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碑亭寨,數千軍民從茅麓山中各處向此地轉移而來。
都是老人、孩子、傷員,以及一些需要照顧孩子的女人,除此之外就是三千多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百姓。
共七千餘人。
名單是李來亨、袁宗第、郝搖旗、洪育鼇、韓王五人製定的。
需要送出山的軍民占了根據地軍民的五分之一。
要求14歲以下的孩童全部都要送走。
但是李來亨卻沒有將自己四個不滿十歲的子女寫進名單之中,不是他舍不得骨肉分離,而是他從始至終都堅持一個念頭——今日中國之所以淪於東虜,與他李家脫不開關係,故中國真若沉淪,他李家滿門當為中國殉葬。
哪怕郝搖旗同袁宗第勸他送出兩個子女,都被心有執念的李來亨拒絕。
收到虎帥軍令後,各寨守將雖不知道為何要將人送到黃龍山的碑亭,但還是立即組織人員轉移。
得益於十多年的軍民一體化,轉移工作有條不紊。
不少被轉移的傷員和老人們甚至以為上麵即將發起對清軍的全麵反擊,為了騰出人手力量這才將他們集中一處安置。
然而很快,他們就被告知將被送出茅麓山。
傷員們鬨了,老人們鬨了,女人孩子們也鬨了。
寨中到處都是哭聲。
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離開他們生活戰鬥了十多年的地方,一些傷員更是寧死也不肯出山降清。
負責在碑亭接收並交接工作的皖國公世子劉享勸服不了眾人,眼看事態不可收拾時,東安王朱盛蒗爬上聖帝行宮碑前以郡王身份懇求眾人能夠聽從安排。
“不是我朱家不要大家,而是我朱家請求大家先活下去,哪怕你們心存死誌,我依舊請大家活下去,不是為我朱家而活,而是為了孩子們活下去!”
聖碑上的朱盛蒗長長給眾人一拜。
人群鴉雀無聲。
沒人知道此時的東安王內心比任何人都要痛苦。
因為他也在轉移名單中。
是韓王親自將他的名字寫進名單之中。
得知自己要被送出山後,朱盛蒗立時找到韓王氣憤說道:“自甲申國難至今二十年,這二十年間我可以說是家破人亡,無數次因絕望而險些自殺,但又一次次堅持了下來。
為何?
隻因我乃朱家之後!
身為太祖子孫,今中華再淪胡韃之手,我朱家子弟不效太祖之誌奮起抗擊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太祖皇帝!
王兄能留在這裡堅持抗清,何以非要王弟去山外苟活!”
望著情緒激動的東安王,韓王卻是沉默。
“皇帝不死於國,親王便死於國;親王不死宗室死。大廈將傾之際,總要有人死於國!當年弘光死於國、隆武死於國、紹武死於國,永曆死於國!
甲申以來四帝無一降者,四帝皆殉,曆來亡國之朝,可有我朱家如此悲壯?我便不為宗室,不為這郡王,也當為大明之忠臣!”
朱盛蒗知道王兄將他送出山的原因是保留一顆種子,但他真的不願剃發於山外做那韃子治下的奴民。
哪怕短短幾年都不願。
“忠臣有用嗎?”
沉默許久的韓王開口了,歎息道:“當年史可法忠不忠,何騰蛟忠不忠,丁楚魁忠不忠,瞿式耜忠不忠?可這些忠臣再多也救不了國,救不了天下。
眼下形勢看似改觀,實則凶險比之從前隻有過之,今日既不與清廷議和,韃子必調重兵來剿,以我軍現狀來看根本無力打贏,故我與三位老帥商議再三為大局計送你出去,他日形勢真如王耀武所言,不失複天下的最後機會,有你在,耀武那娃娃也能有個大義”
韓王不是識古不化之人,長期艱苦抗清生涯讓他比過往任何時候都看得清楚,大明現在需要的不是殉國陪葬的忠臣,而是時間帶來的唯一機會!
“活下去,不管什麼樣的活法,你都要替王兄活下去。”
聖碑上向眾人長拜的東安王耳畔始終回繞著韓王的聲音。
遠處目睹此情此景的徐霖實是難以理解,側臉問道:“將軍,三位老帥明知打下去沒有希望,為什麼還要打?”
“為了忠貞二字吧。”
王五的視線在看向他根本看不到主寨方向,“這是他們的信仰,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的信仰。”
“信仰?”
徐霖不理解信仰是什麼,雖覺得那幫“老順賊”們有點迂腐,但內心深處卻也敬佩他們敢於犧牲的勇氣。
化名張寶勝的湖廣總督張長庚撇了撇嘴,不以為然道:“以一隅之地,抗滔天之敵,蒙險愈厲,根本難以支撐,我不明白他們何以心眼一個比一個死,也許這就是你所說的信仰,隻這個信仰何其不現實。”
王五看了眼麵前這個替清廷立下汗馬功勞的漢奸,淡淡道:“你也可以說他們是最後的漢人。”
“都這份上了,何必還要陰陽怪氣,我是漢奸,伱又是什麼?若不是漢奸,何以同我大清搞什麼議和?你大可同他們一樣留在這裡,出去做什麼?”
張長庚微哼一聲。
老順賊們不肯議和,執意要同清軍打下去,意味王五這小子的價值大幅降低。
說不定穆裡瑪收到消息後也會生出悔意,彆說什麼漢軍鑲黃旗都統了,包衣都沒的做。
“我怎麼做是我的事,你最好想辦法把我的人安置。”
一下子轉移七千多人出去,且都是老弱婦孺和傷員,沒有張長庚的配合王五還真無法解決,因此沒跟他一般計較。
張長庚搖了搖頭:“人我可以幫你安置,但鼇拜不可能再答應你先前的條件。”
“我知道。”
王五點了點頭。
“你知道就罷。”
張長庚點到為止。
“耀武兄弟,小公爺說你們可以走了。”
劉享的部下張恩過來通知。
“請回複小公爺,山高水長,還請多保重。”
王五看向已經過來的瞎子等人,徑直向山下走去。
視線內,蔥嶺青鬱,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回首瞬間,一麵紅色大旗卻在迎風招展。
大旗下,是那張熟悉的少年臉龐。
本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