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的這場鄴城之戰,在時間來到八月末的時候,戰場形勢終於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長達數月的對峙之後,唐軍先是出奇兵攻下了並州的戰略要地河東,隨後兵臨上黨。
李思行為主將,率朱德裕、常雁衡、慕容三藏、黃君漢、李藥師等,合兵約四萬有餘,進攻上黨的屯留、長子。同時李元徽還給晉陽的拓跋浚去令,讓出兵支援配合上黨之戰。
與此同時,大隊的唐軍也終於從黎陽進發,前往雙方對峙的前沿。
劉文惠在率軍兩萬趕到蕩陰之後,數次與燕軍交鋒,皆勝之。
這樣的形勢,也讓劉文惠和唐軍的信心大增,立即跟李元徽請命將左右驍衛剩下三萬兵馬都調到蕩陰一帶。
李元徽沒給他調兵,但是卻命劉文惠暫行主帥之職,自己卻以身體不適,需要修養為由,回到了洛陽。
如果細心一些,多在偵查上做做文章,總能在其中發現些蛛絲馬跡。
因為很多是瞞不了人的,比如帳篷的數目,炊煙的數目,營地的大小。
劉文惠將軍令傳閱之後道:“既然齊王殿下身體不適,這擊破燕軍的功勞,就由我們分潤了。”
劉玄機看到情報之後,立即就下定決心了,要先乾掉這支唐軍。
彆看讓他暫代行軍總管,但他心裡都明鏡一樣,李元徽的意思很明白,你要打我給你機會,輸了你自己背鍋,贏了我也不在這邊,也不分你的功勞。
李元徽知道劉文惠這場大概得輸,但卻沒想到他輸得這麼慘。
五萬唐軍回到黎陽的,不足兩萬人,不過有趙大所部的兩萬多精銳,黎陽倒是不用擔心被燕軍趁機攻取。
身體不適回洛陽修養?無非是怕戰局不順收到拖累吧?甚至連兵都不願意給前線調,還把指揮權都扔出來了?如此也好。
雙方兵力並沒有相差太多,劉文惠覺得己方是有機會能夠內外夾擊,一舉擊潰燕軍,讓鄴城之外得解。
駐守在蕩陰城內的廣漢郡王李孝察見狀,也知道這城守不了,直接率軍棄城,跟趙大合兵,且戰且退,並一路收集敗兵,退往黎陽。
這些都是劉玄機通過斥候的觀察前線的情況,得出的大概數字,實際上已經很接近對方的真實兵力。
而劉玄機統轄大軍日久,對麾下將士能夠如臂使指,其指揮上的造詣,也比劉文惠強了不止一籌。
大唐的衛府軍本就是挑選精銳充任,而這兩衛的戰鬥力在大唐的衛府軍之中,也算是第一行列。
同時他也清楚,劉文惠和關中的士卒肯定是在私底下有什麼小動作。但即便如此,作為主帥坐視前軍戰敗,也是不應該的。
其麾下猛將劉桂生、吳寶、東方狄等猛將皆奮勇衝殺,攻破了唐軍的中軍本陣。並險些生擒了主將劉文惠。
這份情報,是參軍李元忠搞來的,李元忠是趙郡李氏,高門大戶出身,即便在對麵也有些人脈,而有些消息自然是互通有無。
不過劉文惠還是被一擼到底,丟官削爵。
因為這戰報經過他一看就明白了,這小子絕對是看著劉文惠戰敗而不阻止的。
九月初日,雙方在鄴城之南進行了一場大戰。
若不是趙大趁機突圍,將燕軍的圍城兵力也擊潰了,並順勢突襲了燕軍的本陣,這場大戰的唐軍會輸得更慘。
眾將聞言全都興致勃勃,真就是沒把燕軍當回事。
但你要想調動我的嫡係軍隊?上一邊去吧。
可若不是想要決戰,那麼為何前線調集這麼大規模軍隊?
隨後就帶著數百騎兵回了洛陽。
第二,他也知道調不動。
李唐在立國之前的各次征戰,都是李源本人和幾個兒子作為主帥。劉文惠雖然跟隨李源起兵之後,立功頗多,但他作為主將的經驗課並不多。
畢竟機會難得啊,可以分而破之。立即作出部署,準備與唐軍作戰。
李元徽那邊也是下詔申斥。
“不對,眼下這情況,有些不對啊,唐軍這部署有問題”劉玄機看著大帳內沙盤上唐軍的兵力分布,在看看手中斥候的回報,總覺得有些不對。
劉玄機出動了八萬大軍,留下四萬人左右提防鄴城內的守軍。
但他對上這個時代軍事能力甚至能夠跟李二鳳抗衡的劉玄機,其結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