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1978合成係文豪 > 第295章 茅盾文學獎

第295章 茅盾文學獎(1 / 1)

推荐阅读:

李陀這個人一向風趣大膽,這會兒忽然提出一個“尋根派”的東西,惹的其他作家全都十分愉悅的笑了起來。

《十月》雜誌副主編鄭萬隆打趣說:“李陀同誌莫不是什麼武俠看多了,彆人是華山派、衡山派、嵩山派,到你這兒還要弄個尋根派了。”

“哈哈哈哈。”

李陀自己尷尬的笑笑,“諸位見笑了。”

“你們真彆說,我看李陀同誌的提議就很有意思嘛。”

王濛這個作家有著很強的浪漫主義氣息,他這時候站了出來幫忙解釋說,“我們既然都是‘尋根’口號的擁躉,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各位都是英雄好漢,搞個‘尋根派’出來,我看未嘗不可。”

王濛的地位擺在那裡,他這麼一說,幾名原本便有些心動的年輕作家便都蠢蠢欲動。

再者又說,隻要作家們往“尋根”的方向耕耘,將來哪怕自己不承認自己是“尋根派”的作家,也會被自動歸類於其中。

就像盧新華和劉鑫武會被歸入“傷痕派”,茹誌鵑和高曉聲會被歸入“反思派”。

蔣子龍這時候開口:“依我看,你們還是應該先問問‘尋根’這個創造者的意見。”

“是啊,不知道江弦同誌是怎麼想的。”作家諶容這個時候也開了口。

諶容就是梁左他媽,特喜歡抽煙,剛才開個會她抽了有八支煙。

江弦正靜靜聽著一幫作家們熱議,經蔣子龍這麼一說,所有作家的目光頓時集中到了他的身上,頃刻間成為所有人注目的焦點。

王濛輕笑著問他,“江弦,對這個‘尋根派’你怎麼想?”

江弦頓了頓,反問一句:

“就一定要分個派係、分個山頭?”

“”

他的話讓王濛愣了一下。

其他作家的目光也同時為之一頓。

是啊。

文學本就是包容的。

就一定要分出個派係,將自己標榜為“尋根派”的作家?

“尋根”原本是為了拓寬文學創作道路,若是將自己關進“尋根”的囚籠裡,搞得自己束手束腳,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尋根或者文化尋根,隻是我們討論文學時的一個方麵。”

江弦緊接著說,“我為了寫文章方便,暫時用了尋根文學這個詞,但是決定文學的因素太多,究其一點,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寫作就像給人看病,不光需要聽診器,還需要x光,還需要ct和r,需要多種視角和多種方法,看到人的其他剖麵和其他層次,多方位地了解社會與人生。

所以說‘尋根’,在本質上是要作者去尋文化的根,但若是反過來,由文化來尋作者的根,那就貽笑大方了。”

他這一番話說完,很多作家已經麵有愧色。

這段日子裡,他們不斷地討論“尋根”,各自都有些自信,覺得已經摸透了、摸懂了“尋根”。

可這會兒聽了江弦的這番見解,他們或多或少的感到了羞愧,覺得自己好似夏蟲一般,無知且自大。

王濛、蔣子龍這幾名作家也微微的點頭,認可了江弦的這番話,與此同時,看向他的目光之中又多了幾分欣賞。

這家夥是真懂文學!

“好了、好了,我也是好為人師的毛病犯了。”江弦見氣氛有些怪異,高情商的自嘲一句。

如此聲勢浩大的搞個“尋根派”?

開什麼玩笑!

江弦向來行事風格是:能狂的時候一定狂,但該苟的時候絕對會苟著。

李陀剛才說要搞一個“尋根派”,他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尋根”對於當下來說本就帶著離經叛道的意味,要是真跟李陀說的一樣,弄這麼一個“尋根派”,文壇免不了會爆發一場筆戰,到時候他這個“尋根”口號的提出人不得被架在火上烤?

