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剛剛經曆了和匈奴的大戰。
成功奪回了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麵,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本應是歡慶的時刻,一切的榮耀和喜悅——
卻在聽到“戾太子”三個字後瞬間煙消雲散。
不隻是失望,甚至連劉徹的心中湧上了無處發泄的狂怒。
“戾太子??!”
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戾”字雖是惡諡,但背後還有另一層含義。
有功卻失德,便為“戾”;若無功而有心,便稱“罪”!
僅僅這一個諡號,便讓劉徹聯想到了許多的可能。
太子劉據定然是被逼迫做了什麼,才會被賜予這等惡諡。
譬如謀反?
可是他又為何要謀反?
就在這時,劉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長公子扶蘇之死。
扶蘇為何謀反?
不正是被奸人所蠱惑,迫不得已才走上這條路?
倘若扶蘇不反抗,他也許早已被矯詔賜死!
可是,這樣的事,誰能做得出來?誰敢如此陷害太子?!
突然間,劉徹的眼中閃現出無法壓抑的憤怒與威嚴。
他目光如刀,掃視著殿中的群臣。
“誰敢做此事?”
劉徹的聲音低沉而充滿壓迫感:
“若讓我知道是誰,必將滿門抄斬!”
大殿內的臣子們,無一敢抬頭,與他對視。
每個人都低垂著頭,內心充滿了恐懼。
其實,殿中的所有人心頭也充滿了疑惑——
劉據怎可能是戾太子?!
明眼人都知道,劉據繼位的事幾乎是板上釘釘。
他的母後,衛皇後,深得皇帝寵愛。
舅舅衛青位高權重,是大司馬、大將軍。
表兄霍去病,屢立戰功,剛剛大破匈奴,深受帝王寵信。
衛家五侯,外戚顯赫。
而劉據本人,性格寬厚仁愛,深得百官與百姓喜愛。
他怎會是戾太子?
誰也不明白,發生了什麼意外。
更不用說,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帝國支柱——
誰敢在他們麵前做出不利太子的事?
就霍去病那脾氣,不衝進府邸打人,那才怪呢!
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
扶蘇和劉據的故事,成為了後世曆史的經典。
而對李世民和朱元璋而言,他們隻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了解其中的內幕——
卻不會產生像漢武帝一樣的情感波動。
李世民回顧大漢曆史時,淡然一笑:
“近代之中,能夠統一天下、拓展疆域者,非秦始皇與漢武帝莫屬。”
“秦始皇暴虐,至其子則亡。”
“漢武帝驕奢,差點兒斷送國家命脈。”
李世民對始皇帝和漢武帝的評價冷靜而簡潔。
在他心中,漢文帝才是最理想的帝王。
他推崇文治為主、民生為本的治國理念,認為隻有贏得百姓的支持,才是穩固帝位的根本。
儘管如此,李世民也認可漢武帝的功業——
開疆拓土,的確是一項不朽之偉業。
但李世民自己同樣是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
他知道,若想成為大唐的最佳繼承者,便必須在文治與武功之間找到平衡,做到極致。
挑選繼任者,他也格外謹慎。
“戾太子劉據,仁德寬厚,原本是理應繼位的首選。”
“但遺憾的是,武帝被奸人蒙蔽,導致巫蠱之禍,錯失了這次機會。”
房玄齡感歎道。
而杜如晦則補充說:
“不完全是這樣,父子之間的隔閡才是悲劇的根源。”
“武帝與戾太子之間,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才引發了那場悲劇。”
巫蠱之禍,這場悲劇讓漢武帝晚年痛失了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
隨之而來的,是整場權力鬥爭,掀起了劇烈的波瀾。
漢武帝族滅了那些和太子有關的親近之人。
“漢武帝對兒子劉據有深厚的感情,否則也不會親手修建思子台。”
長孫無忌也緩緩說道。
至於巫蠱之禍究竟為何發生,史書並沒有定論。
或許,這本就是武帝一手策劃,試圖借此清除外戚衛氏的影響,為未來的帝王掃清障礙。
然而,事情發展超出了他的控製。
一旦爆發,便再也無法收拾。
雖然漢武帝從未真正想要殺害劉據,可最終,劉據選擇了自儘。
巫蠱之禍,牽涉的人物眾多。
是足以動搖朝廷的根基,直接影響了帝國的穩定。
此事,也被許多後世史學家認為是西漢從盛轉衰的分水嶺。
李世民凝視著天幕,神情漸漸陷入了深思。
王朝的未來,尤其是權力的交接,決定著未來數十年的局勢和國運。
這讓他不禁聯想起了漢武帝。
如果沒有巫蠱之禍的乾擾——
大漢的繼承或許會順利交到劉據的手上。
而劉據的仁德治國,或許會給後來的局勢帶來完全不同的局麵。
因此,太子的更替,的確是極為關鍵的事情。
李世民的思緒又回到了剛才的那個問題。
承乾,是否還能繼續擔任太子?
若是不立承乾,改立青雀為太子,是否會引發宮廷內外的動蕩?
現在他還在位,若出現些許波瀾,自己完全能夠壓下去。
但若承乾一旦被廢,心中難免會有怨恨甚至不滿。
甚至,不排除他會因此心生異誌,或者……謀反!
若是青雀登基為帝,在處理承乾和稚奴之間的兄弟關係時,難免會有不可避免的衝突。
李世民長長歎了口氣,神色逐漸顯得有些蒼老和沉重。
這時,他終於明白當年父親在決定王位繼承時的猶豫和無奈。
當時的李世民年輕氣盛,滿懷壯誌,怎會懂得為父為母的難處?
如今身處此位,他深刻體會到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憂慮。
“若有一日,承乾如劉據般起兵謀反,我又該如何處置?”
李世民心頭一陣沉痛。
他不希望重蹈覆轍,看著下一代為權力而相互殘殺。
更不想自己最終不得不親手做出痛苦的決定。
“唉……”
他無奈地歎息一聲。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聽到他這聲歎息,心中便已明白李世民此時的心情。
他們都默默低頭,沒有再多言。
至於太子的繼位問題,最終還需要陛下自己決斷。
此時,東宮之內。
李承乾卻正處於另一種複雜的心情之中。
在看完第二個扶蘇視頻後,內心情緒的波動幾乎要將他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