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 第106章 李世民:讓晉王也留在長安吧

第106章 李世民:讓晉王也留在長安吧(1 / 1)

推荐阅读:

講武堂公廨。
李靖正專心泡茶,坐在他對麵的是皇帝內侍張阿難。
唐朝的製茶技術發展有了很大提升,主要以製作餅茶為主。餅茶的製作需經過采、蒸、搗、拍、焙、穿、封等多道工序,製作工藝精細,保證了茶葉的品質和口感。
自從把兵權全部交出去後,李靖就喜歡上了飲茶。
麵前的便是如今大唐最為頂級的陽羨茶。
“衛公,你說太子這般練兵,我要怎麼去跟陛下稟告啊。”
“誰能想到,太子在練兵一道上,竟會有如此天賦。”
張阿難喝了口茶水,頗有些為難的說道。
太子練兵的事情,自然就在他們的眼皮子下進行。
從開始的散亂無章,到井然有序,再到現在的軍容森嚴。
兩人都是知兵的,知曉達到如今的程度,到底有多難。
最為關鍵的是,這也才十餘天的時間,就有了如此成效。
再過些時候,這些旅帥還不全成了太子的人,或許現在都差不多了。
李靖聞言,不急不緩的給張阿難添茶,而後道:“也沒張內侍說的那般誇張。”
“太子練兵,確有獨特之處,然說起來,也隻是看著唬人罷了。”
“這些時日,你也是瞧著了,太子主要操練的就是走,站。”
“給他們製定規矩,怎麼站,怎麼走,才能更加好看,這都是麵子功夫,不是嗎。”
“戰場拚殺,可不是看誰走得好看就能贏的。”
“道路崎嶇,可不是每個地方都像校場這般平坦。”
“再說練兵,哪有什麼成了太子的兵,難道老夫去練,底下將士們,就不聽話了?”
“出了講武堂這個門,他們就是各府旅帥,哪裡能攀扯到太子那邊去。”
張阿難瞪大了眼睛,看向李靖的眼神,是滿滿的不信。
我懷疑你在忽悠我,雖然我沒有證據。
隻是略微沉默後,張阿難卻點點頭:“衛公說得有道理,太子練兵,著重於麵子功夫。”
“隻是這講武堂人多眼雜.”
李靖笑道:“哪有這麼多傻子。”
張阿難也跟著笑了:“衛公說得是。”
——
太極宮,兩儀殿外。
李治回頭看了一眼,臉色有幾分苦悶。
“義府,你說,父皇跟我說這些話,到底是有幾個意思。”
“我沒怎麼聽明白。”
李義府,曆史上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就相伴左右,所以對李治忠心耿耿。
後來李治登基後,李義府也成為了李治的心腹大臣。
“陛下的意思,也許是讓晉王久居長安。”李義府當時也在殿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皺眉道:“像四哥那樣嗎。”
李義府遲疑道:“也許陛下是有其他的想法,但對於晉王來說,留在長安機會更多。”
李治苦笑著搖頭道:“長安是非之地,如今大兄跟四哥明爭暗鬥,我留下來算是怎麼回事。”
“回晉州,怎的都能圖個安穩。”
李治雖然也是嫡出,但不管跟魏王,還是太子比起來,都相差太大了。
在長安城中,更是沒有自己的勢力。
留下來卷入漩渦,不如離開以求自保。
這奪嫡之爭,豈是這麼好參與的。
李義府搖頭道:“陛下如若下定了決心,可不見得能讓晉王離開。”
李治聞言很是苦惱,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了。
“先去拜會茂師吧。”
“也許茂師可以給我指一條明路。”
李治口中的茂師,便是李勣。
李勣,徐茂公,當年李治還在長安城中生活時,便擔任過李治晉王府的長史,算是李治的老師。
——
東宮。
李承乾在操練之後,便帶著李元昌一起回來午膳。
午膳的主食是羊肉夾胡餅,還有火鍋涮羊肉。
除此之外,還有最新款的紅燒肉。
宮廷中很少吃豬肉,主要吃羊肉,但李承乾卻怎麼能忘記這口紅燒肉。
