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間,嘉禾集團硬是將茫茫戈壁變成了二十萬畝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們端牢華夏飯碗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但當前,我國耕地質量‘先天不足’‘後天欠賬’的問題仍很突出。
鹽堿地作為耕地擴容、提質、增效的重要戰略後備資源,如何從荒蕪到沃土?
麵對鹽堿地改造成本高、維護難的問題,嘉禾集團從‘以種適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號,如今,‘吃鹽植物’的名頭響徹神州大地。
風正帆懸,征鼓催人。
日前,農業部牽頭組織在魯省東營,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蘇省鹽城等多地開展了鹽堿地改良項目。
耕地退化、鹽堿地的形成,是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是自然與認為因素的交雜。
嘉禾可是在上升期呢,此時不拚,更待何時。
“沙裡人苦,沙裡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陸漢斌嘴裡說著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
“另外,之前常聽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鮮。”
“堅定不移的支持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朋友……”
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她看著電視上的青年,樸素的麵容,單薄的身體,但麵對記者采訪時,其精氣神卻如同他那生機勃發的草場。
時間不會回到曆史的原點,但重溯曆史、接續曆史,卻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那種青春的激情。
“這下你們不用抱怨了,嘉禾將在離海洋最遠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鮮不敢說,水產管夠。”
一係列的頭銜多得讓她眼花繚亂,記不住,但給人的感覺就很厲害。
何況各子公司的業務還真不少。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聲音傳遍電視機前的千家萬戶,鏗鏘有力的語調不斷的調動著眾人的情緒。
銳利奪目!
緊跟著又蔓延到了網絡上。
甚至沙漠、戈壁、灘塗……
新聞裡,郭陽麵對記者的提問,聲音沉穩。
“西北鹽漬化重、日照強、乾旱缺水,加之地質地理條件和環境因素,想要在‘夾縫中求生’,並非易事。”
伴隨著郭陽最後帶著笑意的承諾,這段占時超過3分鐘的國內新聞宣告結束。
喚醒沉睡的土地,把鹽堿地變成米糧川!
國人對土地的熱愛是深藏在血液裡的,願不毛之地都變得波浪起伏!
牛羊,農機,工廠,汽車,還有土生土長的西北農民最樸實的笑容。
但西北本地的網友卻明顯更關注郭陽最後所說的那句話。
此時此刻,電視機前各個年齡層、地域層、教育層的廣大群體全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上的畫麵。
她想起領導來荒原視察時說過的一句話,“下次再來時,我要聽到雞叫狗咬、孩子哭。”
“我反複看了幾次,尋思著郭總說的是水產,沒說海鮮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她第一次如此強烈的感受到種子的力量。
“西北沒有海,哪來的海鮮。”
近幾年糧食產量連年下降,新聞又花了如此長的篇幅來介紹,這是國家準備力推了。
寸草不生、風起沙揚,那是從前。
“但現在苜禾1號投入使用後,不用洗土,每年隻需要200m的灌溉水,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
西北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也備受鼓舞,戈壁大漠獨有的茫茫黃褐色,是亙古以來荒漠化、半荒漠氣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則是滿懷欣慰,想著,嘉禾要搞生物育種實驗室,他也得跟著沾沾學生的光了。
她看著屏幕下方出現的青年信息資料,嘉禾的董事長,農大的研究生,遺傳育種專業,苜禾1號的育種家……
而像徐父這樣的機關單位領導、工作人員或者是敏銳的企業家,則更具有政治敏感性。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老一輩人回憶著西北地區被沙漠化侵蝕的場景。
老板都這樣拚了,難道真要坐等老板來養?
張競摸了摸手中的攝像機,“我們也會有那麼一天的。”
有些有過墾荒經曆的老人,農墾農場的老職工,無不心跳加速,甚至動容落淚。
耕地如金,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聚寶盆,使每一壟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沒有人不為之動容。
他們未必不能!
她心裡也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