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你們說水洗煤,但現在大旱哪來的水洗煤?
就算是大旱過去了,水量充足,但在水洗煤技術沒有突破之前,朕也不想出現大量的水洗煤,原因你們很清楚!”
眾人點了點頭。
洗過煤的水在排放之後導致水質渾濁、透明度下降,時間長了整條河都沒有生物存在;其次會汙染洗地下水,很多水洗煤的地方百姓都出現了一些怪病;
反正問題很多,若是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可用的水會越來越少。
所以,在洗過煤的水沒有可回收或者說將裡麵的有害物質降到最低的時候,絕對不能出現大規模洗煤。
“第二個問題,如果由朝廷下旨,全國百姓或者說城中百姓都必須使用煤炭呢?你們覺得煤炭的供應量還夠嗎?”
此話一出,眾人都瞬間驚了,皆是詫異的看向皇帝。
他們想不通皇帝為什麼要朝廷下旨。
用不用煤這是百姓自己的選擇,曆朝曆代也從來沒有一種民生的東西是由朝廷直接下詔書管控的。
但很快皇帝就給了他們答案。
“朕登基這幾年西北巡視、親征遼東、南巡江浙以及視察中南橫穿湖廣,沿途所過之處,視線中的幾乎所有山丘都是一片黃褐色,為什麼?
因為山上的樹木等等都被砍伐當做柴火燒掉了,以至於山上都是光禿禿的。
你們或許會說幾千年下來曆朝曆代都是這麼做的。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黃河、淮河等河流屢屢泛濫,河中泥沙怎麼清理都清理不掉?
有沒有想過河中的泥沙是哪裡來的?
為什麼在戰國到秦之前黃河是清的,而秦之後黃河就變渾濁了?
《漢書·溝洫誌》記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這是東漢年間的記載,也是史書上首次記載黃河變黃,記住,這裡並沒有說是黃河。
第(1/3)頁
第(2/3)頁
因為黃河日益渾濁,唐代的《元和郡縣圖誌》首次將黃河作為固定名稱使用。
到了我大明一朝後,黃河中的泥沙已經達到了曆年之最。”
眾人陷入沉思之中,對皇帝所說的事兒似乎有些明白,但又隔著一層紗布一般。
“拋開黃河、淮河等,我們再想想整個華夏曆史上發生的山體崩塌和泥石流事件,具體多少朕不清楚,但我大明一朝記載的,每年都有那麼三五十次。
朕說的還是大型的,一些小型的還未記載在縣誌之中,如果算上估計至少每年數百起之多。
而曆史上最大的有六次,一是漢初甘肅舟曲一帶山崩,唐貞元三年陝西長安附近終南山滑坡,埋沒村落,貞元十九年,四川嶲州(西昌)山崩,壓死百餘人。
宋元符二年,陝西漢中,山裂,水湧出,壞民廬舍。
成化二十一年,雲南東川,礦區暴雨後,山石崩墜,埋民居千餘。
三是嘉靖三十五年,陝西華縣大地震引發大規模滑坡,死亡約八十三萬人。
造成山體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的原由有很多,諸如岩土性質和地質構造的地質條件、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地貌、降雨和河流侵蝕的水文作用、地震和火山等,
除此之外就是人為因素,諸如工程建設破壞、濫伐森林和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地下采礦和露天采礦導致山體鬆動等等。
地質等自然因素我們無法控製,但人為因素總能控製吧。
如果你們去翻看子戰國到大明一朝黃河變黃的規律就會發現,戰國到西漢的農業開發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個時期鐵器普及、耕地擴張。
到了唐宋時期,人口快速增加,耕地壓力增加,於是黃土高原大規模墾荒,森林砍伐加劇。
到了大明一朝,人口比之唐宋增加的不是一點半點,沿河兩岸的墾荒再次加劇。
大量的墾荒和砍伐,讓水土加劇流失,在大雨的衝擊之下流入了黃河等河流,以及發生泥石流。
其二,大量的樹木被砍伐,植被破壞除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頻繁發生外,還有加劇了氣候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乾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
例如絲綢之路,那些綠洲的消失和縮小,導致水位在快速的下降;
第(2/3)頁
第(3/3)頁
再例如你們去過深山老林就會發現,那裡麵時不時就會下上一場雨,一天能可能下個七八場都正常,而且深山老林也很少出現坍塌、滑坡等。
再和黃土高原沿河兩岸以及礦區、砍伐嚴重的山地相比,這就是很明顯的區彆,也足以證明了森林砍伐造成的嚴重後果。”
說到這裡,崇禎端起茶杯慢慢的喝著,留給眾人思索的時間。
眾人也的確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們這些人都是從最底層做起來的,對皇帝所說的這些自然是知道的,但並沒有仔細去分析植被與水土流失之間的關係。
現在聽皇帝這麼一說,他們立刻就下意識的相信了皇帝所說。
其實吧,彆說是他們了,曆史的治河書籍中都沒有記載植被與水土流失之間的關係,哪怕是宋應星和徐光啟這兩位技術大牛都沒有搞明白。
眾人心中泛起一種可怕的想法,那就是如今大範圍的大旱就是人為造成的,這是上天對人類無限製砍伐的懲罰。
但這話他們隻能想想,可不敢在這個場合說出來。
好一會兒後,範景文沉聲道:“陛下,您的意思想讓煤炭取代柴火,減少樹木的砍伐,進而減少泥沙進入黃河淮河,降低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對,但這隻是第一步!”
崇禎點了點頭:“除減少樹木砍伐外,朕還想將黃河中遊兩側十裡內、以及涇河、渭河、無定河等支流三五裡內除了渡口等地的百姓全部遷走。
然後在黃河兩岸植樹造林、恢複植被,隻要恢複了植被就能固住更多的泥沙,減少進入河道之中,從源頭上治理黃河。”
嘶……
群臣紛紛倒吸了口涼氣,眼中滿是震驚之色。
他們知道皇帝在憋個大的,但沒有想到竟然會是如此誇張的想法。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