炸豬油,打鐵鍋,這些本來就不是多大問題。
東宮製造出來的蔗糖,雖然沒有後世那麼精致,但炒糖色問題不大。
作為太子,李承乾隻需要動動嘴,自然就有廚子去進行琢磨。
“這是彘肉?竟然如此之香甜。”
李元昌夾了一塊紅燒肉入口,頓感美妙。
他也是個吃貨,很容易就能品嘗出來是豬肉。
“所以啊,你這次回長安,可是趕到好時候了,我這東宮裡,可是新出了很多美食,保管你吃了就不想走了。”
李承乾笑嗬嗬的說道,似有幾分其他意思。
李元昌道:“我倒是不想走,可過了正旦,陛下有令,也隻能是回梁州。”
說起梁州,李元昌就很是不爽,向李承乾吐糟那邊有多差勁。
自己在那邊有多無聊。
最後感歎道:“還是長安好啊,熱鬨,什麼都有。”
李承乾道:“我去跟父皇說說,讓你留下來。”
李元昌又驚又喜:“當真?陛下會同意嗎。”
他是真想留下來,本身在梁州也沒什麼好發展的。
李承乾無語道:“你在梁州都乾了些什麼,難道以為陛下不知道嗎。”
“給你換了幾個地方,都不得安寧,還不如讓你在長安呆著,也好去禍害彆人。”
這話是一點不客氣,李元昌也不在乎。
打著哈哈道:“就是無聊,找些樂子罷了。”
“若能待在長安,我自不會那般。”
“倒是我這漢王不乾了,你可得給我安排點好差事。”
李元昌想留在長安,那就隻能是放棄王位,入大唐宗室,相當於自降身份才行。
李承乾道:“好差事,當然是好差事,我這東宮正好差個右內率。”
“要是陛下不給你安排,你就到我東宮來。”
李元昌哈哈大笑:“這感情好,乾脆我就直接待你東宮得了,彆的地哪有你這有意思。”
從王爺到正四品的右內率,這裡頭的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彆。
李元昌也不是傻。
隻要緊跟太子,還怕日後沒有權勢?
況且他確實沒幾個朋友,最好的朋友便是自小長大的李承乾了。
——
普寧坊。
這裡臨近長安城開遠門。
李勣的府邸便就在這裡。
李治帶著李義府趕來拜見。
聽到晉王前來的消息,李勣親自出府迎接。
“老師。”
李治遠遠瞧著,作揖行叉手禮,表示對李勣的尊敬。
“哪敢勞晉王如此。”
李勣三步並作兩步,走到李治麵前扶起。
“在茂師麵前,我便是弟子。”
“弟子見師,自當執禮。”
李勣很受感動,連忙招呼李治一行人入內。
而後拿出最好的顧渚紫筍茶招待。
“一年未見,晉王比之去年,又更加俊朗了些。”
“我在長安聽說了關於晉王的事情,很多從晉州回來的官員,都在說晉王仁慈,公正。”
“陛下聽說了晉王在晉州的事情,很是誇讚。”
“除了吳王,其他皇子中,當屬晉王最讓陛下歡心。”
李勣感歎道。
其實在他心裡,哪怕是吳王李恪,也隻是在權萬紀的監督和勸諫下,才開始有所收斂,逐漸改變自身行為。
近兩年權萬紀又被調任到齊王李佑那邊擔任王府長史,現在的吳王李恪到底是怎樣,誰還能說得清楚呢。
晉王李治就不同了,從小溫和謙遜,仁孝寬厚,聰慧好學,性格較為沉穩,行為舉止端莊。
在諸多皇子中,尤為突出,即便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不及晉王李治。
“茂師過讚了,我隻是堅守本分罷了。”
李治謙虛回應道。
這般不驕不躁,李勣更為看好。
心裡感歎,可惜李治晚生幾年,如果能早一些,李治為太子,那對於大唐來說該是多好的事情。
隻是他卻忘記了,曾經的太子李承乾,又何曾不是如此。
一番寒暄後,李治也說起了來的目的。
“今日拜見父皇後,父皇同我說,讓我在長安久居一段時間。”
“年後不必急著趕回晉州,或可參與征討高麗之事,也當是長些見識。”
“隻是我聽聞消息,如今長安大兄與四哥爭鋒相對,實乃是非之地。”
“因此還請茂師能否指點一二,如何才能逃離這漩渦之中。”
