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西路院正院東廂房也是三間屋,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而兩側房間則朝這間中間一間開門,成一明兩暗的格局。
除了左手邊一間房間被布置成為產房,右手邊一個房間便被顧文軒有意設為休息室,還是有炕床的休息室。
顧文軒即使不說,周半夏也心知肚明他此舉乃是在她坐月子的時候,隻要沒有挪到上房,他還想賴在東廂房不走了。
這不,暴露了。
還“我兩口子是不是該住進東廂房了”,生怕把他給落下似的,不僅周半夏聽出來,劉氏也知老兒子何意了。
不知哪個臭小子死活不要媳婦的,如今倒是兒女情長了,得虧她這個當娘的不是怕給兒媳生兒子的惡婆婆。
但凡她這個當婆婆的見不到兒子過於看重兒媳,聽了這話還能心裡不起疙瘩的拿兒媳當閨女看待不成。
真真是個傻小子。
不就想試探三丫口風,想借你娘我的嘴問三丫要不要早點住進東廂房,還要帶上你一起住進去了。
沒法子,這是親的,是親兒子,是她生的親兒子,“那早點住進去?趁這兩天天氣好,早點先住那頭?”
劉氏說著之餘,右手手指指向東廂房右手邊那個房間方向,“剛好早點住進去,缺了啥也好早點添上?”
此時此刻了連婆婆也又一再放柔的語氣征求她建議,周半夏還能怎麼說,搬吧,反正不差早兩天。
而且,她這已經開始假陣痛,萬一這兩天真要來個三更半夜羊水破了,不是還要從上房挪到東廂房。
想到這一點,周半夏便欣然應下,就她家這位緊張得勁頭,先住進東廂房北屋也好,到底隻隔了一間堂屋。
劉氏就知她既然說出口了,老兒媳不會不答應,也就是老兒媳答應得太快,老兒子好像有些懵了。
哈!
這是沒有試探出你媳婦兒能預計出她何時要生了,還是沒想到你媳婦兒居然二話不說就答應你一起住進去了?
“那個,娘,你和我媳婦兒核計一下看哪天住進去比較妥當,是明後天呢,還是過兩天再住進去?”
第(1/3)頁
第(2/3)頁
還不死心呢?
劉氏啞然失笑,本想不開口,靜等老兒媳回話,讓他們小兩口子自己核計好了,可惜,老兒媳也瞅她了。
這小兩口子!
“屋裡都收拾好了,隨時可以入住?”劉氏話剛說完,就見老兒子忙不迭點頭,把她給樂的。
這麼快點頭乾嘛,她都要配合不了了,“那三丫你瞅哪天住進去妥當,娘這頭也好和你蘭姨說一聲。”
“明天吧。”既然已經決定不到發動的時候再住進東廂房待產,周半夏便不想猶豫不決,“明晚住進去。”
這麼說來,是快要生了!顧文軒當即讚同點頭,“看這天色,明天還是個大晴天,明天日子也好。”
“行!”劉氏給老兒子小兩口做了個結束語,決定了,“明天午前鋪床,我回頭就去請你大娘明早來一趟。”
啊?
還要請人鋪床?
周半夏隻知那間東廂房當產房的南屋,在她開始發動要住進去之前,以本地習俗來說,還要舉行請胎神儀式。
但,還真不知連北屋也要趕在午前鋪床,不過仔細一想又不奇怪,北屋也是新房間,且她家這位也住進去了。
而她之所以一直不曾聽誰提起她這邊連北屋也要來個鋪床習俗,興許和大家如今居住條件有關。
畢竟不管是她娘家夫家,還是她大姐的婆家,還有馬家等等人家,還真沒誰有她家寬敞,新房間又多。
所以大家可能想不到這一點,但不包括她婆婆,不單待她,馬珊之前有孕,婆婆可不就是很細心的做好準備工作。
至於鋪床的人選為何是大娘(堂大伯母)?
說是封建迷信也好,是美好期盼也行,她兩口子成親時的全福人已經是對方,可不就成了再請對方最合適不過。
不說她婆婆,就是她娘,也覺得顧家大娘比馬大娘有福氣多了,不是因為顧家大娘還是顧家新一任族長之妻,而是顧家大娘上有公公婆婆和娘家父母健在,馬大娘就缺了這一點成不了全福人。
第(2/3)頁
第(3/3)頁
她娘就老羨慕誰誰能被請去當全福人,為此,近一年來,據她大姐所說,她娘還沒少詛咒周家那老兩口。
劉氏又是沒有多坐片刻的去忙她的去了,見老兒媳胃口還可以地用完午後點心,她是一刻都待不住了。
先去的客院和兩位穩婆說一聲她老兒媳要明天先入住東廂房北屋,再從客院出來,她去找周墨蘭了。
不是她不在找周墨蘭之前先順路去和林大夫說一聲,是林大夫兩口子今日這個時辰還在屋裡整理什麼醫書來著。
除了她家三丫發動,林大夫會趕往西路院以外,此時不宜打擾,隻需派顧大華家的和林大夫身邊的丫鬟說一聲就行了。
不像林大夫總是時常“閉關修煉”,不好打擾,周墨蘭就很好找,她近日來不在西路院,就在前麵胰子作坊。
而且,她還不是如同之前待在前麵胰子作坊內坊小院兒那裡忙裡忙外的,是挪到了挨著作坊後門的偏廈。
這邊偏廈位置很巧妙,從榆園西路院直走,出了西側門,過了大門外一條開闊青石路,再斜對麵進作坊後門就到了。
劉氏在從西側門出去的時候,還能看到右手邊那個護衛崗,也就是有客到來,必會經過這一關的門崗有人守著。
若有人硬闖的話,真真是壓根無須敲鑼提醒,隻要這邊門崗哪個護衛高喊一聲,孩子蘭姨在偏廈都能立馬聽見。
這一道道防禦的,從村口到後山幾乎快趕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了,不知該說老兒子提防心過重呢,還是老兒媳膽小。
但毫無疑問的是!
孩子蘭姨兩口子很有心,還就跟著孩子胡鬨上了,這不,孩子常青叔不在家,孩子蘭姨挪到這兒坐鎮了。
有這麼兩位幫扶老兒子小兩口,可省心多了,不再動不動的又有客不請自來,可算把那些厚臉皮的討厭鬼擋在外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