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兩千六十五章:東洲法統
臘月初,杭州這天氣已經很冷了,早上的凍霜特彆多。
高翰文這段時間,當然更新了最新的各種信息,已經放棄乾預的高翰文決定就隨他去吧,本來也沒打算借用自己的曆史記憶來掌控誰的命運。
這信息,主要是東洲那邊的。東洲也建國了,而且還自稱中國。大明反而被稱為西國。
禮法上的事,有了朱雀國先例,朝廷估計罵幾聲也就算了,畢竟這個中國隔著千山萬水呢。
朝廷冬月過後的緊張,根本是連帶著的石見銀礦那邊真出事了。
倒不是倭國天皇反水,而是倭國西南東南兩邊的大名在東洲中國大明移民的技術支持下,準備清君側,圍攻天皇的直屬藩地。東洲中國之所以如此積極,主要還是建國後準備一個開門紅嘛。
倭國天皇那邊,現在是東邊京都附近已經是戰場了,西邊石見銀礦附近也是早就開始軍事對峙。
等於是被東西夾擊了。
東洲中國那邊條件也很清楚,隻需要倭國大名能給東渡去東洲的大明百姓提供方便,同時願意買賣或者自願的倭國本地移民去東洲充實人口。
很明顯,隻要未來大明這邊人口逃難,慢一點,東洲甚至很可能成為倭人占主體的國度。
瞬間有種替他人做嫁衣的感覺。雖然這一代倭國人可能覺得被賣過去背井離鄉九死一生,但等將來東洲開發出來後,可就真的得慶幸如今發賣自己過去的人了。
朱碩熿走出了這一步,高翰文是沒辦法指責的。後世那些什麼民族情感壓根就不奏效。典型的,經濟大學堂的學生好些去了泰西的,特彆是那幾個去英格蘭的也巴心巴肝地給人弄改革嗎?就連北方朝廷借調去跟著俺答汗西征的一些讀書人,現在也壓根不想回來,隻想著在基輔當人上人呢。
這樣的道理,大明現在的正教柳常青,南方的聖母教堂眾人、泰西坊眾人都是一樣的。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帝國時代。帝國時代百姓從來都是哪好混去哪兒。家國情懷真沒那麼多,除非本身就是世受皇恩,領皇糧的。
反倒是這幾次書信,高翰文發現朱碩熿在東洲似乎在嘗試凝聚民族身份認同了。
好歹是自己的弟子,高翰文也就對其中困惑支招了。無非就是共同的境遇,共同的期望,共同的習俗,共同的信仰。
高翰文在寫這些的時候,其實是有點受後世影響的。要知道正是辛亥革命以來這幾個共同才凝聚了中華的認同。甚至很多海外的也都自發認同。
但如果東洲要先大明一步完成獨立身份認同的構建,未來大明還真不一定打的贏啊。不過頭兩三代肯定有點香火情的,就看後麵了。
大明現在也就浙江在試圖用良民塑造身份認同,其他地方誰還講這個,好些地方出了村就相互不認同的。關鍵這玩意,貿然做,朝廷也不同意啊。曆史上明末南方掣肘北方軍備的一個關鍵就是相互不認同啊,南方又不在戰區,憑什麼要加稅呢。
而且從儒學禮法上也不能搞這玩意,皇帝是天下共主,搞這玩意,意味著皇帝隻能管自己這一族群了,這不是把皇帝降格為部落酋長嗎?
改變觀念是很困難的。高翰文隻能就這樣日拱一卒了。
至少目前看來,顏鈞、張遜膚都對東洲的這一行為表示讚同,因為這意味著朱碩熿這小子不會帶領部下打回來,不至於再來一個靖難之役。東洲人不是大明人,自然就沒有資格繼承大明的法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