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巧不巧,楊家少女從陳相房中出來的一幕正巧被有事外出的華巧玉見到了。
華巧玉起先愣了一下,她第一反應有點不可思議,這麼美豔的少女陳相也能守住定力拒絕,簡直堪比坐懷不亂柳下惠。
但反念一想,這天下哪有不吃魚的貓,於是華巧玉腦補了一下楊家少女這麼快就出來了的原因。
在華巧玉心中對陳相打上了“短小無力,後繼不足”的八字評語,暗自慶幸沒有與陳相結成雙修道侶,不然自己就要成為半個寡婦了。
到了第三天楊佑煊的金丹大典正式開始了。
金丹大典辦在楊津山最大的廣場上,一座巨大的石台早已準備就緒,以族長楊丹年為首的一眾楊家築基期弟子,恭敬的站在石台兩側。
陳相等人七大宗門的築基期修士被安排在最靠近石台的地方,來自而金丹氣勢的築基期修士安排在陳相等人身後,而那些普通的築基期賓客則安排在廣場的北麵。
至於那些練氣期修士則沒有資格來到廣場上,隻能在不遠處的一座小廣場上遠遠的站著
所有人都井然有序的席地而坐,每位賓客前麵的石桌上都擺著靈果與靈液。
不一會兒,兩道遁光從楊津山後山亮起,一個呼吸時間不到便來到了石台之上。
落地後,陳相看到這兩道遁光的主人分是一名翩翩少年與一名遲暮老者。
這兩人身上都穿著帶著楊家標誌的白色法衣,雖然這兩人均將氣勢內斂,但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無形的威壓十分強大。
不用想陳相便知道這兩人便是楊家的兩名金丹期修士,楊佑煊與楊建平。
而且陳相還從他們身上的威壓強弱判斷出了,那名翩翩少年其實是真實年紀更大的楊建平,而那名而老者才是今天的主角楊佑煊。
陳相在從發前便從夏侯毅那裡大致了解了楊家以及其家族兩名金丹期修士的基本情況。
楊家作為越州八大修仙家族之一,枝繁葉茂。第一代老祖有六個身具靈根的兒子,楊家建立之後便分成了六房。
修仙家族依靠血親紐帶為基礎傳承道統,這點不像七大宗門對門人弟子靈根資質要求很嚴格。
因此為了能讓家族長久發展,子嗣綿長。那些道途不順的楊家弟子便開心廣納美姬,得擔任起了為家族添丁添口的重大任務。
到如今楊家六房加起來總人口已經達到數百萬之巨,光是有靈根的修仙者就足足有一千多人,要知道整個青雲宗上下加起來也不過三千多人。
不過雖然楊家弟子眾多,但良莠不濟,彆說是築基期修士隻有十幾名,剩下的一千多練氣期修士四靈根、五靈根者就占到了總數的九成之多。
好在靠著廣撒網的傳統技術,每代還都能出現靈根優異,因此這數千年裡楊家金丹期修士從沒斷過,牢牢占據著越州八大修仙家族的位置。
不過生育的人口多了,輩分也變的亂七八糟。就像前不久在與荊州修仙界州戰中戰死的楊建樸,與楊建平雖然年齡相差了二百多歲,但卻實打實的是同一個輩分的堂兄弟。
而新進的金丹期修士楊佑煊在輩分上足足比楊建樸、楊建平二人小了二個輩分,是二人的孫子輩。
楊建平因為服用過養顏丹的關係,所以看上去隻有二十多歲的樣子,而楊佑煊常年擔任楊家族長一職,覺得老者模樣看上去更具有威嚴,而且其本人也不太在乎容貌。
因此若是不知情還以為翩翩少年是楊佑煊,而遲暮老者才是楊建平,將二人的身份掉了個個兒。
楊建平與楊佑煊落在石台上後,底下的築基期修士瞬間全部安靜了下來。
“弟子見過兩位老祖!”
楊丹年領著一眾楊家的築基期弟子跪拜在自家的金丹老者麵前。
楊佑煊看著眼前跪拜在自己腳下的族人,曾幾何時他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員,如今終於高出頭了,成為家族高高在上,人人仰望的金丹老者。
楊建平朝楊佑煊輕輕頷首,示意對方他是今天的主角。
平複了一下心情後,楊佑煊稍微一抬手,然後說道“都起來吧!”
“謝老祖!”
楊丹年等人再次磕頭拜謝後方才起身。
接著就該輪到台下的陳相等人了。
當然他們不是楊家修士,並不需要行跪拜大禮,執普通的晚輩之禮,恭敬的齊聲說道“晚輩見過兩位楊真人!”
楊佑煊可以在自家後輩麵前擺譜,但不好對這些外來的築基期修士端大架子,底下不少七大宗門的築基期修士背後都有金丹期真人師尊,隻能交好不能得罪。
於是楊佑煊客客氣氣的笑道“諸位小友無需多禮!”
“多謝兩位楊真人!”
不管是出於真心敬畏還是礙於修仙界的規矩,底下的築基期修士麵子功夫都做得相當到位,個個表現出一副感激的模樣。
接著楊丹年高聲喊道“金丹大典正式開始!”
金丹大典有一套很複雜的流程,焚香禱告,舉行各自不同的儀式,行禮、進俎、初獻、亞獻、終獻等等。
然後由楊佑煊親自念誦祭天祭祖祝詞
“煌煌蒼天,籠抱宇寰,生靈萬象,皆存其間。吾等人類,雖為眾靈之首,卻不可違天大道,肆意施展。
泱泱九州,早有祖訓人之所為,天地明鑒。所為遵道,福祉加焉;所行溢軌,禍災降焉!祭天祈福,欲彰此道,行若求得,諸己求焉。
。。。。
乃萬民之共望,亦天地之終歸。吾輩定當承天循道,立地勤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乞天地為鑒,督言監行;祝詞以踐,降福於民!”
一套陳詞濫調在楊佑煊嘴裡是念得慷慨激昂,而一眾楊家修士聽得也是熱血澎湃。
雖然陳相不知道台下這群人是怎麼想得,但他覺得是無聊至極,不過是形勢主義罷了。
修煉《天衍訣》後陳相對天道有了自己的認識。
陳相自始至終都覺得天道便是自己本心,隻要堅持原則行事,不違背人理天和,自己的道便是天道,祭天不如敬自己的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