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二,大朝。
聽政。
今天的聽政環節事情比較多。
到了六月份的天氣,變得炎熱起來。
而對於大唐來說,許多地方也是要遭受考驗。
首先就是旱災了。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每年都要經曆過,相對貞觀二年的大旱饑荒,今年的旱情還算較小。
但小也不能不管,已經有數州之地的百姓受到了情況。
往年朝廷一般都是進行救濟,開倉放糧,幫著渡過。
不過今年李承乾有了不同的看法。
“近些時日,晉州礦場頻開,正是缺人之際,河東道緊鄰關內道,可遷關內災民前往河東挖礦,賺的錢財,也能讓不少百姓活命。”
李世民點點頭。
十礦所需便是十萬人,乃至於十數萬人,缺口本身就大。
讓災民多個活命的活計,是好事。
緊接著又有官員奏報。
南方大雨連綿,恐發洪水,請求征調徭役,修建河堤,以防大水。
北邊乾旱,南邊大水。
李世民點點頭,同意征調徭役之事。
“啟稟陛下,如今南方之民,應太子之事,壯年不斷前往北方求職,還請為民生考慮,暫停此事。”
說話的是戶部主事。
這是在暗指太子搶人了。
因著太子給出的工錢高,許多年輕人心中一合計,去給太子做事,賺個工錢,比之種田還要來錢多。
所以在看到告示後,大量的南方年輕人,紛紛北上求工。
可徭役是百姓的義務跟責任,按照大唐律法,百姓是有義務參加徭役的。
但這批人現在跑到了太子那邊,這到底是徭役還是不徭役。
總要給個說法。
如果大家都這樣做,豈非百姓就有了一條逃避徭役的路子。
李世民微微頷首。
很快就下達了意見。
即便是太子礦場的工人,也必須服徭役。
南北過遠,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往返就是數月,時間上肯定是來不及的。
那就隻能是納資代役,
所謂納資代役製度,在唐朝本就是有的,這算是給世家們開的口子。
如果一些百姓如果不想親自去服徭役,可以繳納一定的財物,由官府雇人代替其服役。
其次就是瘟疫了。
去年,前年,或者說最近數年,瘟疫在唐朝多發。
而夏季更是瘟疫的高發季節。
今年的江南地區,已經有了瘟疫的現象發生。
聽到出現了瘟疫,李世民有些緊張起來,立即下達詔敕,要求各地官員嚴防瘟疫,同時派遣醫官進行救治,籌備疫病所用藥石,設置隔離場所。
因疫病死亡之屍體,應當即進行掩埋。
之所以動作這麼快,是因為前些疫病可是把唐朝霍霍了好幾次,讓李世民心裡都有些陰影。
遠一點就是七年前的貞觀十年全國大疫。
關內道,河東道大麵積發生瘟疫,這次瘟疫的流傳,覆蓋了大唐全國劃分的十道中,兩成以上的土地和人口,以至於長安都關閉了城門。
然後就是去年跟前年。
前年是澤州發生瘟疫,因緊鄰長安,稍有不慎,瘟疫可能就會蔓延到長安來。
後來還是有所涉及長安,不過長安的建築格局可以很有利的防止瘟疫。
一旦哪個坊發現瘟疫,則立即關閉坊門,禁止百姓流動。
這樣很大程度上就能遏製瘟疫的蔓延。
去年是穀州,涇州,徐州,戴州,虢州幾乎同時發生瘟疫,屍橫遍野。
所以在今年聽到有瘟疫的苗頭,李世民當即下令安排一係列應對措施。
經過幾次瘟疫的霍霍,大多數官員也已經有了應對的經驗。
李承乾則下達太子教令,給疫病所在州縣,運送足夠多的蜂窩煤。
沸水防疫,其實古代早就有了方法。
便是把病人身上的衣物,經過沸水煮過後,再進行晾曬。
包括百姓飲用的水源,也是燒開冷卻後再喝。
熱水治病在唐朝也是很流行的。
感染瘟疫後多喝熱水,百姓們心裡也都清楚。
但燒水可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大量的熱水需要大量的柴火,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大多數地方根本沒有這個條件,日夜不斷的燒煮沸水。
蜂窩煤的作用,在此刻就體現了出來。
能夠高效持續的提供高溫煮水,效用自然比柴火更佳。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
