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澤去儲蓄所取了錢,急匆匆就離開了縣城。或者說“逃!”出了這個生活幾年的地方吧。
此刻,他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如果非要準確描述。那就是“萬念俱灰。”
他不想見這裡的任何人,或者說不敢見這裡的任何人。如果說昨晚和趙玲兒能夠好好談談,或許他還能給自己找一個苟且的理由。
但趙玲兒那乾淨的如同白紙一樣的性格,把他那最後一絲僥幸放在太陽下麵暴曬!
無論怎麼樣都是他錯了,沒有理由,沒有借口,所以他這次走了就不會回來了。他沒有顏麵再見任何人。
儘管是冬天,儘管路很滑。葉雨澤依然把車開的飛快。他還有父母和親人,所以他沒有資格去山頭上陪那個孤獨的小小的身影。
但是如果是意外,那就不怪他了,因為那是天意!他相信,父親會把他也埋在那裡的。
車輪時不時的打滑,葉雨澤絲毫沒有減速。每次到了他覺得車子就要翻到山溝裡麵的時候,可都有驚無險的過去了。
額敏,鐵廠溝,克拉瑪依,奎屯,石河子。一座座城市從車窗裡麵飄過,他都沒有停留,餓和渴這種生理本能似乎對他已經失去了作用。
880公裡,那樣的路況,還是冬天,他竟然十八個小時開到了。沒有喝一口水,沒有閉一次眼。開到省城吳天明家門口時候,他的手腳已經不管用了。
看看門還插著,看來老吳還沒起床,他閉上眼睛想休息一會,這時候喊誰都麻煩。
可能是疲憊到了極致吧?眼睛一閉葉雨澤就睡了過去。直到劇烈的敲門聲把他吵醒。
原來是老吳起床後要去上班,開門發現了葉雨澤的車。從車窗裡麵看他睡得正香,這麼冷的天在車裡睡覺可不行,就趕緊把他喊醒了。
葉雨澤睜開紅腫的眼睛“吳叔,我姥姥病危,你趕緊給我開信買車票,我要趕去唐城!”
吳天明也沒廢話,直接把他推到一邊開車去了單位。
“能不能給我開一封不寫日期的?”
葉雨澤問了一句,吳天明愣了一下。
“你要去多久?”
葉雨澤搖搖頭。“我不知道,如果姥姥身體不好,我會留在那邊照顧她的。”
吳天明點點頭。把介紹信開好遞給他。
“到北京看看你姐,今年她也要畢業了。你們談得來,看看她打算畢業去哪裡?”
葉雨澤沒有說話,因為這個事情他沒辦法答應。他已經不想見任何跟兵團有關的人了。
吳天明送他到火車站,他把車備用鑰匙也遞給吳天明。
“吳叔叔,如果我回不來。這車你就開吧!”
吳天明也沒有說什麼,接過鑰匙拍了他腦袋一下就走了。
躺在臥鋪上的時候,所有的疲憊一下子湧了上來,這一覺葉雨澤整整睡了兩天。
到了京城,他沒出站就買了去唐城的火車。等下車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北疆十點多人們還在吃晚飯,可唐城已經萬籟俱寂了。
火車站離姥姥家有點遠,他在客運處租了一輛三輪摩托車。這個東西是車站的三產,開車的是一個中年男人。可能是送了他就能回家吧?一路上把車開的飛快。
姥姥家的新房子是在原址上翻蓋的,可能是姥爺是隊長的緣故,沒有在居民區,而是在隊部的院子裡。
三間房子蓋的很漂亮,隻是這時候門口燈火通明,好多人都在那裡。葉雨澤的腿腳有些發軟,他有了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
果然,當他走近門口的時候,隻見一口棺材被架在兩個長條凳子上。棺材前麵是姥姥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二姨和兩個舅舅帶著重孝跪在兩側不停的哭泣著。
“姥姥!”
葉雨澤大喊一聲就衝了過去,拚命的要打開棺材看看姥姥。老舅一把抱住了他,二姨也跑過來一把把他抱在懷裡失聲痛哭起來。
“不!你們騙我,姥姥沒死!她不可能死!”
葉雨澤瘋了一樣掙紮著!接連把抱著他的人甩開。努力的想掀開棺材的蓋子。這時候,姥爺從屋裡走了出來,靜靜的看著葉雨澤。
透過朦朧的淚眼,葉雨澤看見姥爺似乎一下子蒼老了十幾歲。頭發白了,腰也佝僂起來。
“姥爺!”葉雨澤跪在地上,抱著姥爺的腿失聲痛哭起來。
連番的打擊終於徹底擊垮了葉雨澤,等把姥姥安葬了。他又開始發起了高燒。
大舅和二姨都已經結婚搬出去住了。家裡隻剩下姥爺和剛剛從部隊轉業回來的老舅。
葉雨澤被送到醫院住了兩天,直到退燒才被老舅用一輛架子車拉了回來。躺在炕上,看著這空曠了很多的屋子,葉雨澤又是一陣傷感。
以前在這裡,每次睜開眼。都是姥姥盤腿坐在炕上做著永遠做不完的針線活。而她的第一句話,也永遠是
“姥姥的寶貝,想吃啥?”
可是從此以後,那個身影永遠不會再有了。
大舅離得遠,住在城市的另一頭。二姨離得近,每天都會來家裡幫著料理家務。
姥爺的精神狀態一直不是太好,所以已經卸任了生產隊長,每天待在家裡。
而老舅從沒有做過家務,更彆說做飯了。二姨每天都要來給他們做好飯,然後再回去自己家裡做。
二姨夫是煤礦工人,每天很辛苦,早上出去,晚上才會回來。他們已經有了個三歲的兒子叫做小剛。
此時的唐城並沒有徹底的從那場大災難當中完全恢複過來。葉雨澤家相鄰的街道都是那種簡易的房子。
就是用石頭壘出一米左右,上麵用的紅磚砌成單磚牆,很薄,屋頂是用那種不太粗的木頭做房梁。然後用一些小方木做檁條。上麵撲一層葦子紮成的席子。
最後席子的上麵抹一層泥。在蓋上油氈,油氈上麵壓上磚頭就好了。二姨家住的就是這樣的房子。
求收藏,推薦,月票和投資。
大**墾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