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多年前剛重生那會,常浩南還會刻意讓一些項目的命名和前世相同。
但隨著他對於時間線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很多定位類似的型號在技術上已經完全走出了新的路子。
在這種情況下,不一致的命名會越來越多。
因此,對於ae1500這種通俗易懂且符合國際慣例的叫法,常浩南倒也沒什麼意見。
而蘭新誌既然連名字都主動想出來了,顯然也是已經認可了這個方案。
畢竟,他其實也沒什麼其它選擇。
“需要額外走什麼流程麼?”
常浩南直截了當地問道。
“呃……詳細步驟其實還挺麻煩的。”
蘭新誌有些困擾地撓了撓頭。
這類項目因為涉及到資金支持,因此不可能隨隨便便就給列入到支持列表當中。
但常浩南把渦扇20給塞進來,非但不是在占便宜,反而像幾年前裝備工業司成立時候那樣是在幫忙。
你要是還讓人家親自跑流程,那未免有些過於不近人情了。
“要不這樣,等立項的時候,我們辦公室出個代表參與一下,所有跟重點工程建設有關的事情,你全部交給他辦就行?”
他隻好試探著提議道。
“那倒不用。”
常浩南擺了擺手:
“航空動力集團畢竟還要受科工局方麵的業務指導,外人被指派到項目裡麵來不太方便,而且我們也不差這一兩個行政方麵的人手。”
蘭新誌一想也對,與其整這些虛頭巴腦,還不如多來一些更實際的……
“那常顧問,整個項目……還有什麼需要我們提供的支持?”
說完之後,又趕緊補充了一句:
“當然,我是指除了常規的資金層麵以外,比如用地批準,或者需要其它行業配合之類的方麵,隻要在能力範圍以內的,一定給予全力配合……最好是能在五年以內,看到一些有明確階段性意義的成果……”
五年。
這個時間表,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華夏的機構調整,不會隻有03年這一波。
蘭新誌顯然希望能在下一次之前,拿出點足夠有說服力的成績來。
但又不可能直接給常浩南施加壓力。
所以隻好迂回著表態。
不過,他畢竟主抓裝備工業司太久,對於軍工這塊的認知刷新已經有點慢了。
尤其在渦扇10定型之後,華夏雖然並未上馬研發新的航發型號,但卻通過m88/sea650,以及遄達900兩個國際合作項目,積累了不少經驗。
有了這些積累,即便民用航發在測試和取證方麵的複雜程度遠超軍用產品。
但五年時間,總歸比較寬鬆的。
畢竟,羅羅的遄達900,在幾次三番修改設計的情況下,從提出項目到計劃首飛,也就是五年功夫。
而對家發動機聯盟的gp7200,更是計劃三年半就首飛。
渦扇20再怎麼說,也比這兩個型號的技術難度要低上不少。
第(1/3)頁
第(2/3)頁
“這個型號,算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常浩南笑著回答道:
“隻要計劃當中的資金能到位,研發周期上肯定不存在問題。”
“至於你們的額外支持……就暫且記下,留到以後我有需要的時候再用吧……”
……
常浩南回到京城,本來就是為了等待科工委改組的消息。
如今靴子落地,儘管他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但這麼大的動作,還是讓整個航空動力集團上下正經忙了一陣子。
因此,直到一星期後,工建委各部門的具體劃分方案出來,常浩南才總算得以返回鎬京。
也看到了任炳達派回來的兩名手下。
“型號不能直接透露,但可以向我們提供必要設計參數?”
在情況說明會上,就連常浩南聽到這個說法之後都有點沒繃住。
“是這樣。”
台上正在介紹情況的金旭趕緊解釋道:
“所以任總的推測是,這大概率是一個軍用型號,而之所以能夠提供設計參數,應該是對方鑽了他們合同當中的某些空子。”
常浩南原本就準備接受羅羅提出的合作建議,而現在更是來了興趣:
“軍用型號,需要引入永磁發電係統?”
