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先事劉璋,又事劉備,後被諸葛亮廢為平民。
李嚴早年曾在荊州牧劉表手下擔任郡吏,以才乾著稱,曹操攻占荊州後,李嚴西去益州,被益州牧劉璋委任為成都縣令。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攻打益州,劉璋命李嚴率軍前往綿竹阻擊劉備。李嚴臨陣投降,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任命李嚴為犍為郡太守、興業將軍,李嚴先後率部平定境內賊匪及蠻夷叛亂,升任輔漢將軍。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李嚴官拜尚書令,次年劉備病逝,遺命李嚴奉協助諸葛亮輔政,李嚴升任中都護。
後主劉禪繼位後,李嚴獲封都鄉侯,假節,加授光祿勳,後來又轉任前將軍。諸葛亮駐兵漢中,
李嚴負責處理後方事務。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升任驃騎將軍。次年,諸葛亮兵出祁山,
命李嚴催督運事,因軍糧不繼,李嚴假作詔書令諸葛亮退軍,因此獲罪被廢為平民。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卒,發病而亡。
李嚴以善於處理政務而著稱,諸葛亮曾因此稱讚他。
但李嚴獲罪後,諸葛亮在公文中指責李嚴接受君恩卻不思報效,存有奸詐之念,亂政違法。
蜀國大臣陳震、楊戲也認為李嚴心懷狡詐,以致犯罪被貶。
後世對李嚴評價不高,陳壽評價李嚴“性自矜高”,雖然身為顯貴大臣,卻招災致禍,咎由自取;現代學者餘名俠也認為李嚴狡詐自私,沒有公心。
李嚴是南陽郡人,早年曾在家鄉擔任郡吏,因為才乾突出而被人所知,荊州牧劉表曾派遣李嚴巡視各郡縣。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時值劉表去世,其子劉琮繼任荊州牧,率眾投降超曹操。
當時李嚴在秭縣擔任縣長,於是向西進入益州,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成都縣令,同樣以能乾知名。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提拔李嚴為護軍,費觀為參軍,率軍前往綿竹(今四川綿竹縣東黃許鎮)阻擊劉備的軍隊。
李嚴與費觀率領部眾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次年夏天,劉備率大軍抵達成都城下,圍城數十日,最終劉璋出城投降;劉備占領益州,
大舉犒賞將士,李嚴被提拔為興業將軍,出任犍為郡太守。此時益州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
劉備遂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共同製定《蜀科》,奠定了蜀漢法律體係的基礎。
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人在郪縣起兵造反,招集起數萬人的隊伍,攻打資中縣。
當時劉備正在漢中與曹操作戰,無法分兵平叛,李嚴也沒有向漢中的軍隊求援,而是帶領本郡的五千人馬前往討伐平叛,
斬殺了馬秦、高勝等叛亂首領,他們的餘黨自然潰散,李嚴不加追究,全部登記在冊,恢複他們的百姓身份。
不久,越嶲郡的蠻夷部族首領高定叛亂,派遣軍隊包圍了新道縣。李嚴率軍馳援平叛,很快就擊敗了敵人,
餘眾都潰散而逃。李嚴也因功升任輔漢將軍,依然兼任犍為郡太守。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大軍攻打孫吳,遭遇夷陵戰敗,率殘兵退守永安(今四川省奉節縣)。
劉備征召李嚴前往永安行宮,提拔他擔任升任尚書令。次年,劉備病重,李嚴與丞相諸葛亮共同接受遺詔輔佐,
輔佐繼位為帝的後主劉禪;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率內外一切軍事指揮,並留在永安縣鎮守。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授光祿勳。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又升任前將軍。
諸葛亮要出兵進駐漢中,為北伐曹魏做準備,李嚴負責處理後方事務,從永安轉移到江州(今重慶渝中區)駐紮;
征西將軍陳到接替李嚴駐守永安,陳到的軍隊也歸屬李嚴指揮。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升任驃騎將軍。同年秋天,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馬懿取道西城,
張郃取道子午穀,曹真取道斜穀,兵分三路大舉進攻漢中。諸葛亮命令李嚴緊急帶領兩萬人馬馳援漢中;
諸葛亮又上表後主劉禪,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擔任江州都督,統率江州地區的軍隊,
負責處理李嚴離開後的公務。因為大雨衝斷道路,曹真等人被迫退軍。
諸葛亮屯兵漢中,考慮到第二年要出兵北伐曹魏,任命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代行丞相職權,處理丞相府的公務。
這一年,李嚴改名為李平。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興兵北伐曹魏,率領大軍進攻祁山(今甘肅省禮縣祁山),
魏將司馬懿、張郃率軍趕來援救,兩軍相持。當時李嚴在後方負責督運糧草,時值夏秋之際,
碰上連降大雨,軍糧供應不上。李嚴於是派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前往拜見諸葛亮,告知讓其退軍;諸葛亮依從,率領大軍退回。
李嚴聽說大軍退回漢中,卻又假裝感到吃驚和意外,還詢問諸葛亮“軍糧充足,為什麼要撤回”,
想以此來為自己沒有完成糧草督運的任務開脫罪責,以此推脫是諸葛亮進兵不力的責任。
李嚴又上表給後主劉禪,表示大軍是故意撤退,以誘敵深入,然後發動進攻。
諸葛亮將李嚴前後親筆寫的書信、奏疏的詳細內容都展示了出來,結果證明李嚴的說法前後矛盾。
李嚴理屈辭窮、困窘萬分,隻得坦白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諸葛亮上表給後主劉禪,認為李嚴積蓄私產、沽名釣譽,諸葛亮當初鎮守漢中想調取李嚴的兵馬,
李嚴卻一再阻撓,反而要求劃分五個郡讓他當巴州刺史;去年諸葛亮西出祁山,命令李嚴留守漢中,
李嚴卻拿曹魏司馬懿開府治事的特權說事,想以此威脅諸葛亮讓自己開府。
因此,諸葛亮才提拔他的兒子李豐督領江州,給與優待,以安撫李嚴,保證北伐順利。李嚴到了漢中後,
