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念頭隻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李源隨即就否決了。
四郎是嫡子不錯,但畢竟上麵還有後老二和老三。怎麼也輪不到他.
長幼有序這四個字,就代表著規則。
即便李源本人是皇帝,都無法輕易改變的規則。
對比起老二和老三,其實他是真覺得老四或許是最好的人選,因為老二太過於勇武了,這種勇武作為將領很難得,但作為皇帝,或許並不是一個特彆好的品質。
至於老三,聰明,非常聰明,處事果斷,文武全才,博覽全書,又通曉音律。
但他同樣有自己的缺陷,過於聰明睿智的人,都不太喜歡聽勸。
智足以止諫,言足以飾非。
大燕的昭武帝慕容英就是這樣的人,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建樹,但隨著他的功業越大,也就越聽不進旁人的勸諫。
甚至最後不把人當人
這樣的人哪怕有能力做個好皇帝,但最後卻很難有一個好的結尾。很難善始善終。
相反老四這種性格,李源是覺得他最像老大,沉穩,聰慧,中正平和。
行事很在乎規矩,看起來寬仁卻不缺乏霹靂手段。最重要的是有耐心,這樣的人做事一般都會有長性。
為政也好,治軍也罷,才能也都體現出來了。
但是偏偏,他是四郎。一個長幼有序就成了李源注定不會選擇他的原因。
但越是這樣,李源越覺得虧欠這個兒子了,甚至覺得,好像也不一定非要讓他回關中。
這洛陽城換個人,還未必能擋得住劉玄機。
想到這裡,李源又開始猶豫起來。
不過思來想去,李源還是覺得不能這麼放任老四在洛陽繼續經營下去,一定要給他換個地方。
讓老三和老四對調。
洛陽的這樣的要地,即便是換一個大將來鎮守,他也覺得不放心。河東和洛陽目前是跟北燕對抗的最前沿,沒有足夠分量的重臣鎮不住。
除了太子之外,最有分量的就是齊王和晉王了。讓齊王和晉王對調,這樣一來既能消除齊王對關東地區的影響力,也不至於讓老四這個小子賦閒。
李源覺得自己想到了絕佳的解決方法,但這個方法卻不能立即就進行。
步驟上,還是要先把齊王府遷入關中,穩一段時間之後,再調動老三來洛陽坐鎮。負責陝東道軍政。
然後再讓老四去填補老三的空缺,負責河東戰事。
李源自認為這樣的安排還算是妥當,畢他也真沒想過就這麼讓老四閒置,隻是想要把他從洛陽調離而已。
到時候老三坐鎮洛陽,這邊卻都是老四的舊部,對朝堂上影響也就不會太大。
李源的構想是沒問題,但劇本不必按照你設想的走。
就在李源還在路上的時候,隴右出事了,吐穀渾聯合羌胡造反了,侵略隴右諸郡。
要命的是關中衛府軍主力都被李源帶走了,整個關中留守的兵馬也就不到三萬人。
這是衛府軍加上州郡兵最大的數量。
隴右諸郡的邊軍雖然精銳善戰,但這次吐穀渾聯合羌胡諸部,聲勢浩大,約有十餘萬人的規模。
這樣一來,關中的形勢就有些緊急了。
消息到了長安之後,監國太子李二立即召集留守的文武大員商議如何應對吐穀渾以及羌胡的入侵。
李二想要帶領一萬兵馬前往隴右,但沒有一個人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