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那田甲便果真去而複返,坦胸漏乳著,去韓安國府上負荊請罪了?”
未央宮,溫室殿。
時間來到冬十一月,長安,已經很冷很冷了。
但劉榮在溫室殿,卻是被鏤空牆壁內燃燒著的炭火,以及殿內隔幾步便有一尊的暖爐,給烤的莫名一陣燥熱。
身著單衣,端坐於上首禦榻之上,聽聞周仁說起韓安國‘死灰複燃’一事的後續,劉榮隻搖頭失笑。
便見周仁也帶著忍俊不禁的笑容,緩緩點下頭:“然。”
“田甲登門謝罪,韓安國還不忘挖苦一句:我這塊死灰真的複燃了,閣下什麼時候打算撒泡尿,把複燃的我再次澆滅呢?”
“如此挖苦一番,解了怨氣,韓安國也沒再多為難田甲;”
“說出一句‘你這樣的人,又如何配讓我怨恨呢?’,便饒恕了田甲,放田甲離去……”
聞言,劉榮嗬笑之餘,也是麵帶認可的緩緩點下頭。
——記仇,不是什麼大事;
尤其是在民風彪悍的漢家,什麼以德報怨之類的說法,是根本沒有市場的。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大丈夫快意恩仇,主打一個有仇必報!
彆說韓安國‘死灰複燃’之後,仗勢欺人,以家人相要挾逼迫田甲現身——便是直接殺田甲全家,也頂多就是賠一筆錢,並招來一些非議。
但韓安國最終卻並沒有過度宣泄,僅僅隻是言語譏諷於田甲,出了口惡氣,就把人給放走了。
這倒是讓劉榮,又更高看了韓安國一些。
根據劉榮的記憶,按照原本的曆史時間線,大概十幾年後,飛將軍李廣也會遭遇意見類似的事。
可李廣最終的選擇,卻是公報私仇——特意動用自己的人脈,將那小人物調到了自己麾下,然後一言不合就把人給砍了。
隻能說,劉榮對李廣的負麵影響,並非是某一件事所導致;
而是一樁樁、一件件,甚至是一個又一個為劉榮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點,讓劉榮很難對這個名垂青史的悲情人物,生出哪怕丁點正麵印象。
反觀韓安國,單就是這無傷大雅的‘死灰複燃’一事,便讓本就對韓安國期望頗高的劉榮,更篤定了自己看人眼光不差。
如是想著,劉榮便低下頭,繼續看起那卷由韓安國奉上的奏疏。
這篇奏疏,是劉榮這些年來,看過的最‘鷹派’的奏疏。
全文堪堪千餘字,卻是出現了足足十多處‘漢匈仇怨已久,非一戰所不能解’‘匈奴欺漢者甚,不戰不足以血國恥’之類的描述。
最妙的是,在呈上這封奏疏時,韓安國還明確表示:陛下看看這封奏疏行不行,需不需要更改;
若是不需要,那臣就按照這個版本,在朝議之上再次上奏了……
“田叔那邊,近來如何?”
見劉榮一邊查閱著韓安國的奏疏,一邊又問起內史田叔,周仁自也當即心下了然;
稍沉吟片刻組織一番語言,便開口答道:“自內史改為大農,陛下又透露出拆解內史權責的意圖,田叔便更忙碌了些。”
“過去這些年,田叔在內史任上,本就有些心力憔悴——倒不是應付不了內史事務,而是田叔,實在太過老邁了些;”
“此番內史改製,田叔肩上的擔子,可就又更重了三分。”
“長此以往,臣擔心田叔,未必就不會暴死於任上……”
周仁說話的功夫,劉榮也是再次看完手中疏奏;
待周仁話音落下,劉榮幾乎是同一時間將奏疏放回麵前預案,略有些感慨的發出一聲短歎。
“是啊~”
“田叔,畢竟是太祖高皇帝時的人物,故趙王、宣平侯張敖的門客。”
“——能活到如今,本就是上蒼賜福;”
“若是將這麼一位老臣、老者,給活活累死在任上,那朕百年之後到了地底下,可就沒法給曆代先皇交代了……”
···
“既然韓安國品性沒有不妥之處,資曆、才智也足以勝任,那便勞卿親自走一趟吧。”
“明日朝議,讓田叔上奏請辭。”
“讓田叔卸任榮養,以韓安國繼為大農。”
聞言,周仁自是拱手領命,同時暗下也稍稍鬆了一口氣。
正如劉榮所言:田叔,是開國時期的人物,已經很老很老了;
老到牙都沒剩幾顆,隻能吃肉羹之類的軟爛之物充饑。
真要讓這麼個老棺材瓤子累死任上,劉榮雖然不至於淪落到‘無眼麵對曆代先皇’的地步,但麵上也終究有些不大好看。
——咋,漢家沒人了?
