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雨,水自然是不會無緣無故暴漲。所以隻有一種可能,上遊先蓄水,再放水。這樣就可以短時間內讓水流暴漲。
蓄水的是韋孝矩,放水的也是他。實際上駐守在紫霞關的韋孝矩早就研究了淇水的情況,所以利用上遊和太行山的地勢修築了蓄水的堤壩。隨後又重點關注了唐軍的動向,也正好給他捕捉到這個機會。
西岸的唐軍大營直接就被水漫灌了,韋孝矩與傅弘之率燕軍乘著收集多時的小船和木筏發動進攻,唐軍死傷數千,降者數萬眾。
僥幸在白溝之戰逃出生天的一眾隨駕官員和勳貴,這次沒幾個能僥幸逃脫,全都被陷在水中成了燕軍的俘虜。
柴榮心腹部將馬三寶和羊獻果、翟思訓等奮力而戰,搶了幾條小船才保著柴榮和李孝正殺出了重圍,幸免於難,柴榮也當機立斷選擇了向東麵枋頭的轉進,因為他判斷燕軍在西進的路上可能還有伏兵。
而東岸駐紮在枋頭的唐軍蕭釋之所部,因為枋頭有修築城牆,所以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這種情況下,蕭釋之也知道要向西轉進也成了泡影,等到柴榮等趕到枋頭之後,商議之後也是當機立斷的東奔黎陽。
而黃河的水,也終於消了,蕭釋之到達黎陽之際,黃河的漕運也正式恢複了。
李元徽得知淇水之事也不由得哀歎世事無常,誰曾想還能有這種事?蕭釋之更是連呼慶幸,甚至都不好意思跟李元徽告狀說魏王的不是.
李源從關中帶來的十萬大軍,也就剩下段雄的十個折衝府不足萬人和不足兩千人的左右校尉精銳。
蕭釋之部左右威衛萬餘人,徐乾德部五千人,加上李元徽的親軍八千餘。
這就是十幾萬參戰唐軍在戰後的僅剩下的隊伍,三萬人左右。更有大批的官員被俘被殺。
原本還想立即放棄黎陽,但最終李元徽還是選擇讓守黎陽的劉元慶觀望一下,給他的囑咐是收攏潰兵,給被打散的沒有投降的同袍留一條回家的路。若燕軍勢大,那就直接放棄黎陽退守白馬。
隨後李元徽帶著幾萬殘兵敗將渡過了黃河,渡河的時候,站在船上看著河水東流,柴榮歎道:“十年積累,一朝而喪,我等不知道何時還能再到此地了.”
眾人聞言,也全都有些頹然。
李元徽卻道:“何必如此喪氣?魏武帝有赤壁之敗,漢高有更是幾次敗於項王之手,然漢魏最終能並天下者,何也?諸葛武侯五次北伐,雖然功敗垂成,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誌氣不可消!”
這番話,在這個時候,還是氣到不行振奮人心作用的。
不過仔細一想,這次受損最小的就是齊王勢力了。
提前把左右武衛三十折衝府的精銳調回了兩淮,參戰的齊王屬下也因為李源的偏向,幾乎沒有在主戰場的。
讓蕭釋之守朝歌,劉元慶守黎陽,唯一參戰的徐乾德部跟著柴榮的右軍躲過了白溝兵敗,。
又跟著段雄一起躲過了淇水之戰。
損失最大的就是李元徽的親軍,因為正麵跟燕軍的會戰,折損了將近五千人的兵力。
而此時,船上的眾人還沒意識到,隨著關中軍隊基本覆滅,齊王府的勢力就成了大唐舉足輕重的重要部分。
回到白馬之後,李元徽沒有耽擱,留軍令給李藥師讓他撤兵之後,就立即返回洛陽。
此時的洛陽城,有左右金吾衛的數千兵馬,以及陳所領左威衛,慕容三藏所領右威衛,不足兩萬人。基本上還處在齊王府的控製之下。
李源早李元徽一步回了洛陽,在得知大軍儘喪之後是暴跳如雷,不過等到李元徽回到洛陽之後,想要甩鍋給他李四的的話卻怎麼也說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