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當然了,僅僅是這樣的回答肯定是不夠的,大家在等他繼續回答。
麵對眾人的目光,吳浩微微一笑,整理思緒說道:“相比較於空軍海軍武器裝備,其實陸軍武器裝備更為龐雜,所處的環境更為惡劣,要求也更為苛刻。
而這就對我們的裝備技術要求更高,甚至更為苛刻,要求我們的裝備技術能夠適用於這些環境和使用要求。
比如高寒高原,雪地極寒,鹽堿腐蝕,高溫高濕,乾旱沙塵等等,更不用說戰場上了,各種極端環境都可能會遇到。
那麼如何保證裝備技術在這些極端苛刻環境中的穩定運行呢,首先,我們為這些裝備到這些武器裝備上的設備設計了三重冗餘防護體係。
首先是機械結構層麵,采用了航天級的抗震納米塗層,這種材料由億萬個自修複納米單元組成,能在受到12級烈度震動後,通過分子間作用力自動重組,確保設備完整性。
其次是電磁防護,設備內部的蜂巢狀屏蔽層由超材料製成,對300hz - 300ghz頻段的電磁乾擾衰減率超過98.9%,即使遭強電磁脈衝,核心係統仍能維持基本運行。”
他調出一段在西北荒漠進行的實裝測試視頻,視頻中,一輛坦克在崎嶇地形上高速行駛,炮管卻始終穩穩鎖定目標。
吳浩輕點屏幕,視頻畫麵突然放大,坦克艙內空無一人的駕駛位引發全場驚呼。他的聲音帶著一絲自豪:“各位請看,這輛99a改型坦克正在進行的,正是全球首次超視距無人化作戰測試,
此刻真正操控它的,是位於580公裡外指揮中心的一名測試人員。“
大屏幕分切出雙畫麵:左側是荒漠中疾馳的坦克,右側則是指揮中心的實時場景。
身著作戰服的測試人員戴著神經接駁頭盔,雙手虛握空氣,麵前的全息屏上,坦克視角的戰場畫麵與他的眼球轉動完全同步。
當他意念一動,坦克立即精準規避前方彈坑,炮管自動鎖定三公裡外的模擬靶標。“通過先進的光量子通信技術,我們將操控延遲壓縮到了5毫秒以內。“
吳浩調出數據流,紅色曲線在時間軸上幾乎與零刻度重合。
“結合ai輔助決策係統,坦克能自主完成80%的戰場動作。比如現在……“
第(1/3)頁
第(2/3)頁
吳浩的話音未落,視頻中的坦克突然急停,車身自動調整角度,利用地形遮蔽弱點。
“當係統檢測到敵方反坦克導彈來襲概率超過60%,會在0.3秒內生成三個規避方案,供操作員進行最終確認。“
聽到吳浩的介紹,這個時候坐在後排的一位年輕的陸軍軍官站起來詢問道:“吳總,在那複雜電磁環境下,如何保證遠程操控的穩定性?
聽到這個問題,現場眾人都紛紛點頭。確實,相比於空中,陸地戰場的電磁環境更為複雜,如何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依然保證遠程操控,這確實是一個技術難題,這也是很多無人化武器裝備所麵臨的困境。
比如在好幾年前的兩熊之戰中,小型化無人機強勢崛起,由此給戰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模式,甚至一度發展到了無人機主宰戰場。
決定戰爭和戰場態勢的不再是有多少戰機火炮了,而是幾千塊錢甚至幾百塊錢成本的無人機。
而為了對抗無人機,雙方也想了很多辦法,發明了很多反無人機武器,其中電磁乾擾也是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而為了對抗電磁乾擾,無人機也開始進化,一種采用光纖遙控的自殺式無人機也被發明出來,它自帶光纖,可以不受電磁環境的乾擾,抗乾擾能力非常強。
所以電磁乾擾失去作用了,隻能采用硬殺傷模式來進行攔截了,這使得攔截成功率大大降低。
所以現在有軍官提出這個問題,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麵對眾人的目光,吳浩自信一笑,緩緩說道:
吳浩從容地滑動平板,屏幕上的畫麵切換成布滿雪花噪點的電磁頻譜圖,一輛坦克模型在其中艱難前行:“各位請看,這是我們模擬強電磁乾擾環境下的測試畫麵。傳統無線傳輸在這種環境下,信號衰減率超過90%,但我們的係統采用了‘量子加密+光纖冗餘’的雙重保障機製。”
他調出坦克底盤的特寫,細密的光纖如同神經網絡般纏繞在關鍵部件上:“首先,每輛坦克都配備了12公裡長的戰術級光纖,在展開作戰前,會由工程兵預先鋪設至指揮中心。
一旦遭遇電磁乾擾,係統會在0.1秒內自動切換至光纖傳輸模式,就像給坦克連上了‘數字臍帶’,完全隔絕外界電磁影響。”
會場後排傳來輕微的議論聲,吳浩卻沒有停頓,繼續展示著另一組數據:“當然,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光纖也可能遭遇物理破壞。為此,我們開發了‘量子糾纏通信備用鏈路’。”
第(2/3)頁
第(3/3)頁
大屏幕上出現兩個相距數百公裡的量子發射基站,藍色的光子束在虛空中交織成網。
“即使光纖被切斷,坦克內置的量子發射器會與最近的基站建立瞬時連接,這種通信方式的抗乾擾能力,理論上比傳統加密技術高出10的30次方倍。”
見眾人露出思索神色,吳浩播放了一段實兵演練視頻:模擬戰場上,電子乾擾車釋放出強烈的電磁脈衝,數十架無人機紛紛失控墜落,而搭載人機融合係統的坦克群卻依然保持著整齊的編隊。“注意看,”他用激光筆圈出坦克頂部的碟形天線,“當檢測到乾擾強度超過閾值,係統會自動升起量子通信天線,同時啟動‘跳頻擴譜’模式,在每秒內完成10萬次頻率切換,讓敵方乾擾設備根本無法鎖定信號。”
聽到吳浩的介紹,一位穿著陸軍常服的專家這個時候開口問道:“如果敵方使用定向能武器摧毀量子基站呢?”
聽到這個問題,吳浩微微一笑,隨即將畫麵切換成沙盤推演圖,數百個閃爍的光點遍布戰場。
“大家請看,我們構建了分布式量子網絡,每個基站既是發射端也是中繼站。
即使80%的基站被摧毀,剩餘節點會立即重組網絡。
就像人的神經網絡,即便部分受損,整體功能依然能夠維持。”
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紅色曲線代表傳統遙控設備在乾擾下的信號強度,幾乎被壓到零值;而藍色曲線代表新係統,即便在乾擾最強烈時,依然保持著92%的穩定傳輸率:“在去年的一場測試當中中,這套係統成功抵禦了持續72小時的高強度電磁乾擾,確保了所有無人裝備的穩定操控。
事實證明,我們的技術已經突破了無人作戰的‘電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