——一個開國時期的人物,你愣是用到漢家第七代皇帝在位不說,還把人給活生生累死了?
丸啦!
漢家沒救啦!
後繼無人啦!
其實早在當年,內史晁錯在吳楚作亂後,被先孝景皇帝朝服腰斬於東市時,新任內史的人選,就已經讓朝堂內外為之頭疼了。
最終選擇老臣田叔,也不過是孝景皇帝的權宜之計:在找到真正合適的內史之前,讓這位老同誌幫著撐幾年。
現如今,老同誌也有些撐不下去了,與其再像當年那般,再找個老同誌撐著,還不如一勞永逸;
一次性解決內史的人選問題,為漢家選出一個能用十來年,且有機會更進一步,朝著禦史大夫,乃至丞相發起衝擊的能臣。
梁內史韓安國,便是劉榮選定的新任內史。
準確的說,是新任大農。
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對內史的拆解,但劉榮新下卻已經打定主意:將內史三分,各掌軍、政、財。
在過去,內史基本就是權責範圍限定在關中範圍內的丞相,凡是關中的事,就沒有他內史屬衙管不了的;
這使得內史和丞相的職權出現大規模重疊的同時,又過度加重了內史的權柄。
——隻要是在關中,內史就能做到天上地下無所不包、無所不管!
軍、政且先不提——連財稅都管!
劉榮隻想說:漢家有少府這麼一個怪物,已經足夠了;
再多出一個名為‘內史’的怪物,尤其還是不屬於皇帝私有的怪物,那就有些破壞漢天子的睡眠質量了。
三分內史之權,各掌軍、政、財,其中‘政’的部分,便是如今從內史更名而來的大農。
在劉榮的設想中,大農比之過去的內史,將不再具備‘無所不管’的冗雜權柄,權力範圍卻又不再被局限於關中。
日後的大農,將專門負責農事,而且是包括關中在內的整個漢室天下的農事。
什麼冬小麥的推廣啊,糧食價格的監測、調控之類,都將在大農的職權範圍之內。
這樣一個崗位,無疑很考驗履任者的實踐能力,也更能試出一個官員,究竟是誇誇其談的鍵政家,還是有真材實料的實乾家。
至於軍、財兩部分,則相對簡單些。
——原屬於內史的兵權,即隸屬於內史的中尉,將直接從原內史的權力框架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屬衙,並且直接對天子負責。
而內史原本的財權,即稅收等事宜,則需要劉榮新設一個類似稅務局之類的屬衙,去專門負責。
大致設想,劉榮也已經成竹在胸。
“近些時日,朝堂內外於北牆戰事,可還有其他異論?”
