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修改版】
“針對無人機蜂群這種分布式威脅,”吳浩繼續說道:“係統會自動啟動‘群體智能反製’模式。
每個防空單元既是作戰節點,也是信息中樞,通過量子通信網絡實時共享戰場態勢。
指揮官隻需在腦海中劃定威脅區域,係統就能調動方圓50公裡內的防空資源,以‘蜂群對抗蜂群’的方式實施飽和攔截。
在實彈測試項目當中,該係統成功攔截了92%的模擬無人機攻擊,而傳統防空體係的攔截率僅為37%。”
話音未落,電子戰方麵的一位專家這個時候舉手提問道:“吳總,電子對抗講究‘快、準、隱’,瞬息萬變的電磁環境對係統的自適應能力要求極高。
這套技術如何幫助電子戰部隊在乾擾與反乾擾的博弈中搶占先機?”
聽到這個問題,台上台下專家不由的點了點頭,確實,電子戰對係統的自適應能力要求極高,這位專家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大家都紛紛看向吳浩,等待他的解答。
麵對眾人的目光,吳浩將畫麵切換成電磁頻譜的可視化界麵,無數彩色波紋在三維空間中激烈碰撞:“我們為電子戰裝備開發了‘神經脈衝式乾擾’技術。
傳統電子乾擾機需要操作員手動調整頻率、功率等參數,而人機融合係統能根據指揮官的思維意圖,直接將神經信號轉化為特定波形的乾擾脈衝。”
他播放了一段電子戰演習錄像,我方電子戰車輛在接收到“壓製敵方通信頻段”的思維指令後,瞬間釋放出覆蓋100hz的梳狀乾擾信號,敵方通信網絡在3秒內陷入癱瘓。
“這種乾擾方式的反應速度比手動操作快20倍,且能根據敵方反製策略,自動調整乾擾模式,形成‘發現-乾擾-評估-再乾擾’的閉環。”
“更關鍵的是,”吳浩調出電子戰裝備的內部架構圖,“我們在係統中植入了‘電磁欺騙’神經網絡。
當檢測到敵方雷達掃描時,係統會根據指揮官的作戰意圖,生成虛假的電磁信號特征。
比如模擬出一支不存在的裝甲部隊,誘導敵方火力誤判。在某次紅藍對抗中,我們僅用一輛電子戰方艙,就牽製住了敵方三個炮兵營的火力,戰損比達到1:27。”
第(1/3)頁
第(2/3)頁
此時,陸軍方麵的一位年輕軍工舉起話筒問道:“對於特種作戰而言,單兵裝備的輕量化、隱蔽性至關重要。
這套技術能否應用於單兵作戰係統?”
吳浩立刻切換畫麵,展示出一套戰術背心的全息模型,上麵密布著細如發絲的傳感器:“我們開發了微型化的單兵人機交互模塊。這些傳感器可以集成在戰術背心、頭盔甚至作戰手套中,實時捕捉士兵的神經信號與生理狀態。”
他播放了一段山地滲透作戰模擬視頻,特戰隊員在腦海中下達“開啟夜視”指令,護目鏡瞬間切換模式;當心跳加速、判斷遭遇伏擊時,係統自動向隊友發送警報並規劃撤離路線。
“通過腦機接口,單兵裝備的操作步驟減少了90%,在黑暗、複雜地形等極端環境下,信息傳遞效率提升4倍。”
“此外,”吳浩補充道:“我們為單兵係統開發了‘戰術直覺增強’功能。ai會持續學習士兵的作戰習慣,當麵臨突發狀況時,係統會將最優方案以潛意識暗示的形式傳遞給士兵。
例如在巷戰中,係統檢測到敵方狙擊手潛在位置後,會在士兵視野邊緣生成微弱的紅色警示,幫助其在0.3秒內做出規避動作。
在模擬訓練中,裝備該係統的特戰隊員,生存概率提升了65%。”
隨著吳浩的講解,會場氣氛達到高潮。
這也讓其它軍兵種的專家也都眼紅了起來,紛紛開始向吳浩詢問,這項技術在其它領域是否可以應用。
海軍方麵的宋總工率先舉起話筒,深藍色的潛艇兵製服在燈光下泛著微光:“吳總,潛艇作戰講究靜默隱蔽,水下複雜的電磁環境和深海壓力對設備穩定性要求近乎苛刻。
這套人機融合技術如何適應潛艇的特殊作戰需求?”
吳浩輕點平板,大屏幕切換成潛艇內部的3d模型,幽藍色的光帶沿著艙壁蜿蜒流轉:“針對潛艇環境,我們研發了‘深海神經節點’係統。
首先在硬件層麵,所有電子設備都采用了鈦合金與石墨烯複合外殼,能承受1100個大氣壓的深海壓力,同時具備電磁屏蔽與聲波吸收雙重特性。”
他調出一段水下測試視頻,潛艇在600米深海中急速下潛,儀表盤上的神經信號傳輸曲線始終平穩。
“在信號傳輸方麵,我們摒棄了傳統的電磁波通信,改用中微子量子通信技術。
第(2/3)頁
第(3/3)頁
這種通信方式不受海水導電率影響,即使在極地磁場紊亂區域,也能保證指令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傳遞。”
“更重要的是,”吳浩繼續說道:“潛艇兵長期處於封閉環境,容易產生心理壓力。係統內置的‘深海共情ai’會實時分析官兵的腦電波、語音語調甚至微表情,當檢測到焦慮指數超標時,會通過艙內全息投影營造出海麵日出、森林鳥鳴等虛擬場景,同時調整艙內的溫濕度和香氛係統,緩解心理疲勞。
在某型潛艇的90天自持力試驗中,裝備該係統的艇員工作效率提升了35%。”
這時,一位穿著軍裝,麵容嚴肅的領導開口問道:“吳總,戰略武器的操作容不得半點差錯,如何確保人機融合係統在核反擊等高敏感任務中的絕對可靠性?”
吳浩神情嚴肅,畫麵切換成導彈發射井的內部結構圖,然後幾十:“我們為戰略武器係統建立了‘三位一體’的安全防護體係。
第一層是生物特征與思維密鑰的雙重驗證,隻有指揮官的指紋、虹膜與特定神經信號模式同時匹配,才能啟動發射程序。第二層是量子加密的指令傳輸通道,任何試圖截取或篡改信號的行為,都會導致密鑰瞬間自毀。”
他調出模擬發射流程,當操作員在腦海中下達“發射準備”指令時,係統立即進行32道交叉驗證,“最關鍵的是第三層——‘人類最終決斷權’機製。
即使ai判定滿足所有發射條件,最終的發射按鈕仍需操作員手動按下,確保戰爭決策權始終掌握在人類手中。”
“在實戰化演練中,”吳浩補充道,“係統會模擬各種極端情況,如衛星通信中斷、電網癱瘓等。
我們曾經做過相關的模擬測試,模擬某發射單元在遭遇虛擬電磁脈衝攻擊後,通過人機協同係統在1分20秒內完成備用通信鏈路切換和發射參數重算,比傳統流程快了近4倍。”
現場氣氛愈發熱烈,台下,身穿武警製服的一位年輕軍官舉手提問:“對於城市反恐作戰,如何利用這項技術在複雜的建築物環境中快速定位和處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