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道延綏鎮
十月底,關隴道已是下了兩場雪,天氣冷得要命,街麵上不見幾個行人,這座荒涼的邊鎮似乎已經完全沉寂在了鐵灰色的天色之下,裡裡外外,隻能見到遠處那猶如一條長龍的邊牆上,偶爾能有一兩個人影冒頭——但人數終究也不多,蒙古韃子這些年來已經頗為衰弱,便是在秋後也很少有進犯延綏的念頭了。
“發糧了——發糧了——”
遙遠的喊聲自遠處響起,還有那駝鈴兒叮叮當當,在延綏鎮往關內的城牆外,慢慢走來了一支駝隊,“快開門,送糧餉來了!”
城門上方,幾個頭顱一冒,搖了搖旗號,見駝隊前方也晃起了旗號,便快走了幾步,順著城牆那又高又窄的牆梯,快步下來,吆喝著城門洞裡幾個黃土疙瘩,“狗日的賊慫,起開,開門!運糧來了!”
“哪能!前不是已來過了?不是下個月才來?”
“這誰知道,反正駝隊來了!”
幾個人七手八腳,推著絞盤,高大的城門順著深深的石痕劃開了半扇,很快,散發著膻味的駱駝隊便喘著白氣兒鑽進了城門洞,幾個護送的邊兵走在駱駝邊上,都戴著羊皮帽,耳簷、帽簷都翻了下來,一塊氈布將脖頸連下臉嚴嚴實實地圍了起來,隻露出一雙眼睛,眾人看不清長相,還是他們開了口才認出來,“哦,是黃二哥!”
“李老四!怎麼十日前來了,今日又來?”
“有糧運來還不好?”
“快去點算勾銷!”
延綏鎮再往前走就是沙漠,這裡素來是水土貧瘠,沒有什麼收成,雖然也有屯田之舉,但一應吃用之物,多還是靠關內運來,而這些年來,關隴收獲又差,戰事又多,補給不足是常有的事,這裡的軍民早已習慣了忍饑挨餓的日子,今年秋後連續運了兩次糧草來,已是令人極為詫異之事。幾個看門兵喜出望外,一邊打趣一邊領路往糧庫去,又早有人去報守將,領了軍需官來對賬點算。
“稻穀——連大米都有!雜麵、豬油……咋回事,這是突然發了一波財怎麼的?還是咱們大將軍怎麼地托了九千歲的人情,撥了些內庫的錢來滋潤滋潤?”文書老張一邊翻冊簿,一邊聲音也不由得抬了起來,“還有這毛衣又是什麼東西?”
“你們這還沒聽說吧?”
雖說自己也是前陣子才得到消息,但這不妨礙李老四擺架子,他拿出了自己慶陽府人的優越感,一邊揉搓著塗了豬油防凍的麵孔,一邊笑道,“今年,遼餉減征,朝廷不就騰出手來,有糧草來周濟周濟咱們這些爹不疼娘不愛的苦哈哈了麼!這都是內庫專撥來給咱們邊軍過年的特賞,倒不是幾府的‘本色’,這毛衣都是從京裡運來的,千裡迢迢,也算是皇帝老爺給咱們的一點天恩了!”
遼餉減征這四個字,著實令周圍兵丁們都是一驚,當下除了軍需官點算貨物,登記耗損之外,其餘人都圍著李老四,叫他多說一些,李老四道,“你們將軍沒傳話麼?上個月邸報上早刊登了,今年,除了南邊五省以外,其餘省份暫罷遼餉——也不知遼東出了什麼事,總之遼餉是暫不征了。既然如此,朝廷便鬆了口氣,能關照關照咱們老陝這裡了,要俺說,這也是該當的,這些年來,咱們這天候太怪,日子實在苦!”
這話不假,這些年來,關隴這裡的義軍便沒有停止過,又號為西軍的,也有號為闖軍的,還有什麼和尚軍、二王等等,千奇百怪,什麼名號都有,除了延綏鎮的固守邊軍之外,其餘軍隊時常被抽調去平叛。但今日平了,明日又來,如今除了延綏一帶,其餘地界並不太平,尤其是陝南和川蜀交接之處,更是久有賊匪作祟,其中就有不少是邊軍出去的,精通軍事,是以這才久剿不平。
是關隴這裡的百姓刁鑽,邊軍難纏麼?倒也並非如此,隻是這些年來,如李老四所說,關隴的氣候太怪異,不是乾旱就是蝗災,收成就沒有好過,老百姓實在是沒有活路了,隻能鬨起來求一口飯吃,而雖然關隴道無力繳納遼餉,但朝廷也無力賑濟關隴道,使得局麵逐漸糜爛。
其中關節,延綏鎮邊軍倒多數都有些了解,因此聽李老四說起今年不征遼餉,便都是精神一振,紛紛笑道,“原來如此,怪道說,今年咋就輪到俺們這些殺頭賊吃肉了!”
