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二天一早,重新恢複活力的常浩南在食堂又一次遇到了姚夢娜。
隻不過當他準備動筷子的時候,對方已經吃到一半了。
“師姐,我……”
然而還沒等他把邀請對方一起去112廠的話說出口,姚夢娜連頭都沒抬,語速飛快地打斷了他:
“那個……師弟,我還有點事,你慢慢吃哈。”
然後端著餐盤果斷溜了。
有些時候,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比如常浩南就因此沒看到姚夢娜已經紅的快要冒泡的臉。
“呃……”
他看著麵前的餐盤,思來想去,實在也隻有昨天的事情比較異常。
“就因為我沒問她要乾什麼?”
常浩南咬了一口油條,有些摸不著頭腦。
“師姐不像是那麼小心眼的人啊……”
在這個沒有移動網絡,甚至多數人都沒有手機的時代,想要精確地聯係到一個既不在住處也沒有固定工作地點的人還是有些難度的。
所以最後常浩南也沒做無用功,而是直接聯係了112廠那邊負責八三工程總裝的副總工程師,何明。
雖然以前者工作證上麵標明的權限,在盛京這幾個廠所裡麵基本可以橫著走,但對於112廠這種體量的單位而言,如果沒有個人帶著,那很可能會在裡麵迷路……
常浩南上一次是從機場直接坐車到的試飛跑道,所以對於廠區的總體情況還比較陌生。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能看出來,112廠正在搞什麼大動作。
廠區裡麵幾乎停滿了各種運輸車輛,幾個麵積頗大的車間看上去也被整修過一遍。
並且,整個廠內的安保水平也比之前上了一個台階。
雖說還不至於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但就常浩南從門口走到廠區行政辦公樓的功夫,也被查了三次工作證。
“小常同誌,好久不見。”
何明看上去已經在樓門口等待一段時間了:
“你們在涪城那邊整出來的動靜不小啊,就連我們這些搞整機生產的人都已經接到上麵的吹風了,說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建設一套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體係。”
“這樣提氣的表態,我已經有十幾年時間沒聽到過咯。”
第(1/3)頁
第(2/3)頁
儘管茂密的發量讓何明看上去不太顯老,但他其實已經在112廠工作超過30年時間了,甚至參與過當年殲6甲飛機的國產化製造工作。
“我想科工委方麵應該早就有這種打算吧,劉院士他們拿出來的東西不像是沒有過準備的樣子。”常浩南回答道:
“渦噴14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順利完成測試,算是給了上麵足夠的信心來推進這件事。”
儘管那位丁主任在開會時候原封不動地引用了他在電話裡說過的一些內容,
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常浩南並不覺得自己隻憑一席話語,就能夠對這種根本性的政策走向產生影響。
因為這種事情,並不隻是科工委拍了板就能作數的。
“信心好啊……這些年咱們最缺的,就是信心了。”
何明抬起頭,語氣中滿是感慨:
“你還年輕,很多事情沒有經曆過,有些時候,攔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都是那些自己人。”
“稍微遇到點問題,就搬出那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論,這種時候,有伱們打的這支強心劑,太重要了。”
常浩南看了看旁邊情緒有些波動的何明,覺得自己是時候換個話題了:
“對了,先不說渦噴14的事情,我剛來的時候看到廠裡麵好像有什麼大動作?”
“你不知道?”
聽到這個問題的何明一愣,然後想到了什麼:
“哦對,你們這段時間在涪城,可能還沒聽說。”
“這個月初的時候,我們跟俄方正式簽訂了轉讓蘇27生產許可證的協定,所以陸續有大量的技術資料和生產設備要運到這裡來。”
聽到這個回答的常浩南也是一臉意外:
“蘇27……談下來了?”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個協定原本還要再晚兩個月,到1996年12月才正式簽訂。
“是啊,蘇霍伊方麵突然做出了相當巨大的讓步,所以談判過程順利了很多。”何明說到這裡,語氣突然帶上了幾分笑意:
“而且說起來,這件事情跟你還有關係呢。”
“這……我自己怎麼都不知道?”常浩南覺得自己好像突然跟這個世界脫節了。
“04號原型機重新首飛那次,楊總師特地讓幾個在112廠的蘇霍伊技術顧問在旁邊看了全程,然後沒過幾天,就聽說那邊的協議順利簽訂了。”
合同談判這種事情說到底,手裡沒有牌,什麼都沒用。
而經過改進之後的殲8-3,哪怕算不上王炸,也至少是四個2這種級彆。
第(2/3)頁
第(3/3)頁
更何況還是在牌局已經接近末尾的時候,直接虛空造出來的。
效果自然是立竿見影。
“可惜我來的還是晚了些,隻爭取到了兩個月時間……”
常浩南點了點頭,但心中還是不免有些遺憾。
如果說十號工程是華夏實現“戰鬥機設計自由”的開端,那麼十一號工程就是實現“戰鬥機製造自由”的起點。
一架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3噸的重型戰鬥機,就算把全套設計資料和原材料都準備好,要想真的把飛機造出來,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製造業這種東西沒有太多捷徑好走,時間和投入缺一不可,所以如果隻是提前兩個月開始的話,實際影響恐怕……
等等……
這個時候,常浩南突然想起來,剛剛何明似乎還說過,俄方在協議內容上也做出了讓步,於是又開口問道:
“那合同內容方麵……”
隨著常浩南在601所的地位水漲船高,這些東西自然也有了知情權。
如果擱在他剛到盛京的時候,問出這種問題恐怕隻會收獲一個白眼。
“根據合同,112廠要在未來10年內,生產總計118架單座型蘇27sk和雙座型蘇27ubk,第一批14架的機體全部由俄方提供,後續逐步過渡到完全由我們自行製造。”
“飛機所需要的發動機、雷達和電子設備執行單獨的子係統采購合同,除了前兩批28架之外,俄方不限製我們更換其它90架飛機的機載設備,並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當然費用另算。”
“除此之外,我們生產的蘇27及其衍生型號不能出口給第三國。”
具體的合同內容當然要複雜得多,因此何明隻是挑了其中最關鍵的幾個部分來說。
但這也足夠讓常浩南差點驚掉下巴了。
相比於原來時間線上麵頗為苛刻的條件,現在這份協議內容堪稱大慈善家。
多了一條蘇27ubk的生產線,以及必須由俄方提供的機體數量減少這都已經不重要了。
後麵那條“不限製更換其中90架飛機的機載設備”才是操作空間拉滿。
這意味著十一號工程甚至可以從一開始就走上“邊生產、邊改進”的路子,而不用像是前世那樣額外拖延將近10年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