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第一卷關西新客0865誓師伐齊李遷哲所提出的這個思路,如果能夠得到充分的貫徹施行,並且可以獲得可觀的效益,那麼收益的不隻是湘州一地,對於嶺南地區的統合與開發也是有著極大的意義。
所以李泰接下來便也將其他的事情暫且押後,開始與李遷哲和幾名職事相關的台府人員就此進行認真的討論。
江南地區很早就有植蔗食蔗的傳統,像是當年侯景之亂時庾信被安排把守朱雀大桁,都還不忘拿著甘蔗啃。所以甘蔗的種植技術和病害防治,都是有著一定技術積累的。此時討論擴大種植規模,也並不算是虛空畫餅。
不過李泰暢想大計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難,甘蔗的種植可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可是要超過了同等規模的農業需求。
這也就意味著,想要擴大甘蔗種植就必須要擁有大量人口,同時也必須擁有足夠的農業基礎才能養活這麼多人,那所需要的人口可就更多了。
李遷哲此番歸府奏事,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人,他還不敢獅子大開口,隻是提出希望能夠將之前被南梁朝廷從湘州強遷到江陵的人發還故籍,從而讓湘州的人氣恢複過來。
如若不然,周邊山野之間的蠻人部落可就要紛紛走出山野,占據洞庭湖周邊那些肥沃土地了。而這些蠻人並不具備豐富的農耕技術,也並不適應耕織為生,加上社會結構也不適宜農耕社會,一旦大量的出現在洞庭湖周邊,勢必就會爆發蠻人暴亂。並不是蠻人本身貪暴,而是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所決定。
李遷哲的思路本身是以屯田為主、植蔗為輔,通過植蔗這一高經濟產值的產業來加速對蠻人的教化過程,使生蠻儘快轉變為熟蠻。
如果要按照李泰的想法以植蔗為主的話,那所需要的農業規模和勞動人口都需要激增,絕不是眼下的湘州民生基礎能夠承受的。
時下正逢後三國時期,連年頻繁的戰爭本來就讓人口銳減,西魏本身也人口不多,至於國已非國的南梁則更是慘上加慘。
三國當中,情況比較好一點的估計就是北齊了,畢竟北齊所占據的河北在時下而言無論哪個方麵都是天下之翹楚。諸如高洋連年對柔然、突厥等漠北勢力進行征討,還要上百萬的征發民夫去修長城,這樣的戰爭和勞役負擔,換了其他哪國都承受不了,但是高洋就能玩挺嗨。
如果按照李泰的思路來布置湘州的產業規劃,那所需要的人口可不是幾千幾萬的缺口,而是幾十甚至上百萬的人口投入。而李泰在攻克江陵之後,所收也不過三十幾萬人而已。至於襄陽數量則就更少,甚至還不到十萬,這已經是他對襄陽豪強大族連哄帶詐,擴出眾多蔭庇人口的結果。
所以想要針對湘州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擴產,估計得滅掉北齊之後,從河北遷徙大量人口到湘州才能初步實現。
而想要按照他的想法,憑此推動對整個嶺南地區的統合開發,那所需要的人口已經不是通過其他地區的遷徙能夠滿足的了,隻能仰仗自然生產人口增加,那他、他兒子、他孫子的統治時期估計一大半的精力都得放在這。
李泰在共諸員推導一番後,心中的豪情壯誌也漸漸冷卻下來,他自知急政暴政所帶來的危害之大甚至還要超過了懶政怠政。社會生產力的恢複和發展自有其規律,想要推動加速這一規律,甚至直接將這規律拋在一邊,那隋煬帝網廟聖君的地位怕是不保。
雖然眼下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這樣的改變,但大有大的做,小有小的做,起碼眼下可以基於現有的條件進行一些探索和積累,如果所得都是正麵的反饋,那再循序漸進的擴大規模,成為帝國的主線任務之一確定下來。
但就算是小做,憑眼下湘州本身的狀況也是很難走上正軌,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扶植。
拋開因戰亂逃散死傷的人口不說,江陵方麵有記錄的從湘州遷移的人口,自從梁帝蕭繹還是湘東王時期,乾掉侄子河東王蕭譽之後,便陸陸續續的從湘州向江陵地區遷移了多達五萬人口。
但是這些人口很難完全再劃歸湘州,因為雖然蕭繹把人遷出鄉土,但隻是為了削弱湘州當地的抗阻力量,而並不是什麼有計劃的人口管理,所以雖然把人遷出了這麼多,可實際上得到有效安置的卻是微乎其微。
如今江陵總管府雖然也保留著原江陵朝廷的相關圖籍,但那些人員的去向根本就沒有記錄,自然也就無從追究。而今江陵總管府人口大部分都已經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如果再將人召集起來發還原籍,無疑又是一次傷害。
所以在聽取了府員們的奏報和意見之後,李泰眼下也隻能撥給李遷哲三萬多名尚未安置於江北的民眾,由其帶回湘州,沿洞庭湖周邊安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