哪怕今後,彆人把他看作“尋根派”的作家,那也是彆人的事,他又沒承認過。

這種風頭,還是不出為好。

座談會開始以後,在場的作家們談了很多,還談到了茅公。

茅盾同誌在臨終前寄給中作協的信中提到,為了激勵文學創作,願意將25萬元稿費用來創辦長篇獎項。

如今這個事情終於被中作協定了下來。

獎項名稱將以茅盾的名字命名,是新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第一屆評選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每3年評選一次(後來改成了4年一屆),參評作品需為長篇,作品字數要求在13萬以上。

“茅盾文學獎”形式如同諾獎,更是新中國的第一個長篇文學獎項,更何況獲獎以後還有獎金,可以說每個作家此刻都對這項殊榮心馳神往。

但最終花落誰家呢?

在座的作家們東張西望著,覺得總是在這些個麵孔當中誕生。

畢竟,可以說當今文壇最優秀的那一撮作家此刻都雲集於此了。

“諶容能拿麼?”

“諶容同誌?諶容同誌長篇寫的好像太少,參選作品要13萬字呢。”

“我覺著張潔有希望。”

“”

作家們低聲討論著。

不過他們口中的大部分作家,都缺少一部能夠參選的長篇。

情況也確實是這樣,這些年中短篇作家在文學界大放異彩,選擇長篇賽道的作家反倒是比較寂寂無名。

“你們怎麼不提江弦?”有人開口提醒。

他這麼一說,眾人這才回想起來,或許是最近一篇《高山下的花環》為江弦帶來了太多的亮光,以至於他們很多人都忘記了。

在之前的幾年裡,江弦始終堅持在長篇領域進行創作。

“許三觀賣血記、米、琉璃月照銅錢還有啥來著?”

“草房子!”

“這兒童文學也算?”

“那能算兒童文學?”

“你們彆忘了芙蓉鎮”眾人這麼一盤點,這才發現江弦這小子的創作數量有多恐怖。

其他作家嘔心瀝血花費數年時間,才能耕耘出一部堪稱經典的長篇。

江弦才這麼年輕,就已經能掏好幾篇出來了。

“這小子是得獎熱門啊!”

茅獎還在評選階段,便有不少作家篤定江弦一定能夠獲獎了,成為了作家們眼中的熱門奪獎人選。

與此同時,江弦也在想著茅獎的事情。

對於獲獎,他心裡有把握也沒把握。

畢竟他這個蝴蝶已經扇動翅膀,誰知道曆史會不會是原本的軌跡,而且中國文學在長篇領域的黑馬真的太多!

此外,茅獎還有兩個規定:

1,參選的未獲獎作品下一屆可繼續參選。

2,下一屆評選儘量避開上一屆獲獎作家的作品,也就是說,不允許有一個作家連拿兩屆的情況出現。

所以江弦琢磨著,反正他現在年輕,手裡有那麼多好作品,就算這屆拿不到,遲早也會捧一個到手裡。

授獎儀式結束以後,江弦拿著第一名的獎狀回到家裡,把獎狀交給朱琳。

“呀,又拿了個第一名?”朱琳驚呼一聲,一臉欣喜的幫他把獎狀掛好。

如今貼著江弦獲獎獎狀那麵牆上,也算是碩果累累,優秀評選了四年,光是第一名江弦就拿了三個:第一屆的《棋王》,第二屆的《伏羲伏羲》,第四屆的《高山下的花環》。

夫妻倆一塊兒站在這麵牆前頭,審視著這些榮譽。

朱琳挽住江弦的胳膊,朝他笑笑,“得意吧?”

江弦就像一頭雄獅正在巡視他的領地,“可惜,差個第三屆,全國優秀咱就平躺了。”

“知足吧你就。”朱琳笑了起來。

“對了,今年《大眾電影》的百花獎應該已經開始評選了。”江弦說。

“百花獎”一直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誌社主辦,屬於群眾性評獎,形式就是《大眾電影》發放選票,讀者購買《大眾電影》以後從上麵撕下選票,然後寄給編輯部,投票評獎,和全國優秀評選的流程大差不差,各項獎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今年還有個金雞獎。”朱琳提醒說。

金雞和百花後來是一回事,不過現在是分開來的兩個獎項,金雞獎是去年新弄的,由中影協會和中文聯共同主辦,大眾電影百花獎則是《大眾電影》雜誌主辦。

“前段時間還和王導聊來著,她覺著《車水馬龍》的獲獎難度不大。”江弦鼓勵說,“拷貝銷售量擺在那裡,金雞、百花那麼多獎項還不拿到手裡一個?”