肉那是沒有得吃的,不過府城對延綏鎮的老兵還是頗為看重,也因為九千歲在信中疾言厲色的關係,不敢敷衍吞沒太過,除了吃用的糧草,塗麵、塗槍炮的油脂之外,還送了三百多套毛衣褲來,又有一百多套厚實的棉襖,延綏鎮這裡將兵加在一起不過三百多人,不過下麵的墩堡林林總總算在一起,還有二百多將士,這些東西也要分給他們。這裡才入庫不久,那裡又做出賬來,點了幾個分了新衣的兵士,讓他們去送補給,“年還沒過,先送年貨了!”
“彆說,這毛衣還真暖和,哪怕是薄夾襖,裡頭穿了毛衣也更暖和些——隻不知道是怎麼做的,不知怎麼說,跟身得很,倒是不跑風。”
兵士們穿著暖和的新衣,有些興奮地討論著朝廷的變化,“邪了門了,難道遼東那老賊酋忽然遭了天罰不成?”
“也該給俺們過幾天好日子了!”
在他們身後,忙了大半日的文書張秉忠還在和李老四談天,“說這和南邊的青賊有關,可真?”
“真成嘛咧!”
張秉忠在軍中那些官員麵前雖然不太得意,但他急公好義,愛打抱不平,因此在軍中很有人望,如李老四這些慶陽府的兵,在老家就和他有過來往——他是慶陽人——因此在他麵前沒擺架子,而是老老實實地用土話備細告訴張秉忠,“頭前和泥說的《買活周報》,上頭都寫了——餓也是聽去省城的劉二哥說的,他們去省城時看到了報紙,好貴哩,一份要五百文,可是看不起!便聽人說了上頭都寫了嘛,隻記得一件緊要的事,以後遼餉改海運了,直接送到地頭去,說是能省極多的錢,因此今年就不征遼餉了。”
實際上,此時天下能繳遼餉的省份並不多,許多省份都自顧不暇,朝廷的統治範圍正在逐漸緩緩縮小,隻是這並非是幾個邊軍能了解的大事,李老四隻是快活地捧著他的雜麵饃,用牙齒對付著這熱乎乎、硬梆梆的死麵饃饃,喝著在爐子上坐熱的甜井水,轉述著幾手消息,“哦,還有一點——聽說那個買活周報,還有一張紙專寫了他們要收的東西,他們收羊毛的,俺們這裡已經有商戶在收了,要轉賣過去,你們延綏可也養羊?可彆錯過了,多少是個進項!”
張秉忠若有所思地嚼咬著饃饃,這頓飯給的份量不少,已是邊軍難得的飽餐,“買活軍、買活軍……我們也養羊的,他們多錢收?”
這李老四就不知道了,他畢竟沒有看到周報,對此也不是太關心,因為羊並不是他本人的,他比較看重能吃進肚子裡的糧食。張秉忠對此則不以為然,道,“你這就不懂了,若是羊毛能賣得價錢,邊民有了進項,咱們這裡也多些人煙種田……”
“種田?還種什麼田,連漢中去年都欠收,咱們這還說什麼天府之國呢!屁!這溝溝兒壑壑兒,怎麼種田?連羊都養不了,這也是土,那也是土,沒點屁用處!”
李老四是不願聽人說種田的,因為他家裡人便是種田收成不好,接連餓死了幾個,他沒有辦法才來做邊軍,誰知道連邊軍都養活不了自己,他們這些邊軍個頂個全打光棍兒,偶爾有娶妻的,來路也不怎麼正經,沒多久不是死就是跑,過不了幾天安穩日子。
他對將來全沒有指望,隻想著能吃一頓饃饃是一頓,仰頭痛灌了大半碗水,仰起頭打了個水嗝兒,有些渴望地望著前方,好像看到了傳說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風光,“這要是生在江南,或許還有個種田的命!俺們這裡,就是活一天算一天!誰知道哪天老天開了眼,就把俺們一道收走了呢。”
張秉忠垂下眼沒有接腔,這個胡須微微發黃的漢子若有所思,輕聲自語說,“這可不一定,咱們這養不了羊,關外能養……買活軍收羊毛,這不就趟出條活路來了麼?”
