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辯解。
往日他總愛在父皇麵前替弟弟們求情,替宗室遮風擋雨。
可這一次,他卻是為了自己的兒子……
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啊!
看看這不孝子乾出的荒唐事。
連你十二叔都能被你活活逼死!
真是罪孽深重!
朱標平日裡待那些弟弟一向親厚。
可見他極為看重家人之間的情分。
他也絕不會因為擔心弟弟們將來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先下手為強。
因此,朱允炆這番所作所為,在朱標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父皇前不久還信誓旦旦地表示:絕不容許皇室親人之間兵戎相見!
結果才沒幾天——
在天幕中,就播放出了朱允炆削藩逼死叔父的片段。
朱標隻覺得臉頰火辣辣的,像是被人狠狠扇了幾個耳光!!
真是不孝啊!
老朱揮了揮手,歎息道:
“你不必太在意。”
“咱還沒昏庸到那般地步。”
“未來如何,誰也說不準。”
“老大你說是不是?”
“咱當然不會因這些傳聞就懲處孫兒。”
“………”
骨子裡,老朱其實還是疼愛這個孫子的。
孩子做錯了事,多加訓導便是,犯不著動怒發火。
跪在一旁的朱棣眼睛瞪得老大。
父皇!
你方才對我可不是這樣講的!
那刀,可是差點貼我額頭了!
……
永樂時期!
朱棣看到天幕放出了建文削藩的始末,頓時鬆了口氣。
“若非當年十二弟以死相逼,那位大侄子又步步緊逼。”
“我未必真會起兵相向。”
“………”
朱棣自問內心無愧。
雖然父皇立朱允炆為繼承人,他心中雖有不甘,卻從未生起篡位之意。
建文登基之後,他隻想著守好北境——
守護大明江山,為父親和兄長守住這基業。
即便被猜疑,他也認了!
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罷了。
你做你的天子,我鎮守我的燕地!
但那位大侄子實在太狠了,根本不肯放過他!
為了家族上下的安危,朱棣唯有被迫起兵,發動靖難!
“唉——!”
一旁的朱高熾輕輕一歎。
“這場靖難之役,使得多少百姓顛沛流離。”
“不過皇爺爺終究會明白爹的苦衷吧。”
他心中更多思考的是這場戰火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
大明建國初期,國運方才稍穩。
可一場內戰,又幾乎讓國家倒退幾十年!
“建文無德無能,枉為帝王,不起兵難道等死嗎!”
金豆子忍不住大聲辯解。
朱高燧也連忙點頭:
“二哥說得對!”
“我們本無反心,是建文太逼人了!”
“若不是他咄咄逼人,我們又怎會反他?!”
朱棣聽著兒子們的發言,不由歎了口氣。
他轉頭看向朱瞻基。
這個朱高熾的長子,號稱大明的“好聖孫”。
靖難那年,朱瞻基剛出生不久,雖無參與,但卻間接成為一份“助力”。
那天夜裡,朱棣做了一個夢。
夢中,父皇朱元璋將一塊巨大的圭玉賜予他。
古禮之中,大圭代表王權。
朱元璋在夢裡對他說:
“此子為傳世之孫,福澤綿長。”
醒來之後,就有仆人來報,說孫兒朱瞻基誕生。
夢中所見,竟和現實印證。
朱棣趕緊前往探望,隻見這孩子英氣逼人,神態竟與他幼時有幾分相像。
朱瞻基的到來,堅定了朱棣起兵的決心。
他將孩子留在身邊親自撫養,後來更是立他為皇太孫。
“你小子以後千萬彆學你那位建文皇叔。”
“聽明白了沒?”
“否則我在黃泉之下,也得踹你幾腳。”
朱瞻基忙點頭:
“孫兒怎敢啊!”
“從小跟著爺爺長大,自然懂得分辨是非。”
朱高熾聽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這個孩子,雖年輕氣盛,但確實有些氣度。
而朱高煦和朱高燧聽在耳裡,神色頓時變得難看。
父親這番言語,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什麼吉兆!
老大之所以穩坐太子之位——
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這個“寶貝兒子”得了老爹歡心。
建文是父親的侄子,朱瞻基則是他們的侄子。
誰敢保證這位大侄子,將來不會仗勢欺人?
……
天幕中的畫麵還在繼續。
畫麵中,朱棣已舉兵起事!
在起兵前,他在府中裝瘋扮傻,消息飛速傳至京都。
朱棣在大街上瘋跑亂叫,對著人群嚎啕不止。
甚至搶路人吃食,狼吞虎咽。
白日裡在馬路上打地鋪,風餐露宿,完全一副瘋癲模樣。
“燕王瘋了”的傳言迅速傳遍北平。
隨後傳至京城,傳入建文耳中。
但朱允炆並未貿然下結論。
而是派了兩批人,一明一暗前往燕地探查真假。
結果,探子回報說:
“正值酷暑,朱棣卻披著棉衣圍火烤身。”
“而他口中竟然念念有詞,神情癲狂。”
派出去的人見狀,認定朱棣已瘋,回宮複命。
那時,朱棣的兩個兒子——
朱高熾與朱高煦,尚在南京為質。
建文得知燕王瘋癲後,便放心地放他們回北平。
也正是這一步,讓朱棣徹底放下顧忌,悍然起兵。
他裝瘋賣傻的意圖有二:
一是拖延時間,為戰事做準備;
二是借此將兩個質子接回,斷絕後顧之憂!
當時的朱棣,已經被建文削權,手中勢力大減。
身邊可用兵馬,僅有八百人。
而朱棣以八百兵馬清除府內奸細以及建文帝安插的探子。
緊接著迅速拿下北平各城門。
身為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婿、鎮守北疆的藩王,燕王在將士心中的威望極高。
因此,他極快便掌控了北平城及其軍權。
穩住北平後,朱棣迅速掃清周圍勢力,使麾下兵力迅猛增長,擴展至數萬。
可即便他起勢順利,現實仍冷酷無情。
畢竟,朱棣與朝廷之間的力量懸殊過於巨大。
燕軍不過盤踞一地,地窄人少。
朝廷卻在政治、兵員、糧草等各方麵占據著決定性優勢。
這也就是為何曆朝曆代,沒有一個藩王能徹底翻盤中央權威。
但讓人意料之外的是,靖難之役的發展,卻遠超所有人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