諸葛亮將丞相府的事務都委托給他,群臣都奇怪,為什麼諸葛亮厚待李嚴,是因為北伐大業沒有完成,
此時還不能揭發李嚴的短處。沒想到李嚴心術不正,延誤大事、招災致禍。
於是朝廷追究李嚴的罪責,將他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斜穀,與魏將司馬懿在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境內)相持不下,
諸葛亮分兵屯田,打算長久駐紮。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軍中。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發病而死。
李嚴生前常常希望諸葛亮能重新啟用自己;諸葛亮死後,他推測繼任的人不能做到啟用自己,
所以才會心情憤激而染病去世。李嚴去世後,他的兒子李豐官至朱提郡太守。
諸葛亮曾在寫給孟達的信中評價:處理公務就像流水一樣順暢,斟酌決斷而沒有任何阻滯,這些都是李嚴的優點。
但李嚴獲罪後,諸葛亮評價他:身為大臣受到君主過分的恩寵,李嚴不思忠貞報效,反而橫生是非、避重就輕
欺上瞞下,違背法度,而且指使他人做壞事,性格偏狹而狂傲,目無君主。當他發現自己乾的壞事敗露後,又生出了不忠之心。
蜀國大臣陳震評價李嚴“腹中有鱗甲”,意為心胸險惡狡詐,同鄉的人都不敢接近他。
蜀國大臣楊戲在《季漢輔臣讚》中評價李嚴:接受先帝的遺命托孤,參與執掌朝政,但卻居心狡詐、不守法度,
最後因為犯下大錯,在正當盛年的時候遭到貶斥,功勞和事業都因此喪失不存。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李嚴“性自矜高”,因為才能乾練而被任用。
陳壽在《三國誌》中將李嚴與劉封、彭羕、廖立、劉琰、魏延、楊儀幾人列為一傳,認為他們都是蜀國的重要官員,
但都沒能善終,考察他們的舉動和處事的方法,可以說他們最終招來災禍、獲取罪過,都是自己造成的
現代曆史學教授餘名俠在《諸葛亮評傳》中評價李嚴:“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
該評論是根據《三國誌·李嚴傳》中記載的李嚴主動要求分地建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以及慫恿諸葛亮“宜受九錫,進階稱王”這兩件事做出的評論。
根據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東漢晚期,戰亂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
李嚴擔任健為郡太守期間,曾主持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
犍為郡的江橋名叫漢安橋,寬一裡半,每到秋、夏時水盛,橋就會被衝斷,因此年年需要修理,百姓十分不便。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李嚴鑿通天社山,連通車道,省橋梁三津,犍為郡的吏民大為高興。
李嚴的這次水利整治工程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後來南宋時期工部侍郎李心傳認為“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把功勞記在了李嚴當時的盛舉上。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托孤劉禪於諸葛亮,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公元231年李嚴因運糧不濟,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為推卸責任反而說諸葛亮擅自退兵,
最終被廢為平民。從諸葛亮的副手,到被廢為平民,李嚴的悲劇全是咎由自取!
不得不說,李嚴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可謂是文武雙全。李嚴早期在劉表、劉璋手下都是地方官,
治理地方都得到了能乾的名聲。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還和諸葛亮、法正、劉巴等人一起製定《蜀科》,說明他懂律法。
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和曹操鏖戰,
李嚴不待另外發兵,隻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
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
李嚴先後在劉表、劉璋麾下都曾任職,曹操南征劉琮投降,李嚴寧願投靠劉璋也不願意投降曹操;
213年劉備和劉璋反目,劉璋派李嚴率軍到綿竹抵擋劉備,李嚴直接投降劉備。李嚴這政治立場,
絕對讓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鐵杆,所以當劉備臨終托孤時,拋開趙雲、魏延、吳懿等人,選擇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
然而,李嚴雖然有能力,但他的性格也有問題。《江表傳》記載:“嚴少為郡職吏,
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裡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李嚴的同鄉陳震,也曾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有鱗甲”,
意思是說李嚴這個人性格高傲,有很強的權力欲望,不是安分的人。
成為托孤大臣之後,李嚴更是頗為自得,而且不滿足自己的現有權力,得寸進尺對諸葛亮步步緊逼。
公元226,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
但李嚴想儘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
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九錫可不是什麼好的暗示,
自從王莽篡漢以來,臣子受九錫,下一步就是自己當皇帝了。李嚴這麼做,無非是在試探諸葛亮,同時希望自己權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公元230曹魏大三路大軍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調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