買活軍……他又開始咀嚼這三個字了,張秉忠現在很想看到買活周報,他認字——但他又的確沒這個錢,他連邸報都看不到,這讓這個困於中下層,二十多年來處處碰壁,日益落魄的關隴漢子心裡很是發急,幾乎想要丟下這難得的營生返回慶陽去,設法南下去買活軍所在地看一眼——到了買活軍那裡,總是有周報看了吧?他們那裡富得流油!應該也要識字的人做活……
在困境中,有膽色、有天分的人傑總是在尋找著出路,揭竿造反無疑是最後也最不能回頭的道路,現在的張秉忠還有一個小文書的身份,似乎還未被逼到這樣的絕路上,此時的他,雖然偶爾也在夢中幻想著一呼百應的氣派,但仍能理智地看到所謂義軍的窘境,所有的義軍,幾乎都是活不下去的人站出來,將更多活不下去的人拉攏到自己麾下,如此漸漸成型,而若他們身邊還有人活得下去呢?那便將他們也變得活不下去,隻能加入義軍之中。
在張秉忠看來,倘若不是再沒有活路走,他是不願起義的,尤其是朝廷突然減免了遼餉,那似乎便是逐漸又興旺起來的標誌,似乎朝廷已經要熬過這些年的難關了。
若是如此,此時起義,顯然不是好時機,但張秉忠又自覺在延綏鎮這裡,所見皆是暗無天日,上官昏庸貪墨,同僚自顧不暇,塞外的大敵韃子早已衰弱無蹤,天地間四處茫茫,除了沙子和無儘的饑寒,似乎什麼都沒有,這種孤獨幾乎能讓人發狂——從軍數年來,唯一的變化,唯一的亮色,似乎便是買活軍帶來的這一頓飽餐,一身毛衣!
現在還沒有被逼到起義這一步,而又天性大膽的張秉忠,不由便萌生了一個想法:這天下似乎還沒走入絕境,似乎還有一處可去,那便是位於江南閩境的買活軍。
不如……
“黃來兒,打水飲馬去!”
就在年輕的張秉忠正在尋思著《買活周報》,亟欲一觀時,在延綏鎮不遠處,銀川驛內,一名和他年歲相差不遠,也約是二十啷當歲的年輕驛卒,正在伸著脖子偷看著客人手裡報紙,仔細看著其上的圖畫,聽到驛丞的嗬斥,方才連忙走向屋外,一邊打水,卻一邊依舊伸長了耳朵偷聽客人的對談,“買活軍那裡的錢倒是真的好賺。”
幾個商戶也在議論著去買活軍處行商的事,“那裡的鹽便是足足的好了,又便宜。隻我們這一路過去,路費實在貴!又是去南方,也怕地氣吃不消。”
“是,都沒坐過船呢,若是害病怎麼得了?”
“瞧,這驛卒身上穿的都是買活軍的毛衣。”
黃來兒不由得便扯了扯毛茸茸的袖口,暗道原來這就是毛衣——他原也沒有,是老驛丞穿著實在大了,又躲懶不願出屋,要他幫助做活,這才做人情給了他,果然擋風溫暖,原來是朝廷從買活軍處買來的。
那處當真是什麼都有麼?
二十出頭的黃來兒還沒有起事的野心,也還沒有經過太大的挫折,他剛得了驛卒這份工作沒有多久,和老驛丞相處得也還不錯,正在籌措著是否能夠娶個妻子,不過,他在驛站做事,消息到底靈通,這半年來頻頻聽到的買活軍這三個字,已經足夠引起黃來兒的好奇心,讓他在心中燃起了一個念頭——既然那處那樣好,將來……是否有機會能去看看?
便是暫還不能去看看,倘若能學些字,又或者是學會了請教客人得知的,報紙上的拚音,那麼傳信時是否便能自己看看這份買活周報上到底都寫了什麼?
也是上次去米脂時,聽人說過,有人已經能認識了買活軍的拚音,令人頗為羨慕,要不下回去送信時且先打聽打聽,若是簡單些,能在一日半日內學好,那也不差……
“賀小弟!”
“喂,袁文質,回來,有事叫你去辦!”
黃來兒和張秉忠並非唯二兩個受到了買活軍鼓舞,對買活軍發生好奇的年輕人,在這片饑寒交迫、荒敗不堪,偏又屢起災病的關隴大地上,現在正側身於販夫走卒之間,無知無覺地享用著人生中最後一點太平時光的年輕人們,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遠在江南一隅的買活軍所蕩漾出的餘波,他們吃到了買活軍賣來的劣質大米和土豆乾、玉米粒,穿上了買活軍的毛衣,也對買活軍的拚音發生了好奇。更和川蜀的三德一樣,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渴望——
買活軍好像什麼都能,那……他們能來我們的老家看一看嗎?若是連這樣的老家都能救得回來,那每,說那謝六姐是神仙降世,恐怕也未必就是假了吧……
大多數人並不會被這樣一點模糊的好奇,驅使著去往千裡之外的他鄉,但也有大膽的人,他們從饑寒中出發,將困頓的故鄉暫且拋下,懷抱著一點點明暗不定的希望,就像是星星點點的火花,從關隴各地,往南麵艱難而又緩慢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