李治可沒有奪嫡的想法,哪怕他是嫡子,也有繼承權。
魏王有魏王黨,五姓七望的支持。
太子更是大唐正統。
他呢,他有什麼,什麼都沒有。
拿什麼去鬥。
皇位之爭,最為殘酷不過,好讀史書的李治明白,一個不好,便是粉身碎骨,萬劫不複。
那時可沒有什麼兄弟情誼的說法。
躲避這個爭鬥,當好自己的晉王,就是李治現在的想法了。
李勣微微皺眉,沉吟片刻後道:“晉王的想法,是正確的。”
“如今魏王跟太子的爭鬥,已經逐漸加強,整個朝野上下,都有被卷入其中的風險。”
“此時避開,自然是最好不過。”
“然而陛下既然跟晉王說了此話,恐怕就沒這麼容易脫身了。”
李治不由問道:“父皇為何要讓我留下,大兄跟四哥的事情,我能有什麼辦法。”
李勣感歎道:“正是因為現在太子跟魏王爭鬥太過,所以陛下才會想讓你留下,作緩和之用。”
聽到這話,李治無奈道:“大兄跟四哥,又怎麼可能聽說勸說,我又何德何能可有此顏麵。”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過了年才算滿十五歲。
而李承乾明年二十三,李泰則是二十二,隻比太子小一歲。
即便他有超出年齡的沉穩,可依舊架不住資曆不足。
在李承乾和李泰麵前,就是個弟弟。
李勣也有些無奈,說道:“陛下隻是不用晉王去勸說太子跟魏王,晉王是陛下嫡子,隻需要讓晉王留在長安,即便什麼都不做,也會讓魏王跟太子忌憚。”
“他們會因為顧忌到晉王的存在,而不敢在有些事情上太過分。”
“且如今太子勢大,魏王難以招架,留晉王在,太子行事前,也要多加考慮。”
其實李治跟他是說,陛下要讓他留長安的時候,李勣就已經猜出了陛下的用意了。
魏王看似聲勢壯闊,實則處處劣於太子,各方麵已經是難以招架。
尤其是現在講武堂的事情,在觀看太子練兵後,李勣知道,這會讓陛下忌憚更大。
三百旅帥多數都是長安周邊,或十六衛內。
一旦借著征伐高麗的事情奪得軍功,這往後的影響,怕是極其廣闊。
更彆說講武堂還會一直開辦下去。
隻是陛下忌憚太子這等事情,作為臣子的,心裡明白就好,是萬萬不能說出來的。
陛下想要製衡太子,再留下有繼承權的晉王,顯然是最為合適的事情。
“茂師,還有其他辦法嗎,我實在是不想留在長安,卷入這紛爭之中。”
李治聽完,嘴角有些苦澀。
反倒是在旁邊一直很安靜的李義府,微微低頭的眼底中,有幾分躍躍欲試的感覺。
李勣認真思索良久,最後道:“想要說動陛下,這是非常之難的事情。”
“但有一人,如果她願意幫你開口,或許還有轉機。”
李治不由追問道:“是誰?”
李勣緩緩道:“我大唐大長公主,同安公主。”
李治聞言,眼睛一亮,開口道:“姑奶奶。”
李勣道:“晉王妃可是大長公主的侄孫女呢,有這層關係在,如若晉王請動大長公主言說一二,想來陛下可能會改變想法。”
同安大長公主,唐高祖李淵的同母妹。
隋朝時期,同安公主嫁給太原王氏出身的司徒王秉的兒子王裕。
李世民即位後,同安公主晉升為大長公主。
他是李世民的親姑姑,且年事已高,所以李世民對她特彆禮敬。
前些年,駙馬王裕有個侄孫女美麗溫順,同安公主向李世民提起,李世民便命李治納此女為晉王妃。
“若姑奶奶願意幫我勸說父皇,父皇定然不會強行留我在長安。”
李治頓時感覺看到了希望。
不隻是晉王的關係,晉王妃很得姑奶奶寵愛,否則當年也不會特意說媒。
李治明白,他若帶著晉王妃去言明厲害,同安大長公主定會願意前往宮廷,遊說父皇。
而父皇最重親情,同意的可能性很大。
此時,李勣補充道:“晉王去大長公主府中,還需小心些。”
“最近我聽聞消息,似是大長公主跟孫子王方翼,鬨了很大矛盾。”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