術:止血鉗剛被再現出來不久,效果不算很好,大家還在摸索使用。這是因為,教科書上對於這東西的使用說得比較含糊,六姐也沒有找到體現使用技巧的‘紀錄片’,所以,儘管東西是根據圖片複製出來了,但到底該怎麼用,現在還在試驗,並不是非常成熟的技術。
但病人是等不得的,必須做幾手準備才行,如果止血鉗無法短期內鉗住血管,那就沒有做血管結紮術的條件,得趕緊用高溫止住了出血點後,再進行縫合,如果結紮術也做得不好,那就隻能高溫止血了。
這個女孩子很小,創處的狀況又糟糕,還在鉗血管止血時,她已有要醒來的征兆,大夫隻能決定高溫止血,護士連忙舉起烙得通紅的細長鐵塊,輕輕地點壓在出血點上,一縷青煙頓時飄了出來,最大的出血點止住了。
“燒肉味……”
其實隔著玻璃窗是聞不到的,但那畫麵讓人鼻端很容易有一種幻覺,仿佛聞到了腳臭混著皮肉燒焦的味道,但所有的醫生都沒有特殊的反應——如果一個人真的很怕臟怕惡心,他做不了醫生的,做醫生就是要和讓人不快的事物打交道。他們要分析尿樣、便樣,要觀察潰爛的傷口,清創清膿,如果他們受不了這種畫麵,那就當不了外科醫生。
在這裡的醫生年紀都不大,手腳麻利是手術醫生的基本要求,因為乙迷的麻醉是不安全的,而且很不穩定,如果一直猛力按著口鼻,病人可能會失去呼吸,在窒息中故去,但如果拿開紗布,病人可能會很快蘇醒,所以,隻能眼明手快,儘快做完手術,減少麻醉的時間。
“止血很順利。張護士烙傷口的手法很好,幾乎不會烙到創麵以外的地方。”
“開始縫合了。”
這是新發展出來的步驟,止血之後,用羊腸線進行創口縫合,這要求手術醫生能精確地創造魚嘴型的創口,也就是下刀要更加的快準狠穩,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紗布擦拭創口,以及特製的彎月縫合針。
這種針必須由合金打造,不易鏽蝕,也不容易帶病菌,也就是最近幾個月,才開始大批量地製造,能在醫院裡保證供應——當然了,也是要複用的。不過這總是個進步,所以最近做放足手術的女娘,她們的腳邊上不再有醜陋的凸起疤痕了。
這種縫合針很細,所以要用鉗子來夾著操作是最恰當的,縫合鉗的使用得靠練習,手術室裡的董大夫,本來手就很巧,女紅做得好,在所有能做放足手術的大夫中,她是縫合速度最快的,所以她縫合時大家都看得很認真。不過,血管結紮術是失敗了,原因還要再總結,也有不少大夫在自己的記事本上開始寫字了。
從切開到縫合,沒有超過十分鐘,一台手術便做完了,蘸滿乙迷的紗布被拿開了,患者被推出了手術室,護士們開始收拾殘局,玻璃窗後的大夫們三三兩兩地走了開去,“為什麼總是找不到血管呢?”
“年紀太小了,體質又差,血管細,肉眼實在看不清吧,昨天我看了一台給成人做的,止血鉗鉗住血管做結紮術,效果就很好,不過這個還是花時間,聽說仙界是用電刀來止血,非常的快捷……我們這裡什麼時候能複現出來就好了。”
“彎月針和直針相比,對大傷口的效果還是要更好得多……”
“速度還是要快,乙迷的個體性真的太強了,這個女孩子對乙迷的耐受真的很強,再晚一點她都該醒了。”
“其實以後做手術還是要把患者四肢綁牢好一些,有些人醒乙迷時會很激動,到處踢打,反而耽誤恢複,這個時間是不能省的。”
“主要是病人膽子小,綁著他們心跳太快了可能都不適合上乙迷……”
正當他們一邊談話一邊經過病房時,恢複室裡已經傳出了一聲低沉而又壓抑的痛喊,“啊——————”
看來,這個小病人,對於乙迷的確是很能耐受,她已經醒來了。隻能靠自己麵對這清醒的,肢體殘失的燒灼劇痛,雖然有安眠湯藥,但出於保險起見,乙迷藥效沒有完全過去以前,是不敢給病人用的。
這個規定,一般是以醒來後兩個時辰為限,有些病人運氣好,對乙迷反應大,兩個多時辰剛剛迷迷糊糊地醒來,知覺沒完全恢複,隻覺得有些鈍痛,便喝了安眠湯藥,這樣就不太會受苦,像這孩子,她沒有彆的辦法,隻能靠自己熬過這種劇痛。
這就是手術後病房常見的景象,一聲聲劇痛的叫喊,滲血的紗布,痛得滿身大汗的病人,因為目前的特殊情況,九成九都是女娘……這些病人的痛苦是真實的,但也沒有彆的辦法,隻能如同麵對所有其餘病症一樣,治不好的那就隻能靠忍耐。
不過,讓武十三郎非常敬佩,卻也沒有非常意外的是,這些女娘的忍耐力往往非常出眾,在清醒初期迷迷糊糊的痛呼之後,她們的聲音很快便會降低了,減弱了,就如同此刻的小病人一樣——武十三郎從玻璃窗裡看過去時,她正半靠在床上,雙眼發直,空洞洞地望著前方,她的臉頰上有一根筋在不住亂跳,嚇得陪護相當慌亂,但她一聲也沒有出,恰恰相反,她正極力深長地呼吸著,極力讓自己放鬆下來,習慣於這種痛苦,不對它做出任何特殊的反應。
“我覺得買活軍有一個觀點很對。”
離開病房之後,武十三郎對老周說。
“哦?”老周有些詫異——他們醫生之間,倒是不太評論這些政治上的觀點和事情,隻顧著研究他們的醫術。對於買活軍的政治,他們即便是不讚成,也不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這反正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
“女子是能做大事的——”武十三郎說,“我覺得他們說得很對,你看我們的這些病人,她們的心誌是多麼的堅定,有魄力的人數之多,又是何等地超出了我們的預計?”
“我想,這不單是因為她們生來就帶了這樣的性子,也因為她們每常在生活裡,定然也忍受著相當的痛苦。”
“當這些擅長忍耐痛苦的人,不再痛苦之後,她們積蓄的能量該去向何處呢?”
武十三郎對老周說,“這些女娘,等她們康複了,開始走進了社會之後,我想她們恐怕是做得出一些大事來的。”
“我們就等著看好了,三年後,五年後,等她們都紛紛地進入到了生產中去以後——”
因為看過了仙畫的紀錄片,每一次旁觀手術,對於武十三郎來說,其實都是一次提醒,提醒著此刻的手術,是多麼的簡陋,患者又是多麼的痛苦,這種感覺其實並不太好,要追趕的太多了,他感到了自己的笨拙和無力。
但現在這種時候,當他談論著患者們重新擁有的,對以後那無窮無儘的可能性的時候——武十三郎便會又一次感受到一種美好的心情,一種由衷的喜悅,落到了他的嘴角。
他便在口罩下會心地笑了起來,感到自己又擁有了無窮的能量,去應對一天繁重的工作與學習。
“我想,到了那時候,我們的生活還要再發生更大的變化呢。老周,這是六姐帶來的變化,但又何嘗不是我們醫生帶來的變化——我們許許多多的人,一起帶來了這些變化……從醫真是……有時讓人沮喪,有時又讓人很開心啊,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