內史的事大致搞定,劉榮便自然而然的關心起北牆戰事。
準確的說,是朝堂關於北牆戰事的反應。
戰況的整體進程,和劉榮早先的預料相差不大。
——匈奴大軍壓境,程不識駐守朝那塞,除了一開始有些吃力,之後便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畢竟朝那塞,之所以被稱為‘塞’,正是由於其地形、地勢,可以起到扼守北地郡西北門戶的戰略作用。
而一個被稱之為‘塞’,可以扼守一郡門戶的戰略要地,顯然符合關塞易守難攻的特點。
最關鍵的是:作為邊塞,朝那塞外圍,根本無法鋪開太多軍隊。
就好比此番,匈奴右賢王伊稚斜率七萬大軍而來,卻隻能派出近萬部隊攻打朝那塞,其餘六萬餘兵力,都隻能做輪換隻用。
這一萬上去打,打累了再換一萬人,再打累了再換——總而言之,匈奴人在朝那塞外投入的進攻兵力,始終都維持在萬人上下。
再多,就要被地形擁擠活動空間,從而影響戰鬥力了。
抵禦一萬人以內的敵人,尤其還是不善攻城的匈奴騎兵;
本就手握近萬兵力,又有酈寄派去的一萬援軍——若程不識還無法守住朝那塞,也就妄為如今漢家數一數二的名將了。
而今,時間也來到冬十一月,凜冬臘月將至;
即便相較於草原其他地區相對溫暖,幕南也終究不在遲到。
根據劉榮的估算,若依舊久功朝那塞而不能下,最晚冬十一月二十,匈奴人便要退兵回幕南。
換而言之: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便是匈奴人強攻不下,悻悻而去。
等到來年開春,自然是匈奴使團叩關請見,然後拿此戰大肆敲詐漢家。
劉榮甚至都能猜到彼時,匈奴使團敲詐漢家的說辭。
左右不過‘我們放牧放的好好地,程不識非得來打我們,結果被我們打回朝那塞,縮頭烏龜似的不敢出來’之類。
而眼下,朝堂內外對戰事進程的反應,卻是劉榮格外關注的。
“稟陛下。”
“自朝那塞傳回‘敵我皆有傷亡,然朝那塞並無失守之虞’的戰報之後,朝堂內外對戰事的擔憂,便已是打消了大半。”
“丞相劉舍、禦史大夫岑邁等,更是已經開始準備開春之時,應對匈奴使團時的對策。”
“即便還有些人擔心朝那塞失守,以至於太宗皇帝十四年的故事重演,但恐慌情緒也已不再擴散。”
“尤其是朝中重臣,自陛下明確表達態度之後,更是再也不曾有過對戰事的悲觀預測。”
從周仁口中,得到朝堂不再因邊牆戰事而感到恐慌,劉榮也終是暗下長鬆了口氣。
戰爭,最忌諱的便是前線將士浴血奮戰,拚死廝殺,後方中央卻亂了陣腳,甚至被嚇尿褲子。
尤其如今漢家,正處於對匈奴的戰略轉變階段,漢家日後對匈奴人,必定會采取更加強硬的戰略措施。
在這樣的檔口,劉榮需要長安朝堂出現更多的鷹派,或者說是激進派。
如果能像後世那樣,出現激進派覺得該打,保守派覺得激進派太保守的場景,那自然是更好不過。
“繼續監視千石及以上官員,尤其是有關北牆戰事,以及程不識、酈寄二人的言論,都務必呈上。”
“另外,將那些怯敵、畏敵,依舊認為我漢家應該繼續和匈奴人和親,而不是興起兵戈的官員、勳貴錄民於冊,備朕不時之用。”
對於和親,劉榮的態度很明確:不可能和親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和親;
隻能是打打匈奴人,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這個樣子。
劉榮承認在過去,和親是漢家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對於那些認為和親並非壞事,決戰時機依舊未到的聲音,劉榮也能勉強理解。
畢竟劉榮也不是什麼獨斷專橫的暴君,從來都不搞一言堂那一套——隻要是有道理、有依據的言論,劉榮都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包容。
但能包容不同意見,並不意味著劉榮,就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好人。
——朕沒表達意見時,你說和親更好,朕不挑你的理;
可朕都明確表示漢家變天了,再也不可能和親了,你還揪著和親二字不放?
你是何居心?
都不用去查——不是膝蓋早就軟透的慫包,就是暗下給劉榮使壞下絆子的逆賊!
記住這些人,並在日後伺機加以懲治——至少留個心眼,彆被這些人帶到溝裡去,劉榮做起來沒有絲毫心理負擔。
彆忘了;
劉榮,也姓劉。
劉邦的劉。
劉恒的劉。
劉啟的劉……
“替朕走一趟長樂,將韓安國任大農一事,稟奏太皇太後知曉。”
“韓安國,也算皇祖母半個故人了。”
“對此事,皇祖母當也不會有什麼意見。”
本章完
:..cc00
..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