從名義上說,現在的石炭礦場,都在太子名下,而造出來的蜂窩煤現在供不應求。
每一塊蜂窩煤都是錢。
太子是國之儲君,而不是商人,能夠不為利益所動,在乎民生,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
六月初八。
講武堂的第一批學子結業大典。
現在的大唐講武堂,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太子講武堂。
李世民其實早就猜到太子的想法,但也沒有太過刻意的去阻止。
一來是這些學子官職低,都不過是旅帥之職。
二來學子們不識字,對於兵法理解難度太高。
在李世民看來,太子是想把這一批學子當成親兵培養,那就由著他去吧。
三百人,能翻起什麼大浪來,李世民還不至於因為這三百人而去忌憚太子。
結業大典這天,李世民並沒有來。
朝廷要處理的政務太多,聖人出行一趟影響也大。
李靖作為副校長,自然是過來。
還有部分講學老師,蘇定方,程咬金,薛萬徹,李道宗,其他的因為正在安排東征高麗的事務,也就沒有到場。
李承乾身著華服,器宇軒昂地站在講武堂的高台上。台下,三百名結業學子身姿挺拔,目光中滿是崇敬與期待。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今日,乃我大唐講武堂第一批學子結業大典。爾等曆經磨礪,學有所成。從今日起,你們將肩負起保衛大唐、為君分憂之重任。”
學子們齊聲高呼:“願為大唐效命,為太子殿下效命!”
李靖嘴角抽抽,現在這批學子的心,已經上已經全部到了太子這邊了。
其實對於這批學子,李靖還是有些心熱的。
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好教的。
畢竟都不識字。
後來太子搞了簡體字,加快了學子們識字的過程。
再過來,又搞了兵棋推演。
兵棋沙盤,簡直是提高戰術理解的大殺器。
對於一些兵法的運用,能夠非常清晰直觀的表達在沙盤上,這讓李靖教導兵法的進度大漲。
事實證明,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是很容易誕生優秀將領的。
李靖都看到有不少優秀的苗子。 可惜老師跟學子這層情分太低了,不算是師徒。
現在太子看得緊,他也乾不出收徒弟的事情來。
不過等到下一批學子進來,想必問題就不大了。
現在講武堂已經在招募第二批學子了。
結業大典後。
李承乾準備留下三十名學子,作為日後講武堂的助教。
也是要把先前的操練方式,學習方式,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其他的則跟隨自己前往高麗進行東征。
至於誰留誰走,就任憑自願了。
蘇定方無奈上報:“殿下,所有學子皆是要求跟隨前往高麗。”
顯然,在思想教育這塊,李承乾從來沒有放鬆過。
身體和心理上的訓練,讓講武堂的學長們在各方麵,遠超大唐將領水準。
畢竟這是係統化的訓練。
“那就抽簽吧。”
李承乾下達指示。
三百學子抽簽三十名。
誰抽到,誰留下。
當抽簽的結果出來後,抽到留下的學子們垂頭喪氣。
其中離戰班的班長,竟然也抽到了留。
講武堂有五個班,每個班有班長一名,副班長兩名,采取的競爭淘汰製。
每十天一次考核,各項成績均為上上者,即可競選班長,而後是學子投票。
能擔任班長,不僅意味著自身成績優異,更是能得其他人的擁護。
這樣的學子,心裡想的,當然是建功立業。
蔡宇,便是離戰班的班長。
抽到留後,肯定是不願的,於是想找蘇定方說情。
蘇定方考慮到蔡宇本身的能力,於是就把這事彙報給太子。
李承乾於東宮召見蔡宇。
“臣,大唐講武堂學子蔡宇,拜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問道:“為何不想留下。”
蔡宇道:“願為太子殿下東征效力。”
李承乾道:“難道留在講武堂,就不是為孤效力嗎。”
