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由於印度次大陸上的暴亂牽扯了英國太多的力量,羅伯特·皮爾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外交政策。
這一看不要緊,他發現自己手下的幾屆外交大臣全是廢物。到處引戰的「懂王」帕麥斯頓都比這幾個歪瓜裂棗強。
而針對奧地利帝國的外交政策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相比之下俄國和法國對英國的威脅似乎要大得多。
其實這個時代還有一個稱呼,那便是「大博弈時代」,又稱「英俄大博弈時代」,可見當時俄國對英國的威脅之大。
另一個背景便是法蘭西的崛起,由於弗蘭茨一通騷操作,再加上刻意的引導和一係列的意外導致此時的法國要遠遠,遠遠強於曆史上那個正在恢複中法國。
反觀奧地利,凡是有一點政治和軍事常識的領導者都清楚其地理位置有多尷尬。
歐洲的中心,這句話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沒錯,但是也可以被認為是包圍網的中心。
這個四戰之地,隨時都有可能會被群毆。除了英國以外,無論誰要稱霸都要揍奧地利。
但現在真正一直在和奧地利帝國對線的反而成了英國,之前前者作出了很多讓步,後者國內的一部分人仍然不滿。
於是乎奧地利一方由龜縮轉向了對抗,開始在各個領域與英國競爭,雖然這衝突的規模很有限,但是在英國與俄、法、美三國交惡情況下,這種打擊被放大了無數倍。
尤其是當奧地利帝國將手伸向近東的時候,英國立刻采取了反製措施——派兵進駐了奧特朗托海峽。
隻要封鎖亞得裡亞海就能全麵中斷奧地利帝國的海外貿易,但是真的可以那麼做嗎?
就此時英國的對外關係,除了瑞典和普魯士對前者還保持中立態度以外,其他列強大多是敵視英國的。
俄、法、奧、美、西,七大列強中的有五個與英國交惡,其他次強之中荷蘭、埃及、丹麥都和英國打過仗,而巴西、錫克帝國正在和英國打仗...
羅伯特·皮爾不禁扶額感慨道。
「外交部的蠢豬們這些年都做了些什麼!」
內政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又澆了一盆油。
「首相大人,其實我最近剛剛收到了一些可靠的情報表明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大肆收受彆國賄賂....」
實際上當時收受賄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正在氣頭上的羅伯特·皮爾可管不了那麼多,他直接將所有的罪過都丟在這個倒黴的外交大臣頭上。
外交部長遭到罷免,最高興的就是次長了。斯特拉特福·坎寧一想自己上台之後就可以延續自己的對奧策略就感到興奮。
沒錯,他打算直接對奧地利的殖民地發起進攻,切斷其海外貿易的通路,再在其國內策劃幾場***,順便剝奪奧地利帝國的德意誌邦聯領導權....
隻不過斯特拉特福子爵的康慨陳詞並沒有打動首相羅伯特·皮爾,相反還被後者撤銷了次長的職務,發配奧斯曼帝國。
與之對調的是一貫主張對外強硬的「懂王」帕麥斯頓,不過「懂王」的立場是很靈活的,而且很懂得審時度勢。
帕麥斯頓並不覺得此時和首相大人硬剛是什麼明智之舉,同時也不認為從老坎寧時期一直以來延續的反奧政策有什麼價值。
奧地利的海外利益大多和英國沒什麼衝突,而懸在印度的特蘭奎巴不過是彈丸之地,而且與印度統治的核心區域相距甚遠,根本無法妨礙到英國的計劃。
至於在近東地區的惡性競爭,他作為前任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很清楚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
不過是由於一些英國商人貪得無厭先壞了規矩,再加上英國政府的一些過激行為才
導致奧地利帝國進行還擊。
帕麥斯頓覺得這些在英國的霸權麵前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兒,在法國崛起,俄國爭霸的大前提下,繼續打壓奧地利顯得不合時宜。
帕麥斯頓的思路十分清晰,他覺得英國想要繼續維持霸權,就該分化神聖同盟,然後拉攏法、奧對抗俄國。
同時在法、奧之間製造矛盾,然後在北美扶植美國製造更多的矛盾,加強與普魯士王國和撒丁王國之間的聯係,隻有讓意大利地區和北德意誌地區始終保持一個鬆散狀態才最符合英國的利益。
支持奧地利向東擴張,尤其是可以利用多瑙河兩公國與俄國的特殊關係,逼俄、奧反目。
至於奧斯曼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如果可以將其和波斯組合在一起或許可以對抗俄國,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奧斯曼和波斯相互視其為異端,同時民族仇恨曆史悠久。
帕麥斯頓覺得此時應該先修複與奧地利帝國和法國的關係,讓二者調轉槍口指向俄國才是上上之策。
因為這一世的俄國並沒有簽署海峽公約,所以名義上俄國人依然擁有黑海海峽的控製權(《溫卡爾-尹斯凱來西條約》)。
所以未來在俄國爭霸之時,可能要通過奧地利的國土,與其搞好關係是很重要的。
同時在東方奧地利人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但是並不允許其與其他列強通商,這種吃獨食的行為讓人鄙視。
英國完全可以以奧地利的盟友身份進入日本,然後奪取市場,畢竟在「懂王」眼中奧地利的工農業發展水平遠遜於英國。
再加上英國距離日本較近,英國可以毫不費力地將奧地利人打下的市場納入囊中。
奧、法兩國有很多殖民地都相互重疊,所以要挑起兩國的爭端非常容易。
無論是在中美洲、西非、還是北美洲,亦或是亞洲,海外作戰都需要大量的兵員和物資。
而這世界上隻有英國才有足夠的船和實力將這些東西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所以他們要是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搞好與大英帝國的關係。
到那個時候英國就能完全改變外交上的被動局麵,甚至隻要挑起戰爭就可以從中牟利,這才是最適合英國的道路。
帕麥斯頓的理論十分符合羅伯特·皮爾的心意,後者覺得英國親自下場還是太虧了,最好可以讓列強們相互爭鬥。
客觀現實是此時英國的兵力過於分散,機構也過於臃腫,很難形成統一的調動。
實際上帕麥斯頓的眼光非常毒辣,書中他給出的策略很符合人物性格,同時也符合英國此時的外交作風,當然肯定是比曆史上英國的外交策略更完善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