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北朝帝業 > 1278 自投羅網

1278 自投羅網(1 / 1)

推荐阅读:

一番爭吵下來,在場眾人也沒能達成一個共識。

諸如李公統那般息事寧人的想法,固然被人認為太過軟弱,遭到群嘲。但是像李士謙態度鮮明表示要抗爭的人,同樣也不能完全的說服大家。畢竟他隻表達了一個抗爭的態度,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抗爭計劃。

偌大一個家族,並不是沒有頭腦清楚、立足現實之人,如今李魚川的主人、李元忠的兒子李宗侃便開口說道:“眼下西軍新破兩都,李伯山又篡位自立、氣勢正壯,今之所以罔顧情義、標罰我族,正是為的彰顯其威。我若舉族抗之,則使我族與唐國成生死大仇,必遭嚴酷打壓。當來也不可逆來順受,否則先人遺澤儘斷、我族聲譽俱毀。

當下正計,倒也不必急於入世,暫且自守鄉裡,勤走相好幾家,並訪故舊新貴,以待時有變。各家都有一些錢帛積儲,隻要能夠安於耕織,短年之內養活家小無憂。齊氏諸王各成一統,在此餘勢悉定之前,想來唐國也不敢貿然於河北鄉裡掀起紛爭。

舊者河東薛氏因據一地,不仕劉石,唐皇先祖亦曾逃於中國之外,竊據符命於一時。此皆亂世自守、待時而動。大凡一時豪傑,皆欲進據河北宣其威勢,五胡之後更有餘波,固然都能稱雄一時,各自落寞收場之後,河北仍是鄉情井然!”

李宗侃既不像李公統那樣消極,也不像李士謙那樣激進,但其所言引據前事,也正是他們趙郡李氏如鬆柏曆冬不凋的謀生智慧。遇到危難孤注一擲,委實不是他們這種傳承悠久的世族名門的行事風格,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才是穩健的治事之道。

許多趙郡李氏族人因那不赦之刑而心懷激憤,也是因為不怎麼看得起這新建的大唐政權。帝王將相的興衰故事,他們已經見證太多,所謂的王朝更迭,不過是世族家傳。這李伯山固然一朝得誌,但又有什麼資格輕慢羞辱他們趙郡李氏一族?

之前趙郡李氏各方族人是應激一般的回聚鄉裡,但是現在各房首腦人物都不能達成共識,也讓其餘族眾們對於前路如何有些迷茫。

至於這幾種意見,其實也都與他們各自的閱曆見識有關。李公統雖然是李憲的孫子,不赦之刑首當其衝之人,但是其族在時局中最為活躍,也是北齊一朝趙郡李氏最顯貴一支,心裡自然明白能夠攻滅北齊的大唐太過強大,如果說之前或還有投機餘地,那麼現在隨著大局漸定,再作反抗無異於找死。

至於李士謙則常年隱居鄉裡,涉世未深,滿懷都是家族榮譽、沙門經義,他對時事大局的認知甚至都不如鄴都守門的小卒,自矜門第、妄自尊大,宗族利益和宗教信仰的雙重矛盾之下,對於大唐自是厭惡至極。

李宗侃的父親李元忠早年便曾積極的參與世道大事,主動奉迎高歡進入河北,結果卻在高歡建立霸府之後被投閒置散,回報遠遠不及付出,還給自身招惹了不少政治風險。

李宗侃作為其子,內心裡便也不怎麼熱衷向當權者靠攏,而且其家所居李魚川本就處於平原山地過渡的丘陵地帶,家業經營上可進可退,哪怕不為當權者所喜,臥居鄉裡同樣也能富足一生。

憑心而論,趙郡李氏這樣的大家族的確不容小覷,在明確不受新朝待見之後,其族人們仍能各自不失選擇餘地,若是換了其他寒素之人,哪怕本身能力乃是當世頂尖,如果做不成四姓家奴,那就免不了白門樓走上一遭了。

但無論趙郡李氏族人持有怎樣的看法,都是遵循著過往的經驗,他們卻不清楚無論怎麼選,最終的決定權都不在他們這裡,早有一張大網圍繞著他們展開。

在經過一番艱苦跋涉之後,高所率領的殘師部伍終於潛行走過了滏口,抵達鄴都北麵區域。而此時其部伍狀態也已經變得非常惡劣,所攜帶的給養物資已經所剩不多了,將士們也都已經疲憊不堪。

太行山嶺崎嶇難行,固然有效限製了部伍大規模的離散和敵人的追擊,可小規模的逃散卻一直沒有停止,累加下來所損失的軍眾數量也已經不少。敵軍雖然沒有欺近,但也一直跟隨在後方,時不時發起一次襲擊,也讓高不敢在山野中某一處長久逗留,隻能咬緊牙關繼續前行。

如今最危險的地方已經行過了,高便也按照原本的計劃,連忙安排趙郡李氏族人李文師率先出發,前往李魚川去聯絡李氏族人安排接應、並提供補給。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