“”

朱琳沒有回答,杏眸之中帶著一絲對將來的期待。

《紅高粱》的稿子,雖然張守仁百般推辭,但還是幫江弦進行了批改。

江弦按照他的指點修改了幾遍,又自己修改幾遍,這才覺得這版初稿滿意。

《紅高粱》是莫言《紅高粱家族》裡其中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在另一時空中,《紅高粱》的名氣和它的作者莫言等高,甚至還要更勝一籌,畢竟很多人哪怕不知道莫言,也肯定聽過那一句魔性的“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

這篇是帶著魔幻主義色彩的寫法,時間敘事很亂,所以和影視上呈現的故事不太相像。

背景是30、40年代高密東北鄉,“我”的父親跟著“我”的爺爺餘占鼇奮起抗戰。

他抗戰,但他並非是個認識到抗戰本質的人,他抗戰,其實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

《紅高粱》的世界裡全都是一種土匪式英雄。

他們做儘壞事但也報效國家,充滿著既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江弦看過朱亞文演的那個電視劇,朱亞文演的餘占鼇癡情堅毅,實際上裡真正的餘占鼇,最英雄也最王八蛋。

他能劫擄走“我”的奶奶戴鳳蓮在高粱地裡發生關係,能為了心愛的女人去殺人放火,也能因為為了留住任副官一致抗日,將犯下錯誤的親叔叔餘大牙大義滅親

這個人缺少教育、沒有文化、英勇過人卻短於智謀。

對待感情也不似《水滸》裡的好漢不近女色同時又不能忠貞於愛情。

這樣一個缺點遍身的土匪,身上又矛盾地顯示出高大的一麵,他不是隻能欺小淩弱的孬種,他懂得民族大義,懂得放下矛盾一致對外,懂得保家衛國。

另外,江弦也因為一些道聽途說的蜚語流言厭憎過《紅高粱》這篇。

聽到最多的說法,就是這篇有什麼美化小日本。

可等他真看過這篇,才發現這說法完全就是斷章取義。

不談作者人品,就單說這篇,絕對展現出了小日本的凶殘,寫出了那些惹得天怨人怒的罪行。

更何況,這篇還入選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

每次的影視改編,都會被拿來當做抗日獻禮,屁股絕對正確。

江弦將稿子翻看一遍,準備把《紅高粱》的手稿給《人民文學》編輯部那邊送去。

他剛準備出門,就撞上了導演謝晉。

“這是準備出去?”謝晉跟他打個招呼。

“出去一趟,你怎麼來了?”

江弦讓開門,把謝晉請進家裡。

“這不是來找你喝上一杯‘氣死茅台’麼?”謝晉哈哈大笑著舉起手裡的習水大曲,“今天請你暢飲。”

“氣死茅台”這個外號如今在國內傳的很開,幾乎成了習水大曲的新名稱。

“你是為《高山下的花環》來的吧。”江弦直接點破。

“哈哈。”謝晉有些尷尬,“看來這些天已經有人找過你了?”

“北影廠、長影廠、西影廠、峨影廠”江弦掰著手指頭給謝晉點了一遍,“你們上影廠來的有點遲。”

全國優秀評選,每年不僅是文化界關注的盛世,還頗受電影界關注。

江弦獲得過很多次“優秀”的獎項,但是獲獎都不屬於現實主義題材。

前年他獲得第一名以後,幾部獲獎作品都沒有得到改編,各家電影廠從他的幾部獲獎作品裡精挑細選,最後選中了最早獲獎的《棋王》,覺得這是知青,勉強能夠改編。

今年他的一部《高山下的花環》再次斬獲第一,《花環》在題材上完全符合現實主義,所以被電影廠盯上是板上釘釘。

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