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薑黎說要攘外必先安內,他們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了西伯侯,以為薑黎要率軍滅了周國。
畢竟,周國才是大商最不穩定的因素。若要安內,則必先滅周國。
說實在的,要是以前,薑黎說要滅周國,眾人隻會覺得荒謬,不認為會成功。
周國的實力,較之大商雖弱,可也沒有弱多少,冒然開戰的話,就算能贏,那也是慘勝,大商勢必要元氣大傷,再無力統禦天下。
可以說,大商興兵攻打周國,就相當於是自爆,要拉著周國一起同歸於儘。
無論是輸是贏,都會便宜外人。
所以,在此之前,哪怕帝辛不止一次地表露出想要攻打周國的意思,可大商上下加起來,也沒見幾個貴族同意。
因為他們都知道,周國不能打,不是打不贏,而是大商打不起。
可現在,局勢卻發生了變化。這些大商貴族仔細想了想,發現周國還是能打的。
一是因為薑黎改革軍製的緣故,使得大商的戰爭能力得到加強,儘管實力沒變,可爆發出的實力卻更強了,起碼翻了一倍。
二是因為,在薑黎的一通操作下,大商內部更加的團結了。
所有的貴族全都齊心協力的往一個方麵努力,如此一來,所能調動的力量,以及所能發揮出的實力,自然更強了。
三是因為,隨著薑黎改革祭祀之力,本來大商有所衰弱的威嚴,竟然被重新樹立,再次得到了諸多諸侯的擁護。
這就是說,一旦大商朝周國開戰,那天下間的諸侯,勢必會有不少響應,跟著大商一起討伐周國。
同時,本來與周國站在同一陣線的諸侯國,也會出於種種顧慮,選擇袖手旁觀,不會出兵支援周國。
此消彼長之下,大商的實力大增,周國的實力大減,自然也就有了勝算。
若是再加上彆的優勢,那周國與大商間的差距就更大了。
就算是攻打周國,也不會元氣大傷,最多也就是傷筋動骨,算不得大事,隻需吞並周國,要不了多久就能恢複,甚至是變得更強。
這麼算下來,在場的貴族驚訝的發現,局勢徹底變了,周國可以打,且贏麵非常的大。
而相比較於攻滅周國所得的好處,攻打周國所付出的代價,實在算不得什麼。
念及至此,殿內貴族看向西伯侯的目光,一下子就變了,不再是尊敬與敬佩,而是貪婪,甚至是浮現了些許殺機。
他們雖然與周國有舊,但他們終究是大商的貴族,要以大商的利益為先。眼下既有機會滅了周國,那他們為何要猶豫?
那可是周國,最強的諸侯國,隻要將其攻破,就能獲得無窮無儘的財富,以及數之不儘的奴隸。
這種誘惑,真的很難讓人拒絕。
“嗯?”
本來不覺得有什麼的西伯侯父子,注意到眾人悄然改變的態度,眉頭不由皺了起來,心中更是充滿了憂慮。
周國內部雖然也不團結,但總體而言,較之大商還是強上不少。
起碼周侯的命令能得到貫徹,不似大商,帝辛下個命令,還要與國內貴族提前溝通,不然根本得不到執行。
這就是周國較之大商的優勢,可現在,這個優勢沒了,因此產生的後果就是,大商的實力,一下子就強出了周國一大截。
再加上彆的因素,若是仙道不乾預的話,那周國真的有可能被大商滅掉,成為曆史。
念及至此,西伯侯突然有些慌了,祖宗的基業,萬萬不能毀在他手上。
心中無數念頭轉動,西伯侯就欲開口說些什麼,可這時,卻聽薑黎說道:
“要說大商內部,最不穩定的因素,肯定是位於冀州的有蘇國了。”
“蘇侯蘇護,不知是得了誰的支持,竟然連續數年不來朝貢,不臣之心,可謂是儘展無疑。”
“大商若要討伐四方鬼神,在此之前,必須要將有蘇國這類懷有不臣之心的諸侯全數剿滅,徹底穩住天下的局勢才行。”
“不然,若是留著他們,在我大商與四方鬼神作戰期間,這些懷有不臣之心的諸侯,勢必會趁機作亂,壞我等大計。”
薑黎的突然開口,打斷了眾人的遐思,誰都沒有想到,他竟然沒有把矛頭順勢對準自己最恨的周國,而是對準了實力更弱了蘇國。
不是,九黎與周國連綿不絕的仇恨呢?這時候怎麼不提了?
眾人承認,有蘇國確實是大商內部不穩定的因素,可小小的有蘇國與周國相比,又算得了什麼。
滅了有蘇國,未必震懾的了其餘懷有不臣之心的諸侯,更震懾不了周國。可要是滅了周國,那勢必能震懾住所有的諸侯,一舉解決所有麻煩。
放棄攻打問題的源頭周國,轉而功打癬疥之疾的有蘇國,這是否有些本末倒置了?
眾人一時間,沒能猜透薑黎的想法。
可位於上方的帝辛,以及作為當事人的西伯侯父子,卻是在第一時間就洞悉了薑黎的真正意圖。
這是吃準了隻要西伯侯還在,周國非但不會造反,成為大商的敵人,反而會成為大商的助力。
所以特意留著周國,讓他們為大商衝鋒陷陣,儘可能的壓榨其潛力,並趁機削弱其實力。
這樣,就算未來西伯侯死了,實力大減的周國哪怕造反,也是難以掀起什麼波瀾。
不造反,那更好,帝辛作為天下共主,有的是辦法削弱周國,絕對能將其削弱成小國。
確實,周國作為大商最強的諸侯國,若是直接將其滅了,等於是自斷一臂,太過不智。
不如留著周國,讓他為大商衝鋒陷陣。這樣既能削弱敵人,也能削弱心腹大患周國,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關鍵的是,薑黎這是陽謀,不怕西伯侯發現。
他就是發現了又如何?他能做什麼?他什麼也做不了,隻能默默的聽從帝辛的命令。
因為帝辛不是昏君,將他召來朝歌之後,不僅沒有虧待他,反而大大的重用他,封他為三公,給予他應有的權利與殊榮,甚至是將製訂商禮這樣的頭等大事交給他們父子來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