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該起義時,就必須起義!!

第1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該起義時,就必須起義!!(1 / 1)

推荐阅读:

最是無情帝王家。

翻閱曆史,不難發現——

為了爭奪皇權,兄弟相殘的情形幾乎屢見不鮮。

即便像李世民這樣雄才偉略的帝王,也未能免俗。

在那場震動大唐的玄武門之變中——

李世民親手斬殺了長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才最終登上了皇位。

儘管李世民之後創造了無數輝煌,引領大唐盛世。

但如果隻是看玄武門之變本身,肯定會被後世之人非議。

老朱卻不希望自己的兒孫走上這條路。

他最厭惡的,就是骨肉相殘。

幸運的是,眼下這些兒子還算有良心,並未抱有權力野心。

但誰能保證,後來的皇帝不會心生異念呢?

聽到父皇的提醒,朱樉、朱橚、朱棣等皇子臉色一沉。

父皇這番話,顯然是在警告他們,彆有不切實際的企圖。

更彆因皇位而做出危及宗室的事情。

這個問題極為微妙。

如果你直接反駁,可能會引來父皇的不信任。

但如果你選擇沉默,又可能被解讀為心中有鬼,不敢表態。

無論如何,都是進退兩難。

幸運的是,就在大家感到困窘時,朱標挺身而出:

“父皇您誤會了。”

“他們怎會有這樣的念頭?”

“平日裡,他們隻要彆做出什麼不慎之舉,能讓我這個當哥哥的安心,已經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一句話,朱標巧妙化解了尷尬,也替其他皇子們擋了鋒芒。

朱棣等人紛紛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

好大哥!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

“你們大哥說得對,要少惹事。”

“尤其是你,老四。”

被點名的朱棣,硬生生擠出一絲笑容,恭敬回應道:

“父皇、大哥教誨,我必定謹言慎行。”

朱元璋的訓話在朱標輕描淡寫的掩飾下,似乎並沒有引起更多注意。

畢竟,朱棣等人從未有過篡位之心。

大哥不僅是一個稱職的太子,還是大家心目中無可挑剔的大哥。

未來,他注定將成為一位偉大的皇帝。

這是所有皇子的共識。

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哥的領導下,做好自己。

然而,在場的唯一一個聽得最為認真、思慮最深的,卻是朱標身邊的朱允炆。

他認真聆聽著父皇的教誨,默默點頭。

“殘忍地屠戮骨肉,最終隻會留下一生的汙點。”

“就像太宗文皇帝那樣,玄武門之變,雖為壯麗一時,卻永遠是他無法擺脫的黑曆史。”

“………”

朱允炆在心裡警告自己:若有朝一日有機會登上帝位,絕不可再對自己的親人動刀。

但事實上,他並不認為自己會有機會。

畢竟他不是皇長孫。

在朝堂上,眾大臣看著和諧的朱元璋一家,心中不禁感慨萬分。

若是父子如此和睦,確實是天作之合。

然而,眼前的景象,卻並非表麵看起來那麼簡單。

此時的大殿,實際上是三龍並立。

……

明成祖時期。

朱棣驚訝地望著眼前突然出現的天幕。

他身旁站著的是:一臉憨厚的朱高熾。

不時帶著微笑的漢王朱高煦。

以及話多心高狂妄的朱高燧。

天幕中,正播放著扶蘇和被魔改的視頻。

幾人看後各自發表了不同的評價。

朱棣說道:“扶蘇倒是有點軟弱。”

“但若是能真正起兵,未必不能成就大秦盛世。”

朱棣對扶蘇的手段並沒有什麼反感。

畢竟,他自己也是通過如此手段登上了帝位。

他可不認為自己是在謀反——

那是逼不得已之舉,迫於無奈才起兵清君側。

體態豐腴的朱高熾微微點頭。

“扶蘇雖然孝順,但顯得過於愚鈍。”

“仁愛,並非隻會一味寬容。”

朱高熾平時總是笑臉相迎,看起來憨厚無害。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手段,或者缺乏足夠的智慧。

否則,當年他怎能堅守北平城不倒?

這位外表溫和的太子,實際上是大明朝最具權勢的人物。

在他監國十多年的歲月裡,無數官員都出自他的門下,在朝中擁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力。

隻是他一向低調,平日不喜歡引人注意。

“該起義時就應該起義!!”

“當年建文帝也正是將我們家逼上了絕路,才迫不得已發動靖難之役。”

漢王朱高煦突然開口,他的聲音如雷貫耳。

他的脾氣和朱棣一脈相傳。

看完扶蘇的原版視頻後,他心中的怒火幾乎要爆發出來。

反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一封賜死詔書就束手就擒。

該起義時,就必須起義!

什麼靖難、清君側,這些都不過是表麵文章,實際上不就是謀反嗎?

站在一旁的狂妄居士沒有言語,隻是微笑著看著自己的父親。

朱棣的眼神銳利,掃過眼前的三位兒子。

然後他再一次看向天幕,心中不禁長歎。

對於太子之位,他心中充滿了憂慮。

隻要自己一離開京城,太子就得臨時監國。

長子監國已有十餘年,朝政處理得井井有條,穩重嚴謹,無絲毫懈怠。

他的能力一直得到百官們的讚譽。

朱棣對長子十分信任。

如果長子能夠繼位,大明必定會迎來一個賢明的君主。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他有一個優秀的孫子,朱瞻基!

自從朱瞻基年幼時便由他親自培養,這位聖孫堅定了他當年發動靖難的決心。

如果長子能順利繼位,那麼至少三代皇帝都不會出現昏庸之輩。

然而,問題在於,老二和老三並不會輕易接受這種安排。

老二的性格完全繼承了自己的脾氣。

而老二和老三長期在外征戰,在軍中擁有極高的威望。

尤其是老二——漢王朱高煦。

如果他想起義,揭竿而起,必然會有許多將領響應。

到時,長子該如何應對?

難道再來一場靖難之役?

無論最終誰勝誰負,這對國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

作為靖難之役的親曆者,朱棣比任何人都明白其中的代價。

國家動蕩,百姓疾苦。

但如果把皇位傳給老二,問題同樣不少。

那些文官集團,如何能心甘情願讓武功卓著的老二繼位?

朝堂是否會動蕩不安?

老二是否會如他一樣,迷戀征戰與用兵?

這種局麵對國家的長遠發展,顯然不利。

雖然朱棣熱衷於征戰四方,但他清楚,接下來的幾十年,需要的是百姓的安穩生活。

戰爭必須結束,要與民休養生息。

隻有這樣,國家才能實現穩定與富強。

因此,眼下的大明最需要的是一位仁德的皇帝。

長子,是最合適的繼承人。

朱棣輕撫著自己花白的胡須,目光深邃地盯著天幕,心中已經開始盤算未來的種種。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