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散了楊金水,嘉靖又一個人打坐閉目養神起來。
現在大殿帷幔後麵的丹爐周邊也牽了上清紫府仙雷燈,布靈布靈的,仙氣十足。
嘉靖打坐了一小會總覺得有些晃眼,沒法集中注意力,乾脆回大殿後麵的龍床上休息了。這半年因為萬壽宮裡外除了太孫處,基本晝夜不熄燈,搞得嘉靖有些神經衰弱,睡眠也有些問題,經常半夢半醒的。
很明顯,楊金水提供了一個新的統治思路,那就是基於知識的套利。
套利這玩意,新學的教材是反複強調的,舉的例子也很多,但大都是基於權力不平等或者渠道不透明的直接套利。
但基於知識或者認知的套利卻沒怎麼講過。而這些才是傳統儒學研究的特長。
這裡麵百姓反對換金幣根源在於對白銀注定貶值的不知情,其行為往往基於保守慣性,反對一切意料之外的外部衝擊。可以說,百姓越保守,越好套利。
而百官士紳反對,則是基於短期利益的金銀兌換受損。長期的黃金收益不知道,但短期的白銀損失卻是現實的。隻要這事不是在百官士紳中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深度討論,基於風險厭惡,對短期利益的看中在相當長時間都會壓倒模糊不清的長期利益。
而皇帝則可以居中製衡套利,先掏出一個壓根不準備執行的好政策,然後在遭到官民反對後從善如流。等事不可為,不得不改時再說當初皇室的英明。
皇室裡子麵子都有了,這種事情來個幾次,百姓就會愈加相信皇室,朱明的天下才牢不可破。
另外,百姓可不會去追究自己的無知之責,反而會抱怨要不是當初被奸臣欺騙,早就該一直支持皇上的了。當上下都能推卸責任到個彆利令智昏的奸臣頭上時,自然就是大明天下君民一心之時。
百姓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惰性也會被放大,逐漸放棄自身作為天下漢人一員學習知識的責任,轉而更多依靠皇室的決策。直到最後,說不定,百姓會自認為皇室的決策就是百姓的決策,甚至拿皇帝的隻言片語去檢驗天下一切。一切以皇帝的言行為準繩。如果決策有誤,則上下一心推卸給奸臣誤國就好了。隻要揪出奸臣這些人,一切又都萬事大吉起來。這樣皇上也就徹底坐穩了皇上,百姓也就終於坐穩了百姓。唯一需要犧牲的就是其中個彆倒黴官員了。因為任何政策,皇室都可以通過犧牲個彆官員實現名利雙收的完美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