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北朝帝業 > 0706 人氣高漲

0706 人氣高漲(1 / 1)

推荐阅读:

北朝帝業第一卷關西新客0706人氣高漲仲夏五月,沔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城中大市更加的人滿為患。

隨著各種工坊不斷的興建投產,諸類商品也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吸引了諸方客賈雲集於此挑揀購買。作為商品原產地的荊州,民眾們也都享儘了物美價廉的好處。

荊州大市位於城東,足足有幾百家的邸鋪分布其中,直接席地開張的小攤位更是數不勝數。邸鋪中售賣的往往都是行銷遠地的精美商貨,並不怎麼接待散客。而那些地攤上售賣的則就是日用百貨,吸引了眾多的人流連挑選。

如今的荊州早已經不複往年的混亂蕭條,單單穰城並周邊地帶長居人口便有數萬眾之多,戶數更是早早便突破了兩萬戶。這還僅僅隻是一城在籍人口,並沒有加上下屬郡縣的數據。至於往來經商客貿的人數,每季度也都能超過上萬人次。

這麼多的人口聚集一城,所體現出來可不僅僅隻是市政管理、戶籍製度的嚴密周全。單單這麼多人何以維生、飲食供給等諸事便體現出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

穰城的人口暴漲其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固然也有總管府施政有術的原因,但同時也跟其地其民的特殊性有關。

關中立治這麼多年,在宇文泰和蘇綽勵精圖治之下,到如今人口達到這一規模的也不過隻有長安和華州城兩地而已。而這兩城所居住的平民也甚少,大多都是宗室、官員並其部曲家奴,還有就是隸屬於宮廷、官府的士伍匠戶等等,像華州城還生活著大量的府兵家眷,真正的自由民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關中重耕,宇文泰是真的被饑荒嚇怕了,所以霸府施政的重點就是勸農墾荒,這也成為考核郡縣官員政績的第一標準。

因此整個關中新增的民戶基本都通過均田而散布於鄉野,再加上關中本就盛行的大莊園耕作模式,也讓民眾並沒有大規模聚集城邑的需求。

雖然有一些手工工業的發展,但市場化的程度也非常小,拋開官府的軍工或者供禦等生產,真正民間手工生產主要還是以商原渠盟為核心的一係列手工作坊。

荊州總管府雖然也將農業的發展擺在了第一位,但也並沒有忽略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畢竟南陽盆地的地理優勢實在是太突出,並不同於關中相對比較閉塞的地形,即便談不上四通八達,可同周邊地區的聯係和互動也都非常方麵,是東西交流、南北溝通的重要樞紐。

特彆是隨著荊州總管府直接掌握長江口岸,這種地緣上的優勢便體現的更加明顯。再加上荊州總管府內部政治穩定、治安良好並且百業興旺發展,都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荊州總管府下分置諸邊接納流人的城池常常人滿為患,自從總管府開始係統性的接納流人以來,各邊入境有統計的流人數量便有二十餘萬眾。再加上其他各種途徑流入的人口,保守估計增加的人口應該超過了三十萬眾。

如此龐大的數字自是極為驚人,甚至都遠遠超過了荊州總管府原本所控製的人口。倒不是總管府治下儘皆荒涼,而是各地仍然存在大量人口蔭蔽的情況,像是山南、漢東等諸地都沒有進行過係統性的擴戶整編。

這麼多人口的流入,也是荊州總管府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總管府在流人安置方麵體現出的高效率也讓人驚歎,半年內流人安置量便超過了流入人口的八成。

這個數字當然是非常的了不起,畢竟遷入的流人是一種極為混亂的狀態,是否健康、服從、被截留蔭庇或者有意長居等等各種情況都不相同,可以說拋開各種意外因素,隻要進入荊州總管府境內並且肯於接受安置之人,在半年時間內都能定居下來,並且獲得一塊土地或者學成一門工技,從而擁有基本的謀生能力。

為了儘可能的避免土客矛盾,總管府對於這些流人的安置最主要還是向手工業進行分流,畢竟現有的土地資源就連總管府也未能完全掌握話語權。

如今侯景之亂所帶來的人口遷徙紅利還未結束,如果貿然掀起土地資源重新分配這種根本矛盾,那無異於是侯景之亂的延續,而且還是大聰明自己亂自己,把人留住才是當下的根本要務。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穰城便成為沔北手工業發展的大本營。關中和荊州總管府本地豪強們紛紛被吸引過來投資建廠,總管府為他們提供場地與合格的工人進行生產。而這些投資建廠也並非盲目擴大產能,且不說外部市場如何,單單總管府內部就有著大量的需求,眾多的官府訂單吃得下大部分工坊產能。

