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03章 若非水殿龍舟遊,怎和大禹論勳功!

第103章 若非水殿龍舟遊,怎和大禹論勳功!(1 / 1)

推荐阅读:

大明!

老朱看到楊廣的畫像,立刻搖頭道:

“這隋煬帝太過殘暴,短短幾十年就把好端端的江山玩沒了。”

“這樣的皇帝,根本不值一提!”

雖然朱元璋不是什麼飽讀詩書之人,但對曆史還算了解不少。

事實上,楊廣和李世民兩人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都是靠著手段上位的狠角色。

他們一個比一個會玩權術,也都不是什麼清心寡欲之人。

可偏偏,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卻天差地彆。

楊廣幾乎成了暴君的代名詞,而李世民卻是後世稱頌的“千古一帝”。

楊廣那是殺兄弑父、欺壓兄嫂的狠人,可李世民的手段也沒乾淨到哪去。

為啥一文一武、一黑一白,評價差這麼多?

說到底,楊廣的手腕不夠硬,德政也沒堅持多久。

朱標站在一旁,略作思索後道:

“父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隋煬帝雖有諸多失德之處,但有些政策對百姓而言,並非壞事。”

“比如開科舉、挖運河,確實是有利於社稷之舉。”

“高祖李淵給他定諡號,隻記過失、不論功績,這確實偏頗了。”

聽到兒子的分析,朱元璋也不氣,反倒笑了笑道:

“你小子讀的書,比咱是多。”

“罷了,是非功過,終歸要讓後人評判。”

天幕繼續說道。

【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衛國公。】

【母親則是獨孤家的嫡女獨孤伽羅。】

【爺爺楊忠,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

【在十三歲以前,楊廣的身份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

【十三歲時,家中局勢突變,他搖身一變,成了皇族子弟。】

【其父楊堅篡北周稱帝,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

【立長子楊勇為太子,而楊廣則被封為晉王。】

【楊廣容貌俊美,勤學刻苦,性格沉穩,朝中對其頗為看好。】

【相士觀察其麵相,甚至斷言他將來“貴不可言”。】

【太子楊勇奢華浮靡,沉溺女色,冷落正妻太子妃,導致妻子膝下無子,這惹惱了獨孤皇後。】

【相比之下,楊廣卻聰慧過人,禮遇賢士,對蕭妃專情,這令朝野和帝後都大加讚賞。】

【隨後,楊廣勾結權臣楊素,設局陷害太子楊勇。】

【最終,楊勇被廢,楊廣得以取而代之,登上太子之位。】

【成為儲君後,楊廣表麵恭謹,步步為營,博得隋文帝信任。】

【隋文帝多次在朝臣麵前稱他仁孝有德,是治國良材。】

【直到隋文帝臨終前,才終於識破了楊廣的真麵目。】

【當時楊廣與楊素密謀登基,書信卻意外被隋文帝截獲。】

【恰巧此時,寵妃陳夫人告狀,說楊廣非禮於她。】

【隋文帝大怒,準備下詔廢太子楊廣。】

【消息傳到楊廣耳中,他立即聯手楊素,封鎖皇帝寢宮,並派親信暗中將父皇殺害。】

【楊廣登基後,對朝中舊臣大肆清洗,隨後又偽造遺詔,逼死哥哥楊勇。】

【………】

楊廣設計陷害兄長,才得以取代太子之位。

而當太子期間謹慎行事,才漸漸博得父皇信任,

可真麵目暴露後,竟狠下毒手弑父登基。

他乾的這些勾當,注定要被曆史釘在恥辱柱上。

眾多皇帝繼續往下看,不禁神情凝重。

【楊廣為何成了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之一?】

【因為他沉溺聲色,勞民傷財,最終把好好的天下折騰沒了。】

【但從另一麵來看,他也曾推動過重大改革。】

【如開鑿大運河、營建洛陽新都、實行科舉製度。】

【他既有宏大的治國誌向,也有駭人的殘酷暴政。】

【他是遠見卓識的雄主,又是揮霍無度的暴君。】

【楊廣剛登基沒多久,便下令修建東都。】

【每月征調民工達兩百萬人之眾,之後便將國都遷往洛陽。】

【這座新都洛陽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堪稱大隋國力鼎盛的象征。】

【一度成為世界級的繁華之地。】

【緊接著,楊廣又命工匠打造大批豪華龍舟與高樓巨艦,準備巡遊江都。】

【他主持開鑿大運河,使得南北水運貫通。】

【這大大推動了南北地區的經濟往來。】

【而這一工程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

【後世有文人曾以詩詠歎:“若非水殿龍舟遊,怎和大禹論勳功。”】

【此外,楊廣還推行了影響深遠的科舉製度。】

【這一製度堪稱古代選才的一次重大變革。】

【它打破了門第壁壘,為平民百姓提供了出頭之機,也替國家培育了大量實用人才。】

單從這些政令來看,確實稱得上是利國惠民之策。

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區域聯通,為隋朝的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而科舉的實施,更有著深層的政治目的——

限製權貴門閥的勢力,打開寒門子弟晉升的通道。

……

大秦!

始皇帝注視著天幕上閃現的畫麵,神色微動,輕聲點評:

“隋煬帝此人,所行之政不全無可取之處。”

“科舉之製,既能令寒門奮發向上,又能為帝國選拔有識之士。”

他不禁回想起當年商鞅變法之時。

那一場深刻的改革,讓秦國如蛟龍出淵,強盛無比。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實行軍功授爵。

凡戰場立功者,不論出身高低,皆可獲得爵位與封賞。

正因如此,秦人個個爭先恐後,勇猛如狼。

全秦之民,皆不懼戰!

靠著這股子氣勢,秦國橫掃諸侯,六國震顫。

然而,這場改革也得罪了當權貴胄,商鞅雖立大功,最後仍被車裂於市。

但即便如此,始皇也深知——

大秦能有今日之盛,正是靠著商鞅的變法打下根基。

“隋煬帝此舉,或許也是為了削弱舊貴族的勢力。”

始皇心中暗自思忖。

雖其人生活放縱,卻並非無能昏庸之君。

這時,扶蘇躬身上前:

“父皇,孩兒認為,科舉之製對帝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今大秦一統天下,戰亂漸息,軍功日益難得,現在當轉以文治為本。”

“若我大秦也行科舉,不僅可集天下英才為用,也能讓寒門子弟看到希望。”

扶蘇一番話,道出了當前局勢之變。

秦國如今戰事稀少,再靠軍功上升之路,已不現實。

科舉製度恰逢其時——既能廣納人才,又能穩定民心。

此舉,正合大勢所趨!

始皇聞言,大喜過望:“善!”

“此事,就由你去籌劃推動。”

……

漢武帝時期!

劉徹端坐案前,聽到科舉之策,不由眉頭舒展,頻頻頷首。

他心知,治國安邦,最緊要的就是人才。

無數次戰爭與改革,背後若無智者輔佐,皆難長久。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