全世界正處在研發當中的軍用航發型號就不多,再篩掉一些明顯不符合要求的……
答案簡直呼之欲出。
“那還有什麼好猜的……不就是f136……或者是f135麼?”
常浩南當即坐直了身子。。
“嗯……我們最開始也是這麼推測的,但是拿到數據之後,反而不太確定了……”
金旭一邊說一邊點擊了一下鼠標。
ppt隨之切換到了下一頁:
“他們給出了和風扇有關的一些數據,但說真的……不太像是一台典型的軍用航發……”
幕布上麵,顯示著一張設計圖。。
說是和風扇有關,但其實,隻有葉片部分的參數相對比較完整。
當然,如果隻是像sea650那樣,僅在一號支點上使用新的非接觸磁性軸承,那其實也用不到更多參數。
而很快,常浩南便明白過來,為什麼對方說這不像是一台軍用航發……
“這個尺寸……如果換算過來的話,直徑怕不是得到一米三左右?”
一名工程師在紙上簡單計算了一番之後抬起頭,露出頗為震驚的表情:
“他們到底想造出來個什麼?”
要知道,大部分軍用航發,為了保證高速性能,都不會采用特彆誇張的涵道比。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用的大推力航發的直徑大概也就在1.1米左右,而中推則要縮小到0.9米附近。
這個1.3米的直徑放在正常比例的航發上是什麼概念呢?
圖160轟炸機上那個nk32,也才1.45米左右而已。
第(2/3)頁
第(3/3)頁
這種尺寸,一般都是照著20噸推力往上,去給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去設計的。
但這都21世紀了,哪還有人會選擇這條技術路線?
不過,對於常浩南來說,這倒不是什麼問題。
f135/136為了滿足f35“單發重型機”,還要進行垂直起降的推力要求,確實選擇了一個更大的風扇尺寸。
如果他沒記錯,應該是1.27米。
算上機匣包圍的結構,確實就差不多是1.3米附近。
反而更加驗證了剛剛的猜測。
真正讓他在意的,是這個葉片的外形。
常浩南前世當然沒有接觸過f135或者f136的詳細設計參數,不過f35b在垂直起飛的時候,是可以直接看到升力風扇的。
哪怕僅從肉眼都能分辨出來,眼前這個葉片,和他上輩子看到過的截然不同。
而與此同時,坐在旁邊的張振華也發現了不對味。
但不是形狀。
“常總,英國人這個葉片……是不是輕得有點過分?”
他湊到常浩南耳邊,小聲詢問道:
“我雖然隻是估計,但按照它這個尺寸,除非完全挖空,把壁厚設計到非常薄,否則就算是用上鈦合金,也不可能拿出這個重量來吧?”
一時間,整個會議室都陷入了沉默。
“或許英國人本來就給了我們假數據呢?”
很快,就有人給出了非技術層麵的猜測:
“根據我的經驗,他們過去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什麼好處都還沒看見,就敢把設計參數拿出來。”
這個觀點,倒是得到了不少認同。
鎬飛集團早在80年代末就開始和羅羅有過合作關係,可以說是國內最了解英國人是什麼德行的一群人。
隻要有事,往壞處想大概率沒錯。
不過,也有不同意見:
“以羅羅的水平,就算是假數據,也不可能有這麼明顯的漏洞吧?”
“而且他們也沒必要這麼乾。”
張振華補充道:
“想讓我們認同調查報告的結論,肯定是要把合同給簽了的,真實數據他們早晚都要給,如果覺得提前拿出來有風險,那完全可以等合同簽完之後再說,沒必要搞這麼個低級的假方案出來……”
眾人你來我往,提出的猜測也是越來越離譜。
最後自然也沒爭出個一二三來。
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坐在首位的常浩南。
但後者此時也有點拿不定主意,隻好給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不管怎麼樣,先模擬一下這個葉片的性能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