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朱允炆還算有點骨氣,至少沒有選擇倉皇逃走。”
“但如此一來,難道還能抵擋燕王的進軍嗎?”
“他的確不怯懦,但已無退路。”
始皇帝稍微一頓,輕輕說道:
“朱允炆並非膽怯,但他若選擇逃走,或許還有一線機會。”
扶蘇有些遲疑地回應:
“但他不逃,難道不等於絕路嗎?”
始皇帝深沉地看了他一眼,搖了搖頭:
“大明朝廷的氣數已儘。”
“民心渙散,士氣也低迷。”
“若朱允炆真逃,恐怕也隻是蝸居東南。”
他轉向扶蘇,問道:
“如果有一天,我的大秦麵臨敵軍壓境,扶蘇,你將如何應對?”
扶蘇毫不猶豫地回答:
“父皇,我必和大秦共生死!”
始皇帝點點頭,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
……
大漢!
未央宮內,漢武帝不屑地搖頭:
“朱允炆的做法太過天真了。”
“京師雖然重要,但若他能重整旗鼓,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方孝孺簡直是個死腦筋,居然在這種時候勸他固守京師!”
漢武帝輕輕歎了口氣,繼續道:
“眼下最佳的策略是離開京城,暫時避開燕王的鋒芒。”
“大明雖敗,但東南一隅仍有希望恢複。”
“如果留在京師,那就是自投死地。”
“朱允炆身邊的人,大多是些愚笨之輩。”
“齊泰雖然還算有點眼光,但黃子澄與方孝孺,簡直是誤國之臣。”
“他們的計策看似高尚,但完全脫離現實,實施起來幾乎不可能。”
如果沒有他們這些策馬前行的智謀,靖難之役也許根本不會發生。
劉徹緩緩看向身旁的兒子,眉頭輕皺,語氣沉穩:
“你要學會識人用人,眼光得夠毒辣。”
“像那種滿腦子古板思維的腐儒,是絕對不能用的。”
劉據聽後點了點頭,滿是好奇地問:
“若是有一天,大漢淪落到如此境地,父皇您會如何應對呢?”
漢武帝微微一笑,眼中透露出一絲傲氣與自信,隨即揮了揮手:
“你老子絕不會落到這般境地!”
“兵臨城下?朕是帶兵去彆人城下!”
……
大唐!
李世民也對朱允炆最後的決策感到不以為然。
“身為帝王,理應有與國家共存亡的決心,但更應明白何時該作何種抉擇。”
李世民說道:“燕王如今的氣勢如此強大,若是適時退讓,或許還能找到機會。”
長孫無忌緊隨其後說道:
“靖難之役的結局,已經接近尾聲。”
“雖然京師城池堅固,但也未必能抗住朱棣的大軍。”
李世民輕輕應道:“若是換作是我,決不會步入此局。”
他繼續搖頭:“朱允炆無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原本擁有如此優勢,卻被自己的親叔給輕易擊敗,真是可悲。”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儘管如此,朱允炆至少還保有一絲朱家人的氣節,不願逃亡。
“但這天下,已經是朱棣的了。”
李世民沉聲道。
……
大明!
此時,在奉天殿的老朱,看著即將渡江的燕王朱棣,長歎了一口氣。
“都已經渡江了,接下來的就是直指京師了。”
他喃喃自語道。
即便朱允炆試圖讓齊泰和黃子澄東南募兵。
但如今的朝廷早已兵敗如山倒,哪裡還能召集到可用之兵?
“能征善戰的精銳早已被打散,要招募的新兵,如何能與朱棣的老軍抗衡?”
老朱感歎道,眉頭緊鎖。
他開始懷疑,朱允炆是否真的有擔當,是否能夠擔起大明的命運。
或許從此刻起,朱允炆已經從繼承人名單上被劃去。
“看得令人心煩!”
“選了這麼個不成器的繼承人,真是丟人!”
老朱自嘲道,心情極度沉重。
即便朱允炆有半點能力,也不會讓局麵如此糟糕。
他不禁想到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
原本以為這些人才會有出奇的謀略,卻沒想到他們同樣愚昧無知。
尤其是方孝孺,真是迂腐得不可救藥,讀書讀傻了吧。
朱棣看到老爹滿臉的不悅,輕輕地後退一步,護住了身邊的眾人。
……
天幕畫麵內。
靖難之役,似乎已經走到了儘頭,京師的命運已經注定。
然而,沒人料到,這一切會發生得如此之快。
京師經過數十年精心修築,城牆堅固,防守嚴密。
燕王大軍如果想攻城,必定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就如同北平攻防戰,麵對李景隆的數十萬大軍,朱高熾曾經堅守了整整四個月。
然而,朱棣來到京師後並未急於出手。
相反,他選擇先放行城中的逃亡民眾,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通通放行。
然後通過射信向城內傳遞信息,借此瓦解京師的防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金川門是京師防線最重要的關口,負責防守的是朱橞和李景隆。
當朱棣的大軍趕到時,朱橞與李景隆竟然主動打開了城門,迎接燕軍入城。
京師陷落,朱棣幾乎沒有費多少力氣,便直接進入了皇宮。
眼前的景象讓人震驚,宮內火光衝天,混亂至極,硝煙彌漫,百姓四散奔逃。
最重要的目標,是找到朱允炆。
然而儘管朱棣的麾下仔細搜尋,皇宮中竟然沒有發現朱允炆的身影。
朱棣猛地撲向一具被烈火焚燒過的屍體,淚如泉湧,哽咽著呼喊:
“允炆!”
“你四叔來幫你了!”
“…………”
不久後,悲痛欲絕的朱棣,在文武百官的擁立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他命令方孝孺為自己起草即位的詔書。
然而,方孝孺卻始終不肯妥協。
“方孝孺,你就不怕朕誅了你的九族嗎?”
麵對朱棣的怒吼,方孝孺毫不畏懼,回應了那句傳世之辭:
“你若誅我十族,又如何?”
隨即,畫麵切換!
在一片血光之後,朱棣終於坐上了帝位。
年號永樂。
旁白的聲音從天幕中傳來。
【太子朱標的意外去世,成為靖難之役的前兆。】
【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曆經四年,成功靖難。】
【最終登上帝位,成為曆史上唯一一位憑藩王身份成功篡位的帝王。】
【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令大明失去了三十萬青壯。】
【但也為永樂盛世的奠基打下了基礎。】
【當鄭和的寶船錘響長江邊,《永樂大典》的墨香彌漫文淵閣——】
【人們似乎忘記了那個在戰火中消失的年輕帝王。】
【五征漠北、通運河、修築永樂大典,這位新帝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直到他在榆木川的雙眼永遠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