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1978合成係文豪 > 第329章 《最後一個匈奴》

第329章 《最後一個匈奴》(1 / 1)

推荐阅读:

[高高的山峁上,一個小女子吆著牛在踩場。小女子穿了一件紅衫子。衫子剛剛在溝底的水裡擺過,還沒乾透,因此在高原八月的陽光下,紅得十分亮眼;小風一吹,簡直像一麵迎風招展的旗幟。

那時的高原,還沒有現在這麼古老,這麼陳跡四布,這麼支離破碎。那時的踩場號子,也沒有現在這麼圓潤和婉轉。號子是從嗓門裡直通通地伸展出來的,以“呃”作為整個號子的唯一的歌詞。

山坡下是一條小河,小河旁是一個普通的陝北高原村落。村子叫吳兒堡。

吳兒堡記載著匈奴人一段可資驕傲的征服史。匈奴的鐵騎曾越過長城線南下中原,深入到內地的某一個地方,陷州掠縣,擄掠回來一批漢民百姓。俘虜中那些稍有姿色的女性,被挑揀出來,充當了軍妓;上乘的,則擴充了貴族階層的內府;剩下這些粗糙的,便被趕到這一處人煙稀少的地方,築起一座類似今天的集中營之類的村落,供其居住,取名就叫“吳兒堡”。

]

江弦以靈感【風流罪人】和【陝北】合成的,便是《最後一個匈奴》。

在後世,央視曾經播過一個電視劇,叫《盤龍臥虎高山頂》,由拍《大秦帝國裂變》的延藝導演執導,潘粵明和劉濤倆人主演,就是改編自這篇的上卷。

江弦還看過呢。

不得不說,劉濤是真有味道,撲麵而來的女人味兒。

那時候她已經三十多了,這會兒她還小。

在後世,在那個傳統文學式微的年代,《最後一個匈奴》這篇可能已經很少人聽說了。

不過在陝軍東征的時期,這部的作者高建群,和賈平凹、陳忠實倆人一塊兒被稱為“東征的三駕馬車”。

再加之京夫和程海倆作家,這五個人一塊兒合稱“陝軍東征五虎大將”。

陝軍東征這場載入文學史的現象級事件,固然有商業運作的痕跡在裡麵,但沒辦法否定的是,這場東征,在當時的確震動文壇,引發了全社會的閱讀潮。

正如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迅速崛起,橫掃東方六國。

陝軍的“五虎將”也是極短的時期內出版,並在當時火遍全國。

其中就包括著這一篇《最後一個匈奴》。

當年出版以後,銷量很快就突破100萬冊,震動了中國文壇,並被譽為一部在當代史上享有盛譽的高原史詩。

這篇的內容非常宏大,簡單來講,就是兩個風流罪人留下了匈奴血脈,這隻血脈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隨著曆史的不斷前進,這支上演了一幕幕屬於他們那一代的史詩。

所以讀起來會有種家族修仙流網文那種感覺,因為真的是在講好幾代人。

而這也剛好符合《延河》對江弦的約稿要求。

他們想讓江弦寫陝西。

對江弦來說。

陝西,這片土地太厚重了、太龐大了。

美國的記者埃德加·斯諾追隨長征的身影,來到這片黃土高原時,他目之所及,儘是縱橫的溝壑與貧瘠的黃土地。

當時哥們就感慨:“人類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生存,簡直是一種奇跡。”

然而,就是這片神奇的土地,就在這片茫茫黃土之下,沉澱著深厚的曆史記憶,以及中華民族的起伏。

《最後一個匈奴》這篇,在這片土地上選中的切入點非常精妙

——匈奴。

陝西這塊兒土地,與匈奴千絲萬縷。

作為作為農耕與遊牧交界地,陝北絕對是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跡的特殊地域。

這裡不僅有兵馬俑,還有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

也就是匈奴人建立的定居式王朝大夏朝的都城,曆史上著名的統萬城。

匈奴,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恐懼,也令人好奇的神秘民族。

作為一個古老而值得懷念的民族,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被認為與華夏同宗。

然而,由於曆經消亡和融合,如今匈奴隻能在曆史中被懷念,那些留下來的記憶,也成了人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人們直到現在,連匈奴們所操語言都沒弄清。