如果是在關中,這樣的模式未必能玩得轉。老陝們對於土地的需求那是非常熾熱的,沒有良田起碼也得給塊荒地,才能把人留住。

可是總管府所接納的流人主要還是以南梁人為主,而這些梁人們對於耕織以外的生產方式接受度就比較強,而且本身市場經濟也比較繁榮,即便是鄉野耕農家裡有點農副產品盈餘拿出去換點針頭線腦都是非常正常的。

像襄陽等大邑中,蔥薑蒜等日常調味料都有專門的商鋪售賣。這要放在關中是不可想象的,吃根蔥還得入市買什麼樣的敗家子竟然乾出這種事!房前屋後哪裡種不下幾棵蔥

所以流人們對於工坊做工也沒有太大的抵觸,甚至要比墾荒授田還更加積極。因為手藝學了便可帶在身上,做得一日工換得一日餐,哪天如果沔北情勢不妙,或者家鄉戰亂結束,卷起鋪蓋就能走人。可是一旦入籍授田,有了產業的拖累,反而沒了進退自由。

說到底,這些南人仍是戰亂所迫,來到沔北也隻是作暫時棲身的打算,心中對鄉土的懷念並不能輕易斬斷。

擁有工技在身或者能夠通過短期培訓的流人,大部分都被輸送進了工坊中。至於其他的則就由各地官府加以整編,統一進行屯墾勞作,擴大耕地麵積的同時滿足基本糧食供給。

無論任何時期,人口都是最寶貴的。哪怕是造反作亂,也要裹挾更多的人口才聲勢更壯。

在大批接納流人的同時,李泰也知道這樣的安置方式雖然效率高也見功快,但也會讓人離附心重,未必就會長久安居。畢竟南朝、北朝隔閡頗深,不隻是感情和習慣方麵,甚至就連根本的意識形態都有待統合。

所以為了避免戰亂之後便出現人口返鄉潮,致使勞動力大量流失而中斷荊州總管府當下的繁榮景象和發展節奏,李泰也做了許多準備。

一方麵,他加強了諸邊關塞對於人員流出的管製,如果沒有州郡官府之令,原則上都不允許大規模的人員流出境外。

不過邊境的管製也不能麵麵俱到,而且封鎖太過嚴格的話又會影響與周邊的商貿,並且會對流人流入造成一定的阻滯。所以這一禁令止於立法給內部帶來的恫嚇,實際上的執行並不嚴格。

防範流人離境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買通對麵。流人入境總會給地方民生帶來負麵的影響,再加上也不是所有地方豪強都熱衷於蔭庇人口、積糧稱王,他們對於過境流人主要還是以驅逐為主,很少收留。

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官府耳目,通過他們對鄉裡的監控來防範流人的外逃,保護了鄉裡不受侵擾的同時還能在官府獲取一份獎賞。

當然,麵對如此龐大規模的流人群體,任何強製性的手段其實都是下成。工錢給夠確保其勞動成果,治安良好保證其人身和財產的安全,物資供給充足保證飲食消耗,隻要這幾項能夠做好便能安撫住大部分的人。

再加上一些公關手段塑造總管府的仁善形象,這些流人也就會漸漸的安定下來,不會再沒事找事的瞎折騰。

進入五月之後,沔北熱鬨的不隻是商貿民生,還有一項活動也變得熱鬨了起來,那就是江陵人士回鄉祭祖。

這一項目李泰早在去年年初便確定下來,並且著令南陽劉之遴從子劉廣德負責編撰一本《祖宗在哪兒》。

去年年中的時候,這一本被命名為《南陽時萃》的書便被編寫了出來,並且在印刷術的加持下很短時間內便印刷了千數冊,通過不同的渠道向江陵等各地進行傳播,並且很快便成為了一個輿論焦點。

隻不過那時候江陵正忙於反攻建康,湘東王蕭繹又宣布人事戒嚴,使得江陵與外部的人事交流都大受限製。一直到了收複江陵、侯景授首的消息傳來,江陵的戒嚴令才撤銷,於是那些孝子賢孫們便紛紛北上尋訪自家祖墳所在。

“一定要用心招待這些北來尋根的江陵時流,若是他們尋訪不甚順利,州府也可出麵幫助一下。”

李泰認真交待府員們,彆管他對這些江陵時流是何觀感,但這些人在南梁民眾們眼中還是有號召力的,他們組團北來的行跡落在這些流人們眼中,也算是一種感情上的安慰。

至於李泰自己,則就無暇親自出麵招待這些江陵時流了,難得王僧辯還記得將侯景手腳送來,他也得趁著還沒乾透送回關中去給大家看一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外府傳召他歸府商討伐蜀事宜。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