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善騎射,南人善舟楫。
這事是早都有定論的。
但偏偏,淮南這個地方,其實有些不南不北的尷尬。
北方覺得他是南方,南方覺得他算北方。
南北相爭的時候,這裡幾乎又是戰場一線。
所以淮河以南,長江以北這塊地方,曆來民風彪悍。
這裡既能看到水師艦船的妙用,也能看到鐵騎縱橫的威風。
會騎馬的有,識水性的更是不缺。
所以曹元靜這個話有個明顯的問題,李元徽本人是不通水戰。
但這不代表他手底下這些江淮人也不通啊。
更何況還有個跟楊素滅南魏的呂欽,人家也是參加過滅南魏那種大規模水戰的。
不過陸恭仁也是明白曹元靜這番話的意思,那就是給眾將和東魏將士們打氣呢。
畢竟雙方交戰以來,東魏這邊可是什麼便宜都沒占到過。光在濡須口被錘了。
現在一提起跟江淮燕軍打仗,軍中的士氣可是很令人堪憂。
而柴桑這場仗,基本雙方都要依靠水軍來決勝負。
柴桑在江南,江北的尋陽方向想要救援就得用水師渡江。
隻要能隔絕大江,柴桑這就是個孤城,早晚能拔下來。
所以現在曹元靜擔心的就隻有一個,李元徽縮在北麵,不救江南的柴桑,甚至連尋陽都一並放棄了。
如果是這樣情況,曹元津就敢料定,李元徽不足為據。
因為人心向背,手下這邊被圍,你不救援?這樣的上司誰願意跟?
若沒了軍心,江淮這三郡之地,不是手到擒來?
李元徽自然是不會讓他失望,僅僅在他到達豫章郡的十餘日後,來了。
六月中,鎮南將軍、都督揚州軍事、鄴縣侯李元徽率水陸大軍三萬餘趕到了尋陽。
江淮和江東爭鋒的主戰場,換成了柴桑、尋陽一線的長江中段。
此時,雙方的軍力對比還是東魏占據優勢。
前將軍李雄,後將軍劉長彥,左將軍陸恭仁,右將軍朱浚,護軍將軍韓陵和撫軍將軍王雄延各領兵,此六人個率精兵萬餘人。
楚王曹成本部兩萬餘,豫章太守、燕國公慕容靖麾下七千餘人,沈尚法麾下同樣是萬餘人。
作為皇帝的曹元靜還有八千親軍。
合計十餘萬人。
江淮這邊,柴桑城內有六千餘人,尋陽、薪春原有一萬四千餘,李元徽帶來三萬餘人。
雙方兵力對比差不多就是二比一。
而在大小戰船的數量上,其實雙方的數量對比跟兵力對比也相差不多。
甚至巢湖水師有五艘能載八百人的五牙大艦,這種大艦江東方麵隻有三艘。還都是起兵奪取江東之後,繳獲燕軍的。
其他各種大小戰船,江東方麵占據優勢,數量大概是江淮數目的一倍有餘。
不過李元徽趕到尋陽之後,並沒有立即發動對東魏軍的進攻,以解柴桑之圍。
反而是勸說李肅、喬孝等人:“如今東魏軍初至豫章,在柴桑之西和彭澤頓兵,我若往救柴桑敵必犄角而來,因此,欲救柴桑,不可心急,待敵銳氣已過在出擊之,則勝算在我”
李肅等廬江豪強聽聞李元徽如此說,也都不在急著出戰。
首先是柴桑是堅城,想要正麵攻破就隻能從西邊應砸。
其他三個方向都不好用兵。
而場中守軍足有六千餘,糧食可供半年之食,水源就更不用說了,北臨大江取之不竭用之不儘。
攻城器械也充足。還是年初,也就是二三月時,李元徽巡視各處防務之後親自下命令調撥的。光是箭矢就補充了十萬支。
當時李元徽對柴桑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尋陽。
現在也證明了,沒有白重視,預判一點問題都沒有。柴桑的確成為了雙方博弈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