這個民族有太多謎團。

不過也有能調查的線索。

在咱們中國,姓氏太重要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什麼都可以丟,但老祖宗的給的姓氏不能丟。

所以有姓名學的專家,對匈奴人的姓氏做過一種研究,最後發現,在陝北與關中一帶,大約有7個姓氏與匈奴人有關,分彆是:

劉,喬,萬、於、金、董、卜。

如果在這一帶生活的人是這幾個姓氏,那很可能就是匈奴的後代了,這比看小腳趾是不是“連衣裙”科學的多。

有人這時候可能要說了。

“劉”明顯是漢姓啊,眾所周知,大漢都是劉家的。

這當然是有說法的,當年有匈奴後裔主動投降大漢以後,被賜了劉姓。

所以匈奴人改姓劉,在漢代就已經是個大量的事實存在了。

江弦從午後開始動筆。

因為想加入一些自己對的雕琢,所以他寫的並不算快,到了晚飯時候才寫了不到一千個字。

“你寫了?”朱琳吃飯的時候問道。

“嗯。”江弦點頭。

朱琳馬上好奇起來,“這回準備寫什麼內容?”

江弦也不隱瞞,就講了一下的大概:

西遷的一名匈奴遺情在陝北“吳兒堡”,在這裡留下了一支匈奴血脈,而後就以這支匈奴的血脈為引子,講述了陝北高原上三個家族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朱琳也聽江弦講起過小腳趾的事情。

江弦不僅給她講了。

還看了。

最後還玩了。

所以她很清楚,江弦這篇構思的,正是來源於那個傳聞的伊始:

“匈奴北移的時候,在陝北和幾名漢族女子媾和,然後在陝北留下了他們的血脈”

“這還是在尋根吧。”作為一名文學少女,朱琳已經把握了“尋根”的精髓。

江弦點頭。

“沒錯。”

《最後一個匈奴》依舊是一篇尋根文學。

的重心是對政治變遷和陝北民俗文化的內在探尋。

裡也沒有任何英雄。

但每個人物的性格,最後能拚湊出屬於匈奴的性格特征。

“看來你要在‘尋根文學’上繼續耕耘下去了。”朱琳說,“‘尋根文學’還是太缺少代表作品,你在《紅高粱》之後接連推出這麼一篇尋根文學,接下來的文學界,想不關注‘尋根文學’都難了。”

“那也得我這篇寫得好才行。”江弦笑道。

朱琳看他一眼,杏目閃爍。

“你什麼時候寫差過?”

的確,正如朱琳所說,江弦的寫作題材雖然多變,但有一點不變的是,讀者以及外界對他的期待,江弦從來沒有辜負過。

這份細節不僅是上,就連評論文章、創作談、報告文學,甚至丟給《故事會》的那些通俗文學,每一篇質量都非常高,都能看得出絕非敷衍之作,在特定的領域引起了對應讀者的關注。

之後幾天裡,江弦基本上隔絕了外界,潛心投入進《最後一個匈奴》的寫作之中。

朱琳也很體諒他,這段日子都是早早就睡覺,為他保留好用以創作的精力。

就在這個時間點。

中影公司正在舉辦熱熱鬨鬨的看片會。

各個省份的電影公司的代表齊聚京城,任務就是過來看片,這個季度一共20部影片,這些代表要全都看一遍,最後憑借他們的感受和判斷,給出他們決定購買的拷貝數量。

這些公司代表買了拷貝,回去拿給自己下麵的電影公司排期上映,雖然沒有後世那麼成熟,但肯定也有計劃、有安排,要把好片子放到好日子上映。

“”

此刻,放映廳裡播出的,是一部相當罕見的動作武大片。

正是《少林寺》。

場內一共是29個省的電影公司代表。

沒錯,29個,港澳還沒回歸,重慶這個時候歸四川,海南這個時候歸廣東,廣東這會就是gd大省,國內穩穩排前三。

這29個團體的成員,看完了內地和香港合拍的這一部《少林寺》。

怎麼說呢?

