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參加今年的大學生運動會後,林克在練習拳擊時,也會抽空去田徑場上練習鉛球。
在周三舉辦的校內選拔賽上,林克第一輪第二投丟出18.05米,打破校運會記錄,距離馬永豐在1986年創造的全國紀錄也隻差1.73米,距離亞洲紀錄差1.99米。
這個成績讓鉛球項目的幾位教練喜出望外。
讓他再投幾輪。
林克又丟了三次,最遠個人紀錄是18.41米,這個成績去參加大運會有很大機會拿到一塊獎牌。
幾位教練在商議過後,聯係大運會田徑項目辦公室,彙報他的成績。
隔了一天,林克又被主教練帶到隔壁的國家訓練基地做測試,體育部門和田徑部的教練都在,如果他還能投出18米以上,就有資格參加大運會。
這一次林克在第二次投出18.46米,比昨天測試成績還要好一些。
對於一個18歲的學生來說,這個成績相當不錯,潛力巨大。
教練們都開心地勉勵他,要他下去認真訓練,爭取創造更好的成績。
林克問主教練李亞兵,拿到大運會冠軍有多少獎金?創造亞洲紀錄有多少獎金?
李亞兵教練說不清楚。
因為華夏乃至亞洲,在鉛球項目上都是弱勢項目,亞洲紀錄距離世界紀錄差三米多,之前曆屆大學生運動會,也沒有人在鉛球項目上拿到冠軍,所以他也說不準。
不過根據體育部門的規定,在國際比賽上拿到獎牌的運動員都會有相應的獎勵。
按照01年大運會的標準,冠軍每位獎勵2萬,亞軍1萬,介於世錦賽和亞運會獎金水平之間,加上獎學金和相應補貼,大概有三四萬。
林克聽了點點頭,表示會認真訓練,爭取拿到這筆獎金。
還有拳擊錦標賽冠軍也有2萬獎金。
拿到這兩筆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
――
周五,林克跟著趙立為教練飛到西川參加全國拳擊錦標賽,同時這次錦標賽還有一個附加名稱‘暨奧運會資格賽選拔賽’。
意思是在本次拳擊競標賽上取得好成績的拳擊手,有機會參加下一輪的奧運會資格賽。
這次一起去西川參加拳擊錦標賽的拳擊手有16位。
包括同校的**,對方是81公斤級拳擊手,也是08年81公斤級奧運冠軍,還有54公斤級的李洋、57公斤級的蘆嗥、60公斤級嚴虎日、64公斤級黃彥超、75公斤級的李金龍等等。
全國拳擊錦標賽的賽程設置與美國金手套錦標賽差不多,第一輪淘汰賽,抽簽選對手,捉對廝殺,每個量級隻保留6人。
在69公斤級上,厲害的對手不多,林克在第一輪以5戰全勝的紀錄進入半決賽。
在第二輪比賽中,他抽到安徽隊的李超,對方拳重不錯,身體也很結實,二十七八歲的壯漢,看著很抗揍。
隻是技術方麵比較粗糙,打法很黏糊,還帶著一些綜合格鬥的影子。
林克在第二回合連續擊倒對方兩次,在第三回合比賽結束,他以23比8的成績,大比分戰勝對手,順利進入半決賽。
在半決賽他遇到山西隊的尚林,對方是個身材瘦高的漢子,26歲,身高189,臂展192,屬於山西拳擊隊的主力。
靠著臂長的優勢,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半決賽,也被認為是69公斤級冠軍種子。
可惜他遇到了林克。
林克在過去的比賽中,遇到過太多的長手怪,譬如臂展206公分的小克利欽科,臂展208的安東尼約書亞,臂展213的瓦魯耶夫等。
對付這類拳擊手,難度不大。
手臂長的拳擊手在擊打時,攻擊半徑長,不需要移動就能擊打對手,這是優勢。
劣勢是出拳收拳的速度較慢,擊打頻率更慢。
譬如重量級與輕量級拳擊手,重量級拳擊手大都是180公分以上的高個子,比輕量級高大,手臂更長。
在比賽中,重量級平均每回合出拳130次左右,輕量級拳擊手每回合200次以上。
這不是資質問題,而是身體構造差異。
對付這種拳擊手,先後撤步拉開與對手的距離,在對手出拳時靈活‘搖閃’,即使不出拳,也能控製住比賽的節奏。
在對方收拳時,再突然拉近與對方的距離,用上勾拳攻擊對手的下巴。
碰!
林克在第一回合86秒時,一記右上勾拳擊中對手的下巴。
這一拳爆發力超過500斤,即使下巴有護具保護,對手也被打的一個後仰,牙套從嘴裡噴出來,倒退兩步摔在拳台上。
“好!”
台下,趙立為教練和京都市拳擊隊的幾個教練和拳擊手們轟然叫好,呱唧呱唧地拍著手掌。
“老趙,這個林克你是從哪裡找來的?”
山西隊主教練黑著臉問道。
“哈哈,從北體大找來的,怎麼樣,是不是很猛?”
趙立為教練壓著嘴角笑道。
“聽說他今年才18歲,他的拳擊跟誰學的?家傳?”
“我是林克的教練,他的拳擊自然是我教的。”
趙立為教練說道。
“你?哈哈哈,趙立為,不是我小看你,你要是能教出林克這種水平的拳擊手,我把這個拳擊台給吃了。”
山西隊主教練指著拳擊台冷笑道。
趙立為臉色黑了黑,冷哼一聲,不再搭理對方。
對方說的沒錯,他確實教不出林克這樣的拳擊手。
前些天遇到林克後,他本想教林克一些訓練上的知識,隻是看過林克的訓練之後,他乖乖閉上嘴巴。
因為林克的拳擊訓練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係統性的訓練方法,從力量到速度到技術,甚至到細小的關節訓練,林克全都會,比他知道的更多。
有些訓練方法他看都看不明白,要林克講解之後他才恍然大悟,感覺跟林克學到很多。
在確定自己教不了林克後,他就主動給林克當後援,幫他請假,為他申請訓練補貼,準備訓練裝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