蔡宇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李承乾講述道;“在孤看來,講武堂比之東征,更為重要。”
“大唐不隻有高麗這麼一個威脅,周邊各國,看似臣服,實則包藏禍心,但有機會,便會挑釁大唐。”
“之所以現在服服帖帖,是因為大唐足夠強大。”
“邸報你也是看過了,現在還有大食國的威脅。”
“所以,源源不斷的培養出優秀將領,才是大唐講武堂所存在的目的。”
“東征高麗能立功,留在講武堂同樣能立功。”
蔡宇低頭道:“臣慚愧。”
李承乾笑道:“沒什麼好慚愧的,建功立業,男兒本性。”
“孤原本還在想,讓誰來統領留下來的學子們,更好的培養下一批學子。”
“正好你就出現了,天意如此。”
“往後講武堂內助教,便交由你來負責了,孤相信你,不會讓孤失望。”
“好好去準備吧。”
蔡宇作揖:“是,殿下。”
六月十二,太子離東宮。
前往長安城外,操練騎兵。
二百七十名學子,全都被編入到五千府兵中。
而這五千府兵,將會變成五千精銳騎兵。
以前都是隊列訓練為主,現在自然要進行騎兵訓練。
騎兵訓練首先就是馬術訓練。
有三項,分彆為騎乘技巧,馬匹操控,馬上平衡。
在馬背上保持平衡、控製馬匹的速度和方向、適應不同地形的騎行等。
需要長時間與馬匹相處,熟悉馬的習性,通過不斷練習來提高騎術水平。
學會使用韁繩、馬鞭等工具來操控馬匹。能夠準確地傳達指令,讓馬匹做出前進、停止、轉彎、加速、減速等動作。
同時,還要訓練馬匹對各種聲音和手勢信號的反應,以便在戰鬥中能夠迅速執行命令。
騎兵在馬背上需要保持穩定的平衡,以便進行戰鬥操作。
訓練方法包括在馬背上進行站立、下蹲、轉身等動作,以及在騎行過程中進行射箭、揮刀等模擬戰鬥動作,提高在馬上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好在大唐馬多,這些府兵來源也比較優質,多數是騎馬過的,對於騎馬並不陌生。
除了馬術訓練外,就是武器使用訓練了。
首先就是弓箭強弩。
弓箭強弩是騎兵的主要遠程武器。
騎兵們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射箭訓練,提高射擊的準確性和速度。
訓練包括靜態射擊和動態射擊,靜態射擊是在固定位置上對目標進行射擊,動態射擊則是在騎行過程中對移動目標進行射擊。
馬槊是唐朝騎兵的重要長兵器。
槊杆通常使用韌性極好的木材,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長度可達兩到四米。
槊鋒尖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夠在高速衝鋒中對敵人造成巨大的傷害。
馬槊的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較長,因此價格昂貴,隻有精銳騎兵才能配備。
而李承乾的五千餘騎兵,自然全都使用馬槊。
除開馬槊外,騎兵還需要配備橫刀,橫刀是唐朝騎兵的主要佩刀。
刀身筆直,長度在六十到八十厘米之間,刀背厚實,刀刃鋒利。橫刀的製作工藝精湛,采用優質鋼材打造,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韌性。
橫刀便於攜帶,適合在馬上使用,是騎兵在近戰中的利器。
鎧甲方麵,便是全員明光鎧了。
畢竟是太子親軍,兵部那邊自然會優先調用軍備供給太子。
李承乾很清楚,當東征開始後,這五千騎兵,就是自己的絕對心腹。
自身安危,都在這五千精銳騎兵的保護上。
忠誠方麵自然不用擔心,他們的家眷,都在長安。
但如果能夠如臂驅使,則能爆發出更加強大的戰力。
所以在考慮一番後,李承乾決定親自在軍營住上一段時間。
也算是提前適應軍旅生活了。
這次東征,李承乾準備把李象也帶上。
所以連帶著把李象也帶到了軍營裡來。
對於這事,太子妃蘇玉兒沒什麼意見。
雖然她也算比較關心李象,可終究不是親生兒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