香港那邊的導演確實有點東西。

看完在思想上也沒學到什麼,也沒啥好批判反思的,但感覺就是有笑有淚,非常有意思。

香港導演搞出來的表演風格和他們以前看的真是不一樣。

以前的片子,都有種舞台式的表演風格。

比如,一個戰士不小心踩到雷,都要在唱、念、做、打方麵展現出沉穩大氣的節奏。

“同誌們!我踩著地雷了!”

“我現在開始排雷!”

說這話的時候,氣勢要在,姿勢要帥,眼神要堅定。

一連串動作下來,給人的感覺不像是踩著雷了,反倒像挖著寶了。

《少林寺》就不一樣了,聽說裡麵幾個演員都有真功夫,打起來劈裡啪啦,看完以後,忍不住張大嘴感歎這就是功夫啊。

總的來說,觀眾們應該愛看。

不過一個最大的問題也是各位代表們關心的。

“這電影播出以後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這事情代表們不得不考慮一下。

萬一拷貝買回去,最後不讓播,那他們豈不是虧大了?

不過總的來說,這會兒的電影尺度還是非常大的,。

北影廠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銀蛇謀殺案》。

裡麵很多橋段,都堪稱童年噩夢級彆。

這尺度放到今天彆說播出了,網文作者寫都不敢寫。

但是那會兒人家就播。

當然了,電影界也批評。

《大眾電影》雜誌曾舉報了片子的18處鏡頭不雅,在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銀蛇謀殺案》被當做反麵教材批判。

但是不影響人家賺錢。

《銀蛇謀殺案》上映後非常賣座,創下當年最高拷貝記錄。

甚至後來,每到觀影淡季,不少電影院都會重放此片招攬觀眾。

有北影廠員工回憶說,《銀蛇謀殺案》是北影廠最賺錢的電影之一。

當然了,這時候的電影肯定也有嚴的地方,主抓意識形態。

代表們互相合計。

“導演是香港那邊的,編劇是咱們自己的,熟悉內地情況,應該不能亂寫吧。”

“少林寺?這不是封建毒草麼,這玩意兒真能播?”

一群人都比較忐忑,最後是廣東那邊兒的代表非常豪橫的拍了板。

“放心吧,肯定沒有問題!之前《人民x報》都沒看嘛,上麵都寫了這電影的編劇江弦。”

“是啊。”

遼寧代表也開口了,這會兒他們也有錢,堂堂gd大省,說話非常豪橫,“買就完了,合拍影片是上麵同意拍攝的。”

幾個gd小省的代表顧慮比較多,填拷貝數之前就跟買東西似得,要多打聽打聽,多衡量衡量。

稍微一交流,各自心裡都有了個數字。

這裡必須要提一嘴,都說當年《少林寺》1毛錢票價賣了16億的票房,這其實是個假的說法。

首先,1毛錢的票價,這怎麼可能呢?太低了,這會兒最普通的小電影院都不止這個票價。

海子裡看電影都2毛錢起步呢。

而且又說了,農村巡回放映這些根本就不賣票。

農村放映電影大多是包場。

一般是大隊有啥活動或村裡誰誰誰有啥喜慶事兒,給老少爺們包場看個電影,至於多少錢,商量著給。

另外,16億的票房這就更假了。

因為80年代中國電影不統計票房。

這會兒的全國電影發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負責。

而中影公司並不對外公布相關數據。

中國電影的票房是一直到1994年引進了好萊塢分賬大片之後,才算有比較權威的數據。

所以票房在這會兒不重要,發行收入才是關鍵。

而《少林寺》雖然經典,但發行收入在當年也不算是最高。

從建國到90年代,發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叫《媽媽再愛我一次》。

這會兒呢,廣東那邊的代表,拿著一張紙,準備填寫《少林寺》的拷貝數。

上麵有35拷貝,16拷貝,875拷貝三個選項。

35是在大型影院放映的,也就是在城市影院裡放映,後兩種一般用在鄉鎮和農村。

代表需要主要考慮的就是35。

上一個電影,他隻買了8個。

至於《少林寺》

這片子確實不錯。

他想了想,給填了一個自覺非常大的數字。

“34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