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子成婚在即,雙方的婚衣都已經做好了,但婚宴上所需的菜色得擬個菜單出來。
有些東西得提前準備。
要不然到了臨近那天會讓人手忙腳亂,不知道該乾啥了。
成婚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大事。
全家人都為即將到來的好日子期盼著,希冀著。
陌錦初和娘親白天除了忙活自己的事情,晚間回來就準備陌錦鬆的大婚事宜。
而這一忙碌,就到了陌錦鬆成婚的前一晚。
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而這一晚,陌錦初和二哥都在幫大哥布置新房。
大紅的紗幔給新房增添了不少喜氣。
整個陌家以及村口幾個大門處都貼上了大紅的喜字以及對聯兒。
村口直到陌家的院門口,沿途的樹上都掛上了紅色的燈籠。
紅燭在燈籠裡搖曳,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了一片喜色當中。
今日雖沒有設宴,但陌家已經擠滿了人。
不光是村裡的人,就是**和霍文奇二人以及欒清辭,孤獨淵,孤獨璃都悄然無息來到了洪灣村。
五人沒有去住客棧,而是住進了穆南琛的宅子裡。
客棧那邊也是騰出來了三十間客房,用以招待何昌麟那邊遠道而來的客人。
還有一些都住在了城裡,明天才會到來。
婚宴設在四方酒樓,但晚間的陌家已經是觥籌交錯,家裡家外笑聲不斷。
李村長和陌族長去了穆南琛那邊陪貴客,陌家這邊幾乎全村的人都來了。
男人們在幫著殺豬宰羊,女人們則是幫楊氏忙活鍋灶上的事情,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意,仿佛都沾到了陌家的喜氣。
來到這裡兩年了,這還是村裡的第一幢喜事,自是怎麼開心怎麼來。
陌錦初和穆南琛也是大方,村裡整個作坊都放了兩天假,讓大家夥兒明日好好熱鬨一番。
這樣的決定讓大家都歡呼雀躍了好一陣。
哈哈,不但放假休息,休息的兩天也不會扣除工錢,他們簡直是太開心了。
天還沒亮,一些婦人就自發去了酒樓幫忙。
炒菜她們不會,但幫著摘菜洗碗還是可以的。
而村裡的漢子也來了不少,幫著廚房裡收拾雞兔還有麅子等野味。
巡邏隊也沒閒著,幾乎是全體出動,在酒樓四周不停巡邏著,密切注視著周圍的一切。
看到這架勢,提前來到酒樓裡的欒清辭幾人也是有些不受控製地咽了一下口水。
昨夜已經殺了三頭大肥豬以及五十隻羊兩頭野牛了,沒想到今日還能看到麅子和野鹿!
要知道,雞鴨魚肉這世間算是很常見了,可牛肉以及其他幾種野味那可是貴族才能吃到的肉類了。
可人家陌家眼睛都不眨,一下拿出來了這麼多的肉類。
這可不是花銀子買來的,而是陌錦初空間裡就有的。
逃荒途中收了好多好東西,好多動物自然也都收進了空間裡。
那些動物剛收進來時就是成群結隊的,現在的數量更是翻了好幾倍。
不適當食用一些,還真有些獸滿為患了。
陌錦初這次確實是下了功夫的。
大哥雖然沒有什麼功名,但陌家現在在整個南域也有了很大的名氣。
再加上何幫主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喜宴辦得太寒酸著實有些說不過去。
再者,她也想告訴陌青山,即便沒有他,她大哥的婚事也會辦得紅紅火火,讓老陌家人隻能望洋興歎。
而陌錦鬆昨晚一夜未眠。
陌家上下也是一夜未睡,都在準備今日婚宴所需要的東西。
酒樓那邊也是折騰了一夜,所需的菜連夜清洗乾淨備好,都裝進乾淨的盆子裡隨時可以開炒。
陌錦初更是將空間裡所有的碗筷盤子都拿了出來讓人清洗乾淨備用。
酒樓門前更是從村裡搬來了許多長條桌椅一字排開擺在了門前的空地上,一直排到了客棧門口,那場麵看著極其的壯觀。
酒樓的爐子上還沒天亮就架上了大鍋,裡麵蒸上了大米飯以及大花卷。
陌錦竹負責迎客,陌錦初負責添置需要的東西。
而穆南琛則是負責記錄禮單,身後站著孤獨璃在給他幫忙。
楊氏則是留在家裡,時刻注意著迎親的時辰,生怕兒子錯過了吉時。
“趙阿婆,你咋這麼早就過來了?”
趙阿婆領著孫子過來,楊氏忙起身招呼。
“公雞都還沒打鳴呢,您老咋不多睡一會兒?”
趙阿婆將手中的一個紅布包遞了過去。
“家裡也沒什麼好東西,這是我給孩子的一點心意。”
楊氏打開,裡麵包著六兩銀子,紅布也足有六尺。
“你家心善,宴請全村人吃酒,我啊,隻希望一對新人一聲順順當當,平安喜樂。
我年紀雖大了,但我也能幫你做點事。
新房的床榻還沒鋪吧?
我幫你去鋪,讓我家小孫子去滾一下床榻可否?”
兩家關係一直都很好,尤其是這一路逃荒過來,他們兩家的關係就更親近了。
“趙阿婆來得還真是好及時呢。
我正想著等錦鬆出門了就去請您老人家,誰想您倒是先來了。
那就麻煩趙阿婆去給錦鬆鋪一下床了。”
趙阿婆大喜,和楊氏說說笑笑帶著小孫子端著裝滿桂圓,花生,紅棗,蓮子等物的大碗走進了一片喜慶的婚房。
趙阿婆沒有碰觸床上的任何東西,隻是將碗中的東西都灑在了床上,撒一把口中還念念有詞:“一鋪鴛鴦戲水,二鋪龍鳳呈祥,三鋪魚水合歡,四鋪恩愛情長。
五鋪早生貴子,六鋪兒孫滿堂。
七鋪百年好合,八鋪地久天長。
九鋪家庭和美,十鋪前途輝煌。”
等念完吉詞,趙阿婆的小孫子便脫了鞋上床從床頭滾到床尾,又從床尾滾到床頭滾了三個來回,寓意來年兒新人生個大胖小子。
跟著進來新房的人都是村裡兒女雙全的老人。
她們也都很有規矩,隻含笑陪著趙阿婆結束了這個儀式,沒有人去摸新房裡的任何東西,也沒人去坐新人的床榻。
等她們出來,楊氏忙將一個紅封塞進了趙阿婆小孫子的口袋裡。
趙阿婆也沒有推辭,隻是對楊氏道了一聲謝。
這